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學校德育教育的適應性和實效性差。正如《中共中央關於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若幹意見》中指出的:“麵對新的形勢和要求,學校的德育工作還很不適應。”一是表現為傳統的德育具備片麵性。傳統德育教育大多著眼於學校,並認為學校教育養成一個人終身需要的品格和素質。僅強調學校德育工作具有係統性優勢而忽略了存在的諸多不利因素,造成學校德育教育與實際生活相脫離。二是重知識講授,輕能力行為培養。目前學校普遍把德育工作的重心放在課堂上,教學內容畸輕畸重,過分重視理論教學而忽視德育活動自身規律。三是重灌輸輕個性培養。在德育教學中,強調按統一的課程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規定的教材進行教學,過分強調書本知識的科學性、係統性、準確性,忽視德育教育也必須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而對學生所表現的道德認識實際水平及思想實際狀況關心不夠,因而削弱了德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四是教學風氣不民主。教師“一言堂”普遍盛行,“教師講學生聽,教師考學生背,教師改學生記”的傳統模式,很難激起學生主動參與意識。有些教育工作者的教學內容假、大、空,對青少年學生中存在的不少行為問題和心理障礙,缺乏引導和疏通的措施,教學方式簡單甚至粗暴,嚴重地挫傷了學生的自尊心,引起學生的對立情緒,造成學生逆反心理甚至發生嚴重後果。
現實生活中發生的事件,是對當前德育教育工作存在問題的有力佐證。發生在山西某地幾名小學生不堪重負離家出走被凍死野外;在浙江發生的“三好生”也因不堪重負殺害母親,以及中學生因勒索錢財殺死同學等重大惡性事件,令人觸目驚心。這些血的事實告誡我們,學生的德育素質是最根本的素質,是學生素質的靈魂,是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與和諧發展的關鍵所在。殘酷的事實使我清醒地認識到,當前實施的素質教育要切實地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要采取有效措施和加大力度,真正把它作為素質教育的核心來抓。以加強和改進德育工作作為突破口,不斷深化改革,認真研究和探索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形勢下,德育教育工作的新思想、新方法、新途徑,使德育教育常教常新,不斷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和要求。
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管理工作的探究
(1)擺正學校德育工作的位置,建立和健全學校德育管理機製。
眾所周知,德育教學不僅傳遞政治思想道德知識,還傳遞情感、態度、信仰,還傳遞各種文化心態和社會風尚等。因此,學校德育工作必須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全麵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德育為首”的原則,緊緊圍繞全麵推進素質教育這個主題,把德育工作融入素質教育的全過程之中。以用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作為目前德育工作的主線來抓,堅持“三個主義”和樹立三觀的教育。即要堅持和加強對青少年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的思想教育,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同時,要加強馬克思主義唯物論和無神論教育,加強民主法製教育;加強民族自尊、自信、自強、自主的理念,旗幟鮮明地反對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個人主義。
學校德育是多方位、多因素、複雜多變的係統工程,需要設置德育工作的管理機構,組成合理的,高效能的管理係統,德育管理總是在一定組織中進行的,為了全麵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真正讓德育工作處於學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學校要重抓組織製度的建立與健全。以學校黨、團、隊組織領導成員為核心,成立學校德育工作領導小組,具體負責德育。同時,每學年均應討論製定《德育工作計劃》和《德育工作評估方案》,結合班主任月評工作,堅持全校性的德育工作總結評比,獎優罰劣,弘揚正氣,從而根本上克服那種德育工作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被動局麵,保證德育常抓不懈、內容常新。
(2)研究製定科學的,具有層次性和穩定性的德育目標體係。
德育目標,即德育培養目標,是德育中培養人才的具體規格和總體要求,是德育工作者在德育工作過程中,把社會對人的政治素質、思想素質、道德素質、心理素質的規範要求轉化為受教育者應達到的政治思想、品德、品質、個性心理諸方麵的目標和規格。我國當代德育目標都劃分為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等不同階段。以政治、思想、道德、心理為不同要素。在實際製定各階段德育目標時應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把“社會本位”與“個人本位”科學地統一起來,使德育目標既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又適應個體思想品德的充分發展的需要。
