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學生生理上、心理上早熟這一特點,如果我們認識得早,利用得好,從低年級起就注意培養學生的自尊自愛的心理,培養自治自理的能力,就能提早學生在思想上、政治上的成熟期。

如果我們對學生早熟這個特點不敏感,教育工作跟不上,就會出現令人頭痛的問題。據有的學校調查,初一、初二女生差不多有80%提前進人青春期。不了解這種變化,不采取相應的教育措施,那麼在外界刺激下就易出現早戀現象。

新時期青少年學生的特點,以上隻作了一般分析,遠遠談不上全麵和深刻。而且城市與農村、工業城市與旅遊城市、小學與中學,重點學校與非重點學校、低年級與高年級,學生的特點又不盡相同。學校領導者在采取任何一項教育措施之前,都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都要根據學生的特點來進行,切忌過去那種“一鍋煮”“一刀切”的簡單做法。

遵循德育規律進行德育教育

一些教育學教材都談到,學生的思想品德是由知、情、意、行四個要素構成的,德育的過程就是培養學生知、情、意、行的過程。有的學者根據我國模範班主任的教育實踐總結出“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持之以恒,導之以行”的教育經驗。

這是學校德育的客觀規律,但是在具體解釋上,在上述內容的排列順序上,則頗有分歧。是知、情、意、行?還是知、情、行、意?從認識發展的過程看,知、情、行、意比較符合客觀實際。

知,就是道德認識和道德觀念。它主要指的是對人的認識,對生活的認識,對社會的認識,對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的認識。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什麼是真善美,什麼是假惡醜,什麼是應該做的,什麼是不應該做的。認識逐步深了,才能形成道德觀點,才能轉化為道德信念。道德認識離開了知識,要提高學生這方麵的認識,就要係統傳授思想品德方麵的知識,就要使學生懂得道理。

情,就是道德情感,是人們對事物的態度。喜歡還是憎恨,愛好還是厭惡,擁護還是反對,這些情感是隨著認識而來的。當學生對某個道德問題產生了強烈的情感時,就會在他們身上形成一種力量,推動他們去追求或舍棄,讚成或反對。如果學生對此表現冷漠,沒有引起情感變化,他們的認識往往隻停留在口頭上。因此,在提高學生的認識時,要引起他們情感上的共嗚。

行,就是道德行為習慣。這是衡量一個人的思想覺悟、道德品質最重要的標誌。學生的認識是深是淺,情感是真是假、言行不一還是言行一致,隻有從行為上來考察。因此,必須教育學生用思想品德方麵的知識來指導自己的行動,約束自己的言行。要對學生的行為提出嚴格要求,有的還要進行嚴格訓練,要注意在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意,即道德意誌。人的意誌,有的堅強,有的脆弱。要把良好的道德行為堅持下來,需要有堅強的意誌。意誌脆弱的學生因缺乏毅力,一遇困難就動搖不前,或在行為上出現反複;而意誌堅強的學生則能經受考驗,迎難而上,使良好的行為得到鞏固。

堅強的意誌不是天生的,是可以培養的。一方麵要提高學生的認識,鼓勵學生樹立堅強的信心與決心,培養學生的義務感與責任感;另一方麵,要重視實踐鍛煉,讓學生在與各種困難鬥爭的過程中磨練自己的意誌。

當然,在學生思想品德的發展過程中,知、情、行、意是互相聯係,互相滲透,互相促進,互相製約的,發展也是不平衡的。但總的發展趨勢是按知、情、行、意的順序進行的。我國的模範班主任創造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經驗,人們熟知的四句話,即“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持之以恒”,這正好和知、情、行、意相對應。

知、情、無意的過程,不是自發地形成的,這就需要曉、動、導、持。所以提出這四句話,是個偉大的創造,它揭示了德育的客觀規律。

曉之以理,就是使學生“知”,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使學生知道什麼是該做的,什麼是不該做的,這就需要講清道理,曉以利害,使學生心服口服。

動之以情,就是使學生的情感發生變化。由知到行,要有欲望、有需要,因此要利用學生已有的感受來打動學生的心,使學生產生仰慕好的思想品德、厭棄不良的行為習慣的感情。這裏的關鍵是教師要對學生有深厚的感情。如果學生不信任教師,不親近教師,就不可能“動情”。

導之以行,即引導學生把思想品德方麵的知識轉化為行為,這是德育的目的。這裏的關鍵是“導”,要善於開導、引導,使學生願意行、樂於行。

持之以恒,即培養學生有排除困難的堅強意誌,經過自己的頑強努力,堅持正確的道德行為。青少年可塑性大,一切尚未定型,容易出現反複。教育者的責任,就在於使學生有了正確行為之後,加深認識,鞏固這種行為,這就叫“持之以恒”。要做到“持之以恒”是不容易的,教育者要付出艱苦不懈的努力。

各種力量互相配合進行德育教育

學生的思想品德是在各方麵的教育影響下形成的。從校內影響學生思想的因素來說,有學校領導、教師、班主任,有班集體、共青團、少先隊、學生會;從校外影響學生思想的因素來說,有家庭和社會。

學校、家庭和社會對學生的德育,方向應該一致,目標應一該相同,要求應該統一,做到密切配合,協調進行。否則就會互相矛盾,彼此抵消。學校、家庭和社會,學校是專門的教育機關,學校教育應起主導作用,學校應擔負起協調的責任。

