六、有利於培養新型人才
我們正麵臨著知識經濟的時代,教育隻有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注意知識結構的綜合化,而不囿於某一學科的單一知識,才能夠培養出符合時代要求的新型人才。教育的精髓是啟迪智慧,培養創新精神。美國詩人惠特曼說過:智慧是從靈魂中引發出來的。智慧是知識、修養、經驗與情感的有機結合,已成為人的一種素質。美是運用客觀規律以改造客觀世界的能動創造的實踐活動的實現;是在合目的的實踐活動的過程或結果上所表現出來的對人改造世界的能動的創造性、智慧、才能和力量的實現的肯定。當客觀規律不僅為人所認識,而且被運用於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它的感性具體的存在形式成為人的能動創造的活動必須掌握的東西,並成為對這種活動的肯定的時候,才具有了美的意義。在現代社會中,一個人不管幹哪一行,如果不懂得美學和審美,就不可能真正做好工作,成為優秀人才。創造是藝術的重要特征之一,在審美教育過程中,青少年通過審美知識學習、藝術作品的鑒賞,領略藝術創造者的創造智慧、才能和能力,加深對藝術品所反映事物的理解,提高自己藝術鑒賞能力的同時,也改變了自己對事物理解的舊有的思想和方式。這樣長時期的熏陶,可以提高自己的藝術素養和按照美的規律進行自我完善的能力,按照美的規律開展社會工作。事實也表明,真正有名望的大學者,他們的成功和他們所受到的良好美育是分不開的。
綜上所述,學校美育在培養學生全麵發展方麵發揮著重要作用。它是從塑造美的心靈著手,使個體成為一種立體。美育著眼於人的整體發展,人的身心的健全發展,所以,美育能從更高的角度塑造學生成為完整的人。
10.學校美育的現代建構
當前學校美育麵臨著重新定位和建構的緊迫任務,這一任務的提出,乃是基於對時代條件、文化背景和教育領域發展趨勢的認識,有著非常現實的依據。
我們正處於世紀之交這一特殊的曆史分界線上,在全世界的範圍內,新技術革命正在堅定不移地將人類社會推向工業化的進程,這促進了人類文明的長足發展,同時也為人類造成了巨大的困惑,其中一個突出的問題就是物質與精神彼此失衡的情況愈演愈烈,高新技術帶來的物質奇跡淹沒了人的主觀能動性,不同行業和部門之間的隔膜壓抑了人們交流思想、傳遞感情和相互對話的天然需要,日趨精細的勞動分工導致人的能力的片麵化、單一化,人的精神生活已經失去了對於物質生活的對抗性、超越性和批判性,反而被物質生活所同化、所收買,文化藝術變成了為物質需要進行辯護和論證的單麵領域。中國的現代化雖然起步較晚,但也正在奮起直追加入這一世界性的進程,在曆史舞台上展現出一幅熱氣騰騰、有聲有色的壯觀場麵,同時西方發達工業社會所遇到的困惑在我們這裏也開始露出端倪。在這種情況下,人們開始向往在現代經濟活動中高新技術與深厚感情的平衡,謀求以情感的柔性來調劑技術的剛性,呼籲以個人價值體係的發展來彌補技術的非個人性質。西方不少有識之士對此開出了各種各樣的藥方,但是問題最後都歸結到教育。約翰·奈比斯特提出學校教育應加重價值觀教育的份量,以期“把技術的物質奇跡和人性的精神需要平衡起來”,阿爾溫·托夫勒認為學校應通過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改革幫助學生建立起一套作為選擇目標和決定行動之標準的價值觀,以利於在未來生活中技術與價值之間相互產生積極影響。路易·多洛指出,當今學校教育“應該再一次回到人的身上來”,使學生有可能選擇最適合於自己個性發展的價值觀,技術進步隻有納入一定的價值體係,才能全麵推動文化的發展,在此過程中教育決不是多餘的。由此可見,當代西方未來學家、文化學家大都趨於這樣一種共識:在工業化社會中教育應當進一步體現一種人文關懷和人文導向,促進人的情感、個性、價值觀得到健全的發展,使人的精神生活與物質生活和諧地協調起來,構成一種合理、完滿的文化品格。當然我們與西方發達工業社會體製不同、國情各異,不能一概而論,但是上述西方學者所揭示的問題以及為解決這些問題所提供的方案,對於我們所思考的問題顯然不無意義。
