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德育的常規管理

德育工作管理的常規,指的是在德育方麵沿襲下來的經常實行的計劃、規章製度和固定性的活動。這種常規,大多是經過實踐檢驗行之有效的。堅持這種常規管理,有助於保持工作的連續性和建立正常教學秩序。學生德育工作的常規管理,大致有以下幾種。

(1)不同年級的常規管理。

年級不同,德育工作的側重點應有所不同,這是學生的特點所決定的。因此,必然有一些常規性的工作。例如新生即起始年級,剛入校時對一切都感到新鮮,要集中一段時間對他們進行人學常規的訓練。

要講校史,讓他們了解學校的優良傳統,樹立主人翁思想,進而熱愛自己的學校;要結合新的環境、新的條件,重點講解《學生守則》和《學生日常行為規範》,使他們一開始就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要對他們提出切合實際的要求,使他們很快地熟悉學校的生活常規。經驗證明,集中一段時間對新生進行訓練是必要的,是有成效的。但一定要有準備,要有周密的計劃,要搞得生動活潑,能引起學生的興趣。

中間年級是承上啟下的年級,是容易被忽視的年級,也是容易出問題的年級。例如初中二年級,既沒有人學時那種新鮮感,又沒有升學和就業的壓力,易出現生活散漫、紀律鬆弛的現象。據有關部門統計,少年犯罪率最高的是初中二年級。其原因主要是對這個年級放鬆了管理。

因此,不可忽視對中間年級的教育工作。初二有一項常規性工作,即超齡隊員的離隊工作。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學生已不滿足於少先隊的活動,有離隊要求。班主任和共青團組織不要簡單地處理學生的離隊問題,應舉行隆重的集體離隊儀式,使他們回顧少先隊對自己的教育,激發起人團的要求。把離隊和建團的工作不失時機地銜接起來,有助於穩定這個年級,使學生對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畢業班麵臨升學與就業、就業與待業問題,思想容易波動。升學無望、就業無門的學生,更容易出問題。多年來對畢業班提出要“一顆紅心,兩種準備”,要“站好最後一班崗”,這些口號當然是對的。

但光有口號是不行的,還必須有積極的措施,尤其不能采取錯誤的做法,如分快慢班、好差班,這樣做往往使學生之間的團結出現裂痕,班集體散了,紀律鬆弛了,有的學生產生了優越感,有的學生“破罐子破摔”。

因此,要穩定畢業班,最重要的是不要人為地製造各種問題,即不要采取片麵追求升學率的錯誤做法。在這個前提下,“一顆紅心,兩種準備”的教育,才有可能產生效果。形成一個好的班集體是不容易的,班集體散了,一切問題也就產生了,連畢業鑒定一類的常規工作也無法進行,多年來培養起來的學生的愛校感情也大大衝淡了。

要認真研究新形勢下畢業班的思想政治工作。升學指導當然需要,就業、待業指導更需要,因為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升學的總是少數。理想前途教育、人生觀教育,對畢業班特別重要。

但不能空洞說教,要麵對現實,不能回避矛盾。青少年是珍惜同窗友誼的。如果班集體健全,可使這種友誼發揮有益的作用,可使同學之間通過談理想、談前途,相互之間受到教育。而編快慢班、好差班,則破壞了這種友誼,使相當一部分學生產生逆反心理。

(2)不同階段的常規管理。

學期的階段不同,學生反映出來的特點也不同,因而有些常規。性工作需要抓好。例如學期初,學生度過了寒假或暑假,一方麵豐富了生活,必有許多好的見聞或體驗;另一方麵,需要“收心”,需要安定學習情緒。

學校領導、班主任和團的組織,要針對學期初學生的特點,收集學生中的好人、好事,或學生耳聞目睹的好風尚,組織交流,用學生中的生動事例來教育學生;同時要及時調整組織,通過民主程序改選學生幹部,提出新學期的要求。抓好學期初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為新學期創造一個良好的開端。

學期中,學生經過半個學期的學習,特別是經過期中考試,在德、智、體諸方麵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有的提高得快些,有的提高得慢些,這同學習目的、學習態度、學習方法有關,有必要引導學生自我回顧,找出真正的原因,總結經驗教訓,迎接下半學期的學習任務。

學期末,學生麵臨總複習、期末考試、操行評定,多少感到有些壓力。感到有壓力是好事,說明學生有一定的自覺性。但需要正確引導,例如指導學生正確的複習方法,要學生注意勞逸結合,教育學生正確對待考試和遵守考試規則,正確對待批評與自我批評,特別是要有自我批評精神。

寒暑假,學生放假了,但學校的德育工作不能放假,對學生在假期中要有明確的要求。例如教師布置的假期作業(作業量要嚴格控製)要認真完成;要讀有益的書,不要看壞書;要慎重交友,自覺抵製資產階級的腐朽思想和壞習氣;生活要有規律,不要暴飲暴食;既要善於約束自己,又要發展個人的愛好特長;要注意交通安全等等。

寒暑假比較長,學生脫離了學校教育,容易受到不好的影響,要和家庭教育互相配合。我國中小學暑假近兩個月,這期間可以舉行一次學生“返校日”,組織學生開展有益的活動。

(3)各種常規教育活動的管理。

所謂常規教育活動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中各種固定性的活動,例如班會、團隊組織生活會、校會、各種節日紀念活動等。這些活動組織得好,能使學生受到深刻的教育。