怎樣協調?一是互通聲氣,交流有關學生的思想及行為表現。二是研究教育方法,在一學校與家庭之間的聯係方麵,我們已經有不少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家庭訪問、同家長建立通信聯係、召開家長會、建立家長委員會、舉辦家長學校。

學校通過這些方式,取得家長對學校工作的支持和配合。學校與社會之間要建立密切聯係較為困難。因為“社會”這個概念太大了,學生的接觸麵太廣了,學校人員有限,無法建立密切聯係。

但也不是完全不能建立聯係,如有的機關、團體、村鎮、居民委員會,學生比較集中,仍然可以同它們建立聯係,同它們互通聲氣。總之,要使學校、家庭、社會形成一個係統的教育網絡,讓更多的人都來承擔教育青少年的責任。

教育內容既要全麵考慮,又要突出重點

德育的內容異常豐富,要使學生形成正確的觀點,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需要進行各方麵的教育,這是無疑的。但是應該突出重點內容。對於重點內容,要貫徹始終,反複進行,即小學、初中、高中都不能忽視。

德育的重點內容包括黨的基本路線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教育、近代史、現代史和國情教育等。其中愛國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理想和紀律教育又是重點的重點。現分述如下。

(1)愛國主義教育許多事實說明,愛國主義是青少年覺悟的起點,也是青少年奮發上進的強大動力。在近現代史上,我國各個時期的先進青年,幾乎都是從愛國主義思想和立場出發,尋求救國救民和富國強民的真理。老一輩革命家,首先是愛國主義者,然後才成為共產主義者。不是愛國主義者,就不可能成為真正的共產主義者。

我國曆來有愛國主義的傳統,我國青少年是熱愛自己的祖國的。但愛國主義不是自然而然地產生的,要反複進行教育。應該看到,近年來有些青年愛國主義思想淡薄了。他們隻看到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和科技先進的一麵,而沒有看到資本主義製度的腐朽和弊端的一麵,因而盲目崇拜資本主義國家,甚至做出有損民族尊嚴、喪失人格國格的事。

在這部分青年中對祖國的責任感、義務感有所削弱。出現這種現象,一方麵是我國過去推行“左”的政策和閉關自守,國民經濟和科技落後,使部分青年失去了信心;另一方麵是這些青年對我們偉大祖國的曆史、地理和文化的知識貧乏,缺乏認識。著名的革命家、愛國主義者秋道說過:“不知本國文化、曆史,即不能生愛國心也。”

因此,我們應該從小就讓學生了解祖國遼闊的土地、壯麗的河山以及豐富的資源;了解祖國悠久的曆史,燦爛的文化;了解中華民族勤勞勇敢、酷愛自由、不畏強暴的愛國傳統,以我們民族曆史上許許多多民族英雄、愛國誌士為榜樣,獻身祖國,振興中華。

要教育青年把祖國的利益放在首位,為祖國分憂,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出力,決不能因為祖國當前還比較落後,就瞧不起自己的祖國,嫌棄自己的祖國。我們應該讓所有的青少年都對祖國具有真摯的感情。如果削弱甚至放棄愛國主義教育,就將使青少年失去奮發上進的動力。

(2)集體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是共產主義教育的核心,也是道德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基礎。學生如果不愛自己的班級,不愛自己的學校,不愛自己的家鄉,心目中隻有他自己,很難想象會產生愛國主義的思想感情。

應該從小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思想,使學生知道他是生活在人群之中。他的每一個願望,每一種行為,都會影響到周圍的人,影響到集體。他應該經常問問自己:是做了損害別人或集體的事?還是做了有益於別人或集體的事?

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思想,就是培養學生對集體的責任感、義務感。盡義務是道德教育的核心內容。要使每個青少年逐步懂得自己對別人、對集體、對社會、對祖國承擔的義務,而不是隻想到享受。義務感並不是束縛人的枷鎖,它能使人獲得真正的自由。忠實地履行義務,可以使人變得更高尚。

我們教育工作者的責任,就是使兒童、少年和青年,能用集體主義思想來支配自己的言行。青少年是容易接受這方麵的教育的,他們會因為給別人做了好事而從內心感到喜悅,我們應該對此給予啟發、誘導和鼓勵,使他們從小就樹立集體主義的觀念。

(3)理想和紀律教育有理想就是有正確的奮鬥目標,有紀律就是該怎樣做就怎樣做,不該做的就堅決不做。這對於一個人能否成為國家的有用之材,起著重要的作用。現在中小學並不是沒有進行這方麵的教育,而是效果不甚顯著。

原因之一是沒有把它作為重點教育內容來抓,原因之二是習慣於講大話、套話,對教育內容未作仔細分析。例如理想教育,常聽到的是“要樹立共產主義理想”,“要有遠大理想”,僅僅到此為止,過於簡單化,當然不會有多大效果。如果我們仔細分析就會發現,理想是多種多樣的,有生活方麵的,有事業方麵的。

生活方麵的有衣、食、住、行、婚姻、家庭等;事業方麵的有職業選擇、個人成就等。作為學生,還有學習方麵的理想。理想是分層次的,有高層次的,有低層次的。一個人理想的形成,一般說來是由低層次到高層次逐步樹立的。理想還有近期、中期、遠期之分,在實踐過程中,總是由近及遠,先實現近期理想,再實現中期理想,最後實現遠期理想。青少年的理想,往往不切實際,近乎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