目前我們所處的文化背景不同於以往任何時代,這是一個大眾文化深入人心的時代,市場經濟、商品大潮為大眾文化時代的到來拉開了大幕。大眾文化是一種以經濟實效原則為杠杆,以大眾傳播媒介為載體的消費性文化,這一文化特質決定了大眾文化的許多長處,同時也造成了它的某些缺陷,在大眾文化背後起著操縱作用的工具理性、技術統治和市場權力正在嚴重地消解著文化的精神性而代之以物質性,降低了文化的人文含量而不適當地提高其技術含量,例如商品廣告對於大眾傳播媒介日益專斷蠻橫的侵占和控製正是物質無情地擠壓精神這一現狀的生動寫照。這種物質與精神相互失衡的情況有可能導致物本位傾向的抬頭。另外,大眾文化的商品性一旦失去約束而發展成為商品化的傾向,事情就有可能走向反麵,出於贏利的目的,大眾文化往往追求娛樂性、消遣性和刺激性,以提高上座率、收視率、發行量和暢銷度,對於人們的官能快感、感性欲望、原始衝動的過度縱容和曲意迎合有可能孵化出一種淺薄、粗陋、萎靡、弛懈的文化風尚,對於推動社會進步的奮鬥精神、進取精神和創造精神將產生嚴重的消解作用。凡此種種,對於青少年危害尤烈,成為目前青少年中出現的許多問題的深層原因,同時對於當前的學校教育也提出了新的挑戰。
再從教育領域的發展趨勢來看,人們對於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下學校教育的任務和目標的認識已日趨明確、日趨一致。黨的“十四大”製定了“必須把經濟建設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的宏偉戰略目標,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又鄭重告誡全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建立和現代化的實現,最終取決於國民素質的提高和人才的培養。《中國教育改革的發展綱要》指出:“發展教育事業,提高全民族的素質,把沉重的人口負擔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這是我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一條必由之路。”最近江澤民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又一次地重申了上述基本精神。由此可見,從中央開始,已經明確認識到,人的素質的培養和提高應成為當前教育工作的中心。另外,在《綱要》關於美育的論述中明確指出:“美育對於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觀念和審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養全麵發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這可以看作是上述認識在學校美育中的具體化。這些基本精神和思想對當前學校美育的重新定位和建構無疑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提出學校美育的重新定位和建構這一目標,也是針對以往美育所存在的問題,具有現實的必要性。
首先,建國以來,學校美育在教育方針中的地位幾經起落,一直處於不穩定的狀況。在50年代初期(1952)教育部所頒布的關於幼兒園、小學、中學的三個《暫行規程》中,都將美育列為與德、智、體育同等的地位,強調美育在整個教育機製中的重要意義。但在1957年製定的教育方針中卻取消了美育的位置,後來在越來越左的政治路線影響之下,導致了當時學校教育中忽視甚至取消美育的後果。在中共中央八屆九中全會(1961)以後,隨著“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方針的貫徹,針對教育領域中左的傾向,人們又重提美育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並在不長的一段時間內取得明顯的效果。但是不久後“文革”一起,美育被當作封、資、修的東西而遭到無情的蕩滌,在十年浩劫中,美育在教育領域中幾乎絕跡。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改革開放春風的吹拂使得教育領域萬物複蘇、百廢待興,而美育也再次被提上學校教育的議事日程,1981年頒布的《全日製六年製重點中學教學計劃試行草案》中增加了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內容,1986年全國人大通過“義務教育法”,當時的教委負責人對該法所作的說明中指出,在中小學教育中應當貫徹德智體美全麵發展的方針。