德育目標的製定,更要具有一定的層次和序列。所謂德育目標的層次,是指同一目標,在不同級次,學校,班級的德育過程中,具有高低不同的要求,形成符合學校、班級實際的標準。所謂德育目標的序列,是指把同一目標中的不同層次,按其高低的不同要求,順序形成一個承前啟後的體係。德育目標的層次和序列是密不可分的,層次是形成序列的要素,序列是層次的係統化。過去學校德育由於缺乏既定的目標與序列,德育工作經常跟著形勢任務轉,難於形成學生完整的,係統的思想品德。
當前我國幼兒德育目標應重點抓好道德啟蒙教育,培養最基本的文明語言,認知和行為能力,重視個性心理教育;小學德育目標要強調“五愛”、公民道德和行為規範的養成,強調品德能力;中學階段的德育強調政治方向、態度和馬克思主義觀點。因此,當前學校德育目標應有兩大特征:橫向,政治方向—思想覺悟—道德品質—心理品質的一體化;縱向,行為規範—公民道德—道德品質—世界觀、人生觀的係列化。
由此,學校的德育管理必須要注重中小學德育目標的整體設置及其層次性和階段性,從而提高德育的有效性。
(3)貼近社會現實,貼近學生發展需要,拓展德育內容的新領域。
德育的優良傳統是必須繼承的,但決不可簡單照搬,時代發展了,環境變化了,教育對象不同了,要求我們在堅持傳統德育內容時,必須緊密結合現實生活的實際,賦予新的時代精神,才能為當代青少年所理解和接受。事實上,就某一項德育內容來說,也隨著時代的發展進步,在不斷地充實與發展,需要理清其新的內涵和相適應的方法。
加強中小學生日常行為準則和規範的教育
現時的行為規範教育應以國家教委最近新修訂頒布的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和學生守則為主要內容,並進行其他的有關遵守公德,禮儀常規,遵守法製和遵守學校各項規章製度的教育。主要內容有:
(1)自尊自愛,注重儀表,這是對個人品德、儀表及生活方式等方麵的要求,也是個體自身最基本的文明行為規範。
(2)真誠友愛,禮貌待人。這是人際交往中的文明禮貌要求,是人際交往過程中最基本的要求。
(3)遵紀守法,勤奮學習。這是學生在學校集體生活和學習方麵的要求,是在學校中最基本的文明行為規範。
(4)勤勞儉樸,孝敬父母。這是在家庭生活方麵的行為要求,是在家庭中最基本的文明行為規範。
(5)遵守公德,嚴於律己。這是在社會生活和公共場所的行為要求,是社會生活中最基本的文明行為規範。
注重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
(1)、愛國主義教育一直是我國學校德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實施愛國主義教育應全方位、多渠道,各種教育載體和實施途徑在內容上相互包容,在形式上相互交替,逐漸形成愛國主義教育的整體網絡。
對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教育要立足於情感、認知、行為綜合化的觀點之上,就是說要將愛國情感引導到理性高度,從愛國之心產生愛國之誌,進而做出報國之舉。
愛國主義教育的內涵要進一步擴大,使青少年不僅對祖國的曆史和現實有所認識,還要對他們進行國情教育和國家命運發展的戰略目標教育。增強他們的憂患意識,培養他們的曆史感和社會責任感。
進一步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的針對性,增強現實教育題材的比重,強調學生的社會參與體驗,將祖國期待和個發展統一起來。
要因地製宜建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使那些可歌可泣、豐富多彩的革命傳統在今天的愛國主義教育中煥發出新的光彩。
(2)、集體主義教育是中小學德育內容中貫徹始終的核心內容,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是集體主義的擴展。
提倡集體主義並不否認個人利益。正當的、合理的個人利益應該受到照顧,得到滿足。教育學生正確認識處理個人、集體、國家利益三者的關係。
當今的青少年特別強調個性的發展,在我們進行集體主義教育的時候,不要一般地反對個性發展,要正麵引導學生,學校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受教育者的個性得到全麵、自由地、充分地發展。
集體主義觀念的形成,需要通過實踐活動,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學雷鋒、為集體做好事的活動,天長日久地堅持下去,對於形成學生集體主義觀念有決定性意義。
(3)、在新的形勢下,社會主義理想教育顯得更加迫切需要。這是因為在這個時期,學生們對資本主義世界發達的一麵和我國社會落後的一麵看得比過去任何時候都要更加清楚。因而在青少年中產生了對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的疑慮和實現共產主義的懷疑,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十分重視對青少年進行有成效的方向道路和理想的教育。
(4)根據社會的發展,我們還應從前瞻性的意義上,及時發現德育內容的新的增長點,拓展德育內容的新領域。例如:心理健康教育,職業準備教育、環境教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