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育實踐中,審美感受力的提高一是通過審美觀察力的培養,即培養主體善於從不同的對象中發現它們各自的特殊之點,也就是說找到每一審美對象獨具的特點。比如,通過美術教育就能夠提高視覺感受能力,美術家能分辨一般人分辨不了的上百種顏色,能覺察一般人覺察不到的線條、形體之美。二是通過審美態度的培養,即在審美過程中作為審美主體的人,一方麵要能“神與物遊”,把自己的情感移入到審美對象中去,完全進入審美的境界;另一方麵又能保持靜觀的態度,即采取非實用、非功利的欣賞態度,也就是審美者與審美對象之間能保持一種審美距離。比如,對於一個以實用為目的的人來說,麵對著蘭花、水仙花和油菜花、南瓜花,其感受是很不一樣的。對於前麵這兩種花,他可能會無動於衷,因為它不可能從經濟實用上給他帶來什麼好處;對於後麵這兩種花,他卻會產生由衷的喜悅,因為盛開的油菜花和南瓜花,將是預示著豐收和生活的改善。在這裏,審美主體缺乏一種自覺觀賞的態度,把人對現實的審美關係完全變成了一種功利的實用的關係,因此他不能夠欣賞客觀對象的美。可是,對於一個畫家來說,這四種花都是能夠一視同仁地引起他的無限喜悅之情,因為在這裏他都可以獲得自己所需要的美。
當然,審美能力不僅是感受力,還需要有豐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理解能力。審美能力的強弱往往最終要在審美鑒賞力上體現出來。所謂審美鑒賞力,就是對事物的審美價值鑒別和欣賞的能力。現實世界中魚龍混雜,若不鑒別就會美醜不分,進入審美和人生的誤區。審美鑒賞力標誌著一個人在審美修養、審美能力以及文化素質、思想覺悟、知識儲備等方麵的綜合水平。美育正是使受教育者在審美欣賞中情感受到洗滌、淨化的過程。審美鑒賞力是在審美實踐中不斷提高的。
在美育中,通過樹立高標準的審美規範對提高學生審美鑒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有些學生隻滿足於讀通俗小說,唱流行歌曲,雖然數量不少,但是審美鑒賞力卻提高不大。如果指導他們多欣賞那些堪為典範的名著、名畫、名曲以及自然界的名山大川、曆史上的偉人偉事,這樣審美鑒賞力和審美境界、思想境界就會大大提高。
美育有助於培育學生的創新思維
現代生理科學研究表明,人腦是完整的有機係統組織,腦的左右兩半球有明顯分工且又相互密切配合。左半球以管理語言、數學即抽象思維為主,右半球以管理音樂、圖畫即形象思維為主。若片麵發展抽象思維,而不發展形象思維,就會造成大腦左右半球發展不平衡。大學美育活動正是以大量形象直觀的自然形態和藝術形態作為其主要內容,這就使左、右兩半球的智力得到充分運用開發,使各種思維能力得以平衡諧調發展。美育在促進智能發展方麵,不僅可以開闊學生的眼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還有助於他們智力結構的整體發展。
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就對古典音樂有著濃厚的興趣,當他遇到問題的時候,他經常拉小提琴,音樂常常使他思如潮湧,不斷產生新的想法。的確,小提琴樂曲等古典音樂體現的和諧美,同大自然的和諧以及反映客觀規律的物理理論的和諧確有相通之處。一個懂得並能欣賞音樂和諧美的人具備著得天獨厚的直覺、敏感和特質,並使其去發現宇宙的和諧結構。愛因斯坦的研究方法被人們認為:“在本質上,是美學的、直覺的。”他自己也曾經說過,應該把“外在的事實證明”和“內在的完美”作為選擇物理理論的要求。他認為,如果有兩種可供選擇的方案,一種是更美的,一種似乎是更合理的,他寧可選擇前者。
學生階段是人生中最富有創造才能的時期,這時的學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廣泛開展的美育活動中,學生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激發情感,調動審美機能,更好地打開思路,發揮想象,從而融會貫通,增強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美育在教育體係中的地位和作用
這個問題牽涉到很多方麵,僅從一個方麵談。1999.3.5在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朱鎔基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了“德智體美”,這是一個重大的事件,對21世紀將有巨大的推動。有三個理由:
(1)德育不能包括美育。我國原來的教育方針是不列入美育的,把它視為德育的一部分或手段,認為美育沒有獨立的價值,這主要是受蘇聯的影響。美育與德育互相配合、補充、滲透,但不能互相代替,它們的性質、社會功用都有所區別。
從性質上來說,美育和德育同作用於人的精神,引導青少年追求人生的意義和價值,但它們是有區別的。
德育主要是樹立行為規範,使人獲得自覺的道德意識觀念;美育則是通過熏陶、感發,“興發”人的精神,激勵、淨化升華人的精神境界。德育注重理性、思想的層麵,作用於人的“良知”,理性道德;美育作用於人的感性、情感、無意識層麵,潛移默化地影響人的氣質、性格、胸襟等深層因素,在此層麵德育是無能為力的。
