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美育和體育管理

第一節美育的管理和製度

1.美育的概念及曆史淵源

美育的概念

什麼是美育?這一直是一個頗有爭議的問題。有人說,美育是德育的部分,或者說,美育是實施德育的手段(工具);也有人說,美育是一種藝術教育,是關於繪畫、音樂、舞蹈等藝術技能、技巧的培養;還有人說,美育是一種情感教育;更有人說,美育是個體的審美心理的建構的教育…………

以上林林總總的說法都有道理,然而都有小小以偏概全了。美育和德育在性質上和社會功用上都有區別,兩者不能等同,更不能相互代替。德育在某種程度上以美育為手段,而美育在某種程度上也以德育為內容之一,兩者有聯係,但絕對有區別,不能劃等號。

說美育是藝術教育,在邏輯上就不通。毫無疑問,美育既然是與美有關的教育,其具體的實施必然要體現在諸如繪畫、音樂、舞蹈等藝術教育上,但我們隻能說藝術教育是美育的重要途徑,而非唯一途徑。美育的實施並不排斥其它途徑,因此,我們可以說藝術教育是美育,卻不能說美育是藝術教育,藝術教育僅是美育的一個類而已。

美育是一種情感教育嗎?康德的哲學體係將人的心理能力分成“知”、“情”、“意”三部分,並認為美是專門研究情的部分。王國維、蔡元培等都直接受到了這一思想的影響,將美育當作了情感教育。而實際上,人的感受興力、想象力、創造欲等一係列人文素養的陶養也是美育的內容,情感教育還僅僅是其中之一。

說美育是個體的審美心理的建構的教育,是實踐美學對美育的看法,而且在當代中國比較流行。審美心理的建構,人性的完整與自由的實現,這就是審美教育的實質,亦即終極目的。然而,審美教育終究不能包括美育,相反,它被美育包含著。

綜上所述,美育是使主體在審美實踐中,受美體的陶養感發,逐步樹立起正確的審美觀,培養審美能力,進而建構起完善的審美心理結構,形成創造美的能力和自覺創造美的意識,並最終使人格得以完善的過程,是素質教育的內容之一,也是素質教育中其它教育內容得以更好地實施的輔助手段,它講究情感性、趣味性、和諧性和主動性。

美育教育亦稱審美教育,是一種按照美的標準培養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它以特定時代、特定階級的審美觀念為標準,以形象為手段,以情感為核心,以實現人的全麵發展為宗旨。通過美育,可以使人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養,具有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等等。

美育教育是培養學生認識美、愛好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稱審美教育或美感教育。美育要通過各種藝術以及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來進行。通過藝術進行的美育就是藝術教育。在人的全麵發展教育中,美育占有重要地位。

我國近代著名教育家察元培說:“美育者,應用美學理論於教育,以陶養感情為目的者也。”可見,美育是審美與教育結合的產物,它的本質特征就是情感性。由於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審美標準,因而美育具有一定的功利性,它在不同的時代製約於不同社會的倫理道德觀念;又由於美育的本質在於情感性,而美感是內在的、超功利的,故美育的最終價值還是指向“至高的善”。它所要培養的審美意識及其倡導的審美的人生境界,是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人們共同追求的至上理想。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美育既通向人類曆史文化的最大縱深,又關聯著人類社會的未來,它是不同時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進行對話的橋梁。美育的加強與否,也就不僅關係著一個民族的興衰,亦關係著人類社會的生存質量。