特別要提到的是,在199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製定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專節論述了美育的重要性。但是目前美育的內容尚未被列入教育方針,還沒有取得立法的地位,目前教育方針仍然采用“培養德智體全麵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一提法,與《綱要》的精神還存在著不相一致之處。
其次,對於美育的本質還存在著認識上的偏差,一些流行的觀念還未得到有力的糾正。一種觀點認為,美育是德育的一部分,從屬於德育,美育是實現德育的工具、途徑和輔助手段,這種觀點過於強調美育與德育之間的聯係,但忽視了美育與德育之間的區別,以至取消了美育的獨立性,否認美育在目的、內容、功能、方式上的特殊性,不利於美育的展開。另一種觀點認為,美育即藝術教育,是關於繪畫、音樂、舞蹈等藝術技能、技巧的培養。這種觀點的不足在於將美育的功能限度縮小和降低了,僅僅局限於培養具體的技能、技巧的範圍,而沒有在塑造新型文化品格這一更高的層麵上來認識美育的意義。還有一種觀點認為,美育是一種情感教育,這是就美育與德、智、體育的分工而立論的,即認為德育是道德品質的教育,智育是知識、能力的教育,體育是身體素質的教育,相對於此,美育則是情感的教育。這種分析是有道理的,但又是不夠的,因為美育的目標不僅僅在於情感教育,還在於人文品格的塑造,人文品格的豐富內涵並非情感生活一端可以囊括,故僅談情感教育有以偏概全之弊,有可能取消美育的豐富性。
再次,目前學校美育的現狀也不容樂觀,而目前學校美育之困境的造成,既與社會文化環境有關,又與教育體製、教育思想分不開,同時也是由對於美育本質的模糊認識所致。其一,目前學校美育受到當代社會文化環境中消極因素的幹擾,而學校美育的力度與這種幹擾的強度不成比例,形成較大反差,學校美育的內容和形式相對落後,其作用和效果相對有限,中小學教師在一個學期中苦口婆心的教育所取得的成效可以在一個假期中喪失殆盡,大學教師辛辛苦苦教了四年所達到的效果抵不上畢業分配所帶來的思想波動。其二,學校美育在學校中受到智育的排擠,而所謂“智育”又在很大程度上受製於考試和升學率,由於目前教育體製所存在的問題,升學率成了支配學校教育的指揮棒,普遍存在以升學率評校、評教、評學的情況,相形之下,美育變得可有可無,其重要性在思想上得不到確認,甚至在教學內容和課程安排上都得不到保證。其三,目前學校美育的目的和內容不明確,一般偏重於初步的藝術鑒賞和藝術創作能力的培養,人文導向的目標感不強烈,造就新型文化品格的目的尚未真正確立,同時美育的形式也偏於陳舊、落後和單調,運用現代化科技手段不夠,嚴重影響到美育實施的水平和效果。
最後,當前學校教育最突出的問題是如何適應社會經濟體製的轉型,培養“四化”建設所需要的人才。如前所述,在當前社會經濟體製轉型的大背景下,人的素質的培養和提高的問題顯得十分突出,人的文化品格的重建尤顯急迫,但是目前學校美育並未對此給予足夠的重視,並製訂相應的實施方案,在培養社會所需要的人才方麵存在著不相適應的情況。
總之,明確當前學校美育的重新定位和建構這一目標,並將其落實在培養和造就新型的文化品格之上,這不僅具有充分的現實依據,而且也是曆史的必然要求。
通過以上關於學校美育重新定位和建構的客觀依據和必要性的考察,我們對於美育的本質可以在更高的層麵上形成更加確切的認識。
首先,美育並不是具體的藝術教育,也不是單一的情感教育,美育有著更高的目標和更豐富的內涵,它是美學這門“人的哲學”在教育領域中的具體應用,充分體現著美學的人文精神。美學以對於永恒的宇宙之謎和深邃的人生真諦的思索、追蹤和破解為使命,它通過對於人類命運的終極關懷、對於存在價值的不斷追問和對於生命意義的最高闡釋而為人類進步提供有力的人文導向,為曆史發展增添巨大的精神動力,美學關心的是人的本質、價值、潛力、目標、成就等一係列終極性的問題,是如何提高和優化人的情感生活、文化素養、價值取向、精神旨趣等根本性的問題。美學豐富的人文內涵使得美育的重新定位具有了內在的依據,當代學校美育應高揚人文精神,體現人文關懷和人文導向,以培養和造就青少年新型的文化品格為神聖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