從社會作用上來說,德育強調調整人與人的關係和規範,建立社會倫理、秩序、規範,避社會行為的“失序”。美育著眼於保持個體人精神的平衡、和諧、健康,使情感具有文明的內容,促進理性和感性的溝通,使之協調發展。席勒在《美育書簡》中提出,人類存在著感性和理性相脫離的現象:感性脫離理性使人變成動物;理性脫離感性使人變得僵死。現代社會追求功利、物質,競爭使人的精神壓力增加,產生大量的心理疾病,而緩解這種狀態更多的要靠美育,要在精神的深層施加影響。美育是通過精神和諧來維護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的。荀子說:樂使人血氣平和,從而達到家庭、社會的和諧,這在現代社會顯得日益重要。
現代社會的動亂,社會心理、情緒的因素顯得越來越突出,有些社會動亂不是因為政治、經濟原因。而美育發揮了維護社會安定的作用,而社會安定已成為一個國家的發展的重要因素。
這種區別和聯係,在中國古代的有關理論中就有論述,認為德為“禮”的教育,主要建立“序”;美育為“樂”,內容為“和”——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德育和美育互相補充、互相配合,“禮樂相濟”,但不能相互代替。
(2)加強美育是培育重新人才的需要。“重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目標,在此,美育有著智育不可替代的獨特功能。這可從三個方麵體現。
第一,美育激發人的創造衝動,培養審美直覺和想象。審美的核心是要創造審美“意象”,科學家的科學發現到最後往往不是憑理性而是靠直覺,這樣的事例很多。這種想象力的培養是靠美育。智育主要是培養人的邏輯推理能力,而美育培養人的想象力和洞察力。孔子說:“詩可以觀”,是指直觀洞察。美育培養人的形象思維,發掘人的右腦潛能。
第二,美和“真”的關係。自然界形式美的特征--簡潔、對稱、和諧--啟發人的聯想和發明,很多科學家的發明往往由追求美的形式走向真理,“一個方程式的美比其符合實驗結果更重要。”“發明就是選擇,這要由科學美感來支配。”美感對科研發明重新具有重要的作用,這種美感要由美育來培養。
第三,成就大事業,需要建立廣闊平和的胸襟,這有賴於美育。人若心煩氣亂、眼光短淺,必不可有所成就,做不成大事業。比如城市山水園林,能夠拓寬心胸。我國古代的大思想家往往遊曆祖國的山河,為的是拓寬心胸,心胸小了是不行的,古代的“樂教”、詩教就是為了拓寬人的胸懷,認為豪傑、聖人的教育要通過詩教來“興心”“蕩濁”。
審美是超越功利的,對人成就事業有很大作用,這已得到現代心理學的映證。除了智商(IQ),情商(EQ)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考試成績高的不一定就能成就大事業。
(1)加強美育是21世紀經濟發展的要求。20世紀最後的20、30年出現了經濟發展的新特點和趨勢,要求國家的經濟、政府人員不僅要有經濟政治的眼光,還要具有美學的眼光和文化的頭腦。
第一,20世紀60年代以來,商品的文化、審美價值逐漸超過其使用、交換價值。名牌效應實際上是一種符號價值;人們挑選商品樣式超過實際功用,實際注重的是審美價值。提高格調、品味成為商品生產和銷售的大問題。我國的建築、旅遊、服裝產業的問題往往是因為格調低。例如北京的很多建築物,往往比例、色彩搭配不對,產生一些常識性的問題,這主要因設計人員基本修養差,包括政府部門和批準部門的人員素質。導致北京建築整體的問題,貝律銘說,新建築很難搞“古都風貌”。這是美學問題、文化問題,需要各級人員的文化修養。又如旅遊業,我國的自然景觀很美,但人為建築和導遊的素質太差。設計、管理人員的文化修養,包括流通部門、政府部門,他們的文化修養成了製約經濟發展的“瓶頸”。
第二,21世紀最大的產業有兩個:信息產業(高科技)和藝術產業。目前高科技產業已被認識,但藝術產業還並未被認識。高科技的發展與人和人之間的關係發展並不同步,物質提高了,反而使人之間的關係冷漠。從筒子樓到單元房,使得鄰居多年互不相認。而“數字化生存”將給人類社會帶來巨大的問題,這並不是人類的理想社會,必須要加上“藝術化生存”。到那時,人們對藝術的要求會更迫切,高科技要與高情感需求結合,藝術產品將會更被需求。現在已經產生工業產品向藝術產品轉移的端倪。我國文化資源非常豐富,但長期未受到重視,或僅限於低層次利用。21世紀的藝術產業將有廣闊的前景,可能是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
綜上所述,美育列入教育方針是一個極好的契機。21世紀中國的複興,要使人民發揮原創性和智慧;而哲學、史學、藝術的教育,正是可以激發人的原創性的教育。美育可以使我們民族在新的世紀為世界貢獻一批大師。為在高科技、數字化社會中保持精神的平衡和社會安定,為使經濟持續增長,將美育列入教育方針是完全必要的。這是蔡元培先生(甚至可以上溯到孔子),提倡美育精神的繼承和發揚,也是對時代呼喚的積極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