以班會為例,班會一般每周舉行一次,由班主任負責組織。一個學期要組織十幾次班會,每次開班會的主題是什麼?用什麼形式?其中大有學問。事先要有周密的計劃,要跟班幹部商量,甚至多數。

班會應由學生主持。如果臨時湊些內容,這樣的班會難以取得實效。有的班主任組織的班會,寓教育於活動之中,開得很活躍,學生樂於參加;有的則枯燥乏味,學生感到厭煩。關鍵在於事先是否有充分的準備。

我國有教育意義的節日很多,開展節日紀念活動,是對青少年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形式,也是一種常規的教育活動。如清明節、勞動節、青年節、兒童節、教師節、國慶節、元旦,通過這些不同的節日,組織不同的紀念活動,可使學生受到良好的教育。隻要準備充分,形式多樣,能吸引學生參加,就可取得效果。有的活動開展得好,能給學生一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

常規管理是按事物發展規律而進行的一種管理,是一個學校正常運轉不可缺少的管理。有的同誌把常規管理叫做“靜態管理”,這是不確切的。無論是不同年級的常規管理,還是不同階段的常規管理,或者一些固定性活動的管理,都不是“靜態”的。

例如每周舉行一次班會,每兩周舉行一次周會,從表麵上看,似乎是“靜態”的,但每次班會、周會的內容都是全新的,都需要很好地去組織與管理。對起始年級、中間年級和畢業班,每年都要開展一些形式相似的教勇活動,但內容也是全新的,需要很好地去組織與管理,可見靜中有“動”,同樣需要付出艱苦的勞動。

結合教學工作進行德育教育

學校領導幹部管理德育工作,應遵循以下幾條基本原則:

學校德育工作的途徑很多,有政治課和各科教學;課外活動和校外活動;共青團、少先隊和學生會的活動;班主任工作;社會活動和各種類型的勞動等。

什麼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徑呢?教學是主要途徑,德育工作必須結合教學工作來進行。這是因為:

(1)教學是學校的中心工作。學生在校的大部分時間,是在課堂上度過的,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習和生活的。如果離開教學,離開廣大教師來談“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必然重複過去“左”的一套的錯誤做法。

(2)各科教學本身都有豐富的教育因素,不論社會科學還是自然科學都是如此。至於思想品德課和思想政治課,更負有係統地向學生進行德育的任務。各科教學的目的,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和培養學生的能力,還要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

(3)結合教學進行德育,是學生易於接受的一種教育形式,更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特別是有威信的教師,這種作用更為突出。但是長期以來,“德育要結合教學工作來進行”這條基本原則,並沒有認真貫徹。似乎德育隻是兩級主任(教導主任、班主任)的事,科任教師隻是單純地傳授知識。

有些科任教師,備課不注意發掘教材中的思想性,上課不抓德育,學生違反課堂紀律,或趕出教室,或把學生交給班主任了事。另外一些科任教師,則把在教學中進行德育看成是外加的事情,采取“戴帽穿靴”的辦法,或把一些政治術語硬塞到教學中去。“文革”中那種念“語錄”的現象雖然沒有了,但脫離教學內容空洞說教的現象仍然存在。

怎樣貫徹這一原則?過去一說“思想政治工作削弱了,要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學校領導和黨支部往往從增加政治活動考慮,活動次數增加了,就以為是加強了德育工作;活動次數減少了,就認為是削弱了德育工作、這種觀念必須改變。

加強德育工作,主要途徑是結合教學工作來進行。要發揮教師管教管導、教書育人的積極性。所謂“全員管理”,主要指的是所有教師都來抓學生的德育工作,切實改變隻有“兩級主任”抓德育工作的局麵,尤其要注意發揮威信高的教師的作用。校長,教導主任聽課,要注意觀察教師是否貫徹“管教管導”的原則。

根據青少年的特點進行德育教育

正確認識青少年學生的特點,是有效地進行德育工作的前提。我國今天的青少年,有些什麼特點呢?我們不僅要運用生理學、心理學的理論分析學生的年齡特征,還要分析時代特征,即分析時代和環境對學生的影響。

一般說來,青少年好動好奇、思想單純、自尊心強、可塑性大、保守思想少、接受新事物快;另一方麵,思想不成熟,分析判斷能力較差,對一些腐朽思想,缺乏識別和抵製能力。這些特點,有積極方麵的,也有消極方麵的。從積極方麵來說,青少年是容易接受教育的;從消極方麵來說,青少年容易受到腐蝕,要包加強對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可聽之任之。

還要看到,時代和環境不同。對青少年身心發展有很大影響。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後,世界上的種種變革信息,源源不斷傳來,不能不給青少年以很大影響。從國內來說,從農村到城市,從經濟、科技到教育,都在改革,甚至政治體製改革也提到議事日程上來了。對外開放,對內搞活,一國兩製,改革規模之大、程度之深,都是建國以後前所未有的,這些更給青少年以極其深刻的影響。

怎樣看待開放、改革對青少年學生的影響?怎樣看待今天青少年學生的特點?有的同誌似乎對消極麵看得過於嚴重,以至於把學生的許多不良傾向歸咎於開放、改革,而對開放、改革帶來的有利因素則估計不足,也不善於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