美育的曆史

美育作為審美和教育的結合的產物,是一個曆史的課題。西方早在古希臘時期,在城邦保衛者的教育中就有藝術教育的內容,而我國春秋時期更是十分重視“詩教”與“樂教”。但美育這一概念和對它進行獨立進行研究的理論,則是由德國的偉大詩人和美學家席勒於18世紀末首先提出和建立的。席勒在他的《美育書簡》中提出:“為了在經驗中解決政治問題,就必須通過美育的途徑,因為正是通過美,人們才可以達到自由。”席勒還明確提出了德、智、體、美四育的概念。他說:“有促進健康的教育,有促進認識的教育,有促進道德的教育,還有促進鑒賞力和美的教育。”而美育的目的在於“培養我們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體達到盡可能和諧”。席勒作為資產階級的唯心主義者,盡管不可能給美育以真正科學的論述,但他卻不僅首次提出了“美育”的概念,而且首次將美育界定為“情感教育”,從而給了美育以不同於德育與智育的獨立地位,在美育理論建設方麵做出了重大貢獻,並為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全麵發展的觀點提供了可資借鑒的重要思想來源。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認為,美育是一個近代的概念,是近代教育的特有範疇,是為了解決近代工業化社會給人類提出的諸多課題的重要手段之一。我們要深刻理解美育的現代意義並建立美育的學科理論,就必須從美育的情感教育本質和它作為近代教育範疇的事實出發。

美育隨著人們的審美活動和藝術的產生而產生,人們的審美活動和藝術是在勞動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原始人最初的歌唱就是他們的勞動號子。他們的舞蹈、壁畫、雕像等,也往往是原始部落勞動生活的再現,是他們生產實踐的美化形式。在原始社會中,有了原始的審美活動和藝術,也就有對年輕一代的原始審美經驗的傳授。

在奴隸製社會,隨著學校的產生,美育成為學校教育的內容。中國西周的學校把“樂”作為“六藝”之一。孔丘認為:“安上治民,莫善於禮;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又說:“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他對於詩和樂的教育是很重視的。在西方,古希臘的斯巴達為了把奴隸主階級的子弟培養成為堅強的戰士,教他們學唱各種讚美歌和戰歌,並把音樂、唱歌、宗教舞蹈跟軍事、體育結合起來。雅典的奴隸主階級為7~14歲兒童設立弦琴學校,教他們學習音樂、唱歌和朗誦詩篇。古羅馬的修辭學校也教音樂。在那時,美育的目的,都在於鞏固奴隸主的統治。

中國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後,儒家思想便成了封建社會的精神支柱,儒家經典成了封建教育的神聖教材。其中《詩》、《樂》也都繼續受到重視。東漢末期創設的鴻都門學,是世界上最早的研究文學藝術的專門學校。宋代曾設有專門的畫學。歐洲中世紀,世俗封建主的騎士教育中有“七技”,其中吟詩是為歌頌領主的功德以示忠心的。僧侶封建主的教會學校中有七藝,其中音樂是適應教會做禮拜和讚美上帝的。在封建社會裏,美育都是為鞏固封建統治服務的。在資本主義社會,擴大了美育的領域。在小學中設立了音樂、美術、手工等課程。在資產階級上升時期,把藝術用作宣傳啟蒙思想的手段,美育具有反封建的進步意義。到了帝國主義階段,資本主義國家的學校美育也隨之變成了為壟斷資產階級服務的工具。中國自實行近代學製以後,中小學裏也開設了唱歌、圖畫、勞作等課程。1912年,蔡元培任臨時國民政府教育總長時,教育部公布的教育宗旨是:“注重道德教育,以實利教育、軍國民教育輔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特別強調美育的作用。

2.美育的內容和作用

美育的內容

藝術美:音樂和舞蹈,繪畫,影劇欣賞,文學;

自然美,以大自然為審美對象所感受和體驗到的美;

社會美,以社會生活中美好的人和事為對象而感受和體驗到的美;科學美,以科學的內容和形式為對象所感受到的美。

中小學美育的內容包括:藝術教育,如文學、音樂、圖畫、戲劇、電影、舞蹈等;組織學生觀察和欣賞自然美;引導學生體驗社會生活美和勞動美。

美育的特點

美育是一種情感教育,它的任務是要塑造和形成人們優美、高尚、豐富的感情、趣味、心靈和精神境界。美育的這種職能注定了美育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事情,需要我們持久的關注。美育過程中存在專職進行審美教育的課程,如美術和音樂。但我們千萬不可將美育和音樂、美術教育等同起來,美育這個龐大的係統工程絕非幾堂音樂、美術課能夠完成的。音樂和美術隻是我們引導審美教育的手段而不是目的,通過這些教育我們可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我們之所以能夠感受到美,是因為在審美活動中我們把握了具有節奏、平衡和有機結合的完備形式,這種形式積澱了人類情感、理想等特定的社會性內容,這些內容會同時作用於人的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心理能力,使它們處於一種自由和諧的狀態。主要還是體現四個方麵:

(1)形象性。形象性是美育的顯著特點。美育是從觀賞美的形象開始,並且始終離不開美的形象,讓受教育者通過美的形象來領悟美的內蘊。無論是自然美、社會美,還是藝術美,它們首要的特征就是形象性。

(2)娛樂性。娛樂性是美育的鮮明特點。早在古羅馬時期,賀拉斯就提出了“寓教於樂”的主張,強調通過藝術欣賞活動,不僅可以使人們滿足精神上的審美需要,身心得到積極的休息,而且還可以從中受到教育和啟迪。

(3)自由性。自由性是美育的重要特點。一般來講,智育、德育等教育方式,都或多或少要采用灌輸的方式來進行。智育、德育基本上是在課堂上進行,大多采用老師講授和學生聽講的形式。而美育的特點,恰恰是采取自覺自願的自由方式進行。

(4)普遍性。美的普遍性,決定了美育的普遍性。美是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的;美育也就無時不可進行,無處不可進行。尤其是現當代,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人民物質文化水平的提高,美和美育在人類生活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位置,它不隻是在學校的課堂或校園中進行,而是進入到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完全可以說,美育涉及到人類生活的方方麵麵,包括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美容美發、形象設計、服飾打扮、家居裝飾等等,都離不開審美和美育。審美教育在現當代社會的生活化趨勢,使得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也隨時可以受到美的熏陶和教育,美育正在成為一種生活教育或人生教育。

美育的作用

社會主義社會的美育是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培育學生心靈美、行為美服務的。它用現實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反映在藝術形象中的先進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活動來感染受教育者。它廣泛而深入地影響著學生的情感、想象、思想、意誌和性格。它能豐富學校的文化精神生活,激起學生的情緒體驗,有助於培養高尚情操,提高社會主義覺悟,鼓舞學生為實現共產主義理想和創造一切美好的事物而奮發向上。

美育對德育、智育、體育都有積極的影響。美育用優美感人的藝術形象,可以幫助學生認識人們的生活、理想和鬥爭,使他們受到生動的思想品德教育,促進他們的政治品質、道德麵貌和思想感情健康地成長。美育不僅可以幫助學生認識現實,認識曆史,同時可以發展他們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還能調劑他們的生活,提高學習效果。在美育中要求整齊清潔,美化環境,也有利於健康,有助於體育的開展。

美育的作用和意義在於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使人進入一種超越人我之見、超越功名利害生死的境界,獲得終極幸福。美育就是情感教育,其作用在陶養人的感情,使人的情感轉弱而為強,轉薄而為厚,給人的高尚行為以推動力。美育對人能發生作用在於美具有普遍性和超脫性。美育還能夠彌補科學的概念性、抽象性、機械性,使人生豐富而有意義。美育具有自由性、進步性、普及性,能給人的情感以撫慰,使人的心靈純潔高尚,給人類以溫情的精神家園。

3.美育的基本任務和主要原則

基本任務

社會主義美育的基本任務是:

(1)培養學生充分感受現實美和藝術美的能力。要求在培養他們敏銳的感覺能力的同時,發展他們高尚的審美情感;還要求培養學生審美的比較及分析能力,以區別真善美與假醜惡;培養他們審美的想象和聯想能力,以掌握藝術形象。

(2)使學生具有正確理解和善於欣賞現實美和藝術美的知識與能力;形成他們對於美和藝術的愛好。為了使學生具有藝術修養,就要使他們掌握各門藝術的基本知識,逐步形成馬克思主義的文藝觀點和審美標準;還要讓學生分析和評價藝術作品和社會上的美好事物,以培養他們審美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激發他們對藝術的興趣,培養他們愛美的情感,抵製各種精神汙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