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教學方法改革中的一個新的發展趨向,就是教法改革與學法改革相結合,以研究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作為創建現代化教學方法的前提,寓學法於教法之中,把方法研究的著眼點放在縱向的教法改革與橫向的學法改革的交彙處。從這個意義上講,學法指導應該是教學方法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麵。

為此,學法指導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為學生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提供和創造必要的條件。

初中生學習方法指導的內容

根據初中生的心理特點,以及學習環節的安排,從宏觀上對學生學習方法進行分層、分步驟指導。使學生從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同時能逐漸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1)預習方法的指導

初中生往往不善於預習,也不知道預習起什麼作用,預習僅僅是流於形式,草草看一遍看不出問題和疑點。所以,老師在指導學生預習時應要求學生做到:

首先粗讀,先瀏覽教材的有關內容,抓住本節知識的概況。其次細讀,對重要的公式、定理、法則要反複閱讀理解,注意知識的形成過程,對難以理解的概念作出記號,以便帶著問題去聽課。方法上可采用隨課預習或單元預習。預習前教師可以先布置預習提綱,使學生預習有目標,有重點。實踐證明,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能充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2)聽課方法的指導

聽課是學生獲得知識的主要渠道,因此,學會聽課對初中生學生尤為重要。教師在聽課方法的指導上要特別處理好“聽”、“思”、“記”的關係。

“聽”是直接用“耳朵”接受知識,應指導學生在聽課的過程中注意:①聽清每節課的要求。②聽明白知識引入及其形成過程。③聽懂每節課的重點、難點以及老師對重、難點的剖析,尤其是預習中的難點要在聽課中弄明白。④聽懂例題解法的思路和數學思想方法的體現。⑤聽課後要做好小結。

當然,教師在上課時,要注意方法防止“注入式”、“滿堂灌”,掌握講授新知識的最佳時間,使學生聽後有效,達到聽課的根本目的。

“思”是指學生的思維活動。學生沒有思維就發揮不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就沒有發動起來,在思維方法指導時,應使學生注意:①多思、勤思、隨聽隨思,學習過程中多問幾個“為什麼”?②深思,即追根溯源,大膽提出問題,“打破沙鍋問到底”。③善思,由聽和觀察去聯想、猜想,歸納。④樹立批判意識、學會反思。可以說“聽”是“思”的關鍵,“思”是“聽”的深化,是學習方法的核心和本質內容,會“思”才會“學”。

“記”是指學生做課堂筆記。初中生一般不會合理地做課堂筆記,通常是老師寫什麼,學生就抄什麼,把“抄”代替了“記”,用“記”代替“聽”和“思”,有的同學筆記雖全,但收效甚微。

因此,老師應抓住學生的這個特點,不失時機地向學生指出:①記筆記要服從聽課,要掌握記錄時機。②記要點、疑點、記解題方法和思路。③記小結課後思考題。使學生明“記”是為了“聽”和“思”服務的。

掌握好這三者的關係,就能使學生在課堂學習的這一主要環節達到較好的境界。

(3)課後複習鞏固及完成作業的指導

初中學生課後往往急於完成書麵作業,忽視必要的鞏固、記憶、複習。以致出現照例模仿、死套公式解題的現象,造成為了交作業而做作業,起不到作的練習鞏固深化理解知識的作用。

為此,在這個環節的學習指導上教師應要求學生:①能每天課後先閱讀理解教材,結合筆記記錄的重點、難點,回顧課堂講授的知識、方法,同時記憶公式、定理。②,再獨立地完成作業,並按要求書寫規範、表述清楚。③對本節課堂內容做知識小結,寫出自己的體會或後記。

5.初中物理學習的特點

一直以來,很多教師的教學準備工作主要放在教材本身的分析上,而對學生的學習心理特點和思維規律等問題的分析往往缺乏足夠的重視,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發展和教學理念的更新,人們越來越認識到這種做法已很難適應對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及知識轉化為能力的更高要求。

初中生對物理學習既有興趣而又普遍感到難學,為了有效的解決這種矛盾心理所帶來的問題,教師在分析教材的同時,必須重視對學生學習物理的心理特點和思維規律進行分析,從學生的心理活動和思維活動中揭示出產生困難的具體原因及表現形式,從而為物理創新教學提供依據,也為教師具體處理教材、設計教學過程、選用教學方法提供根據,提高教學質量。

初中生學習物理的興趣特點

初中生學習物理的興趣特點,大致有以下四種不同的層次:

(1)對物理學習隻有直覺層麵的興趣

他們隻是被新奇的物理現象所吸引,因此特別喜歡看生動有趣的物理實驗,比如教師演示實驗:水是熱的不良導體。把金魚和水裝入試管中,當把試管中上部的水加熱沸騰時,金魚還在試管的下部遊來遊去。這種現象和學生實驗前的估計大不相同。

因而他們對此表現出強烈的興趣,感到十分新鮮。但這種興趣往往隻停留於現象本身,他們並未產生探索這些物理現象內在原因的欲望。

(2)對物理學習有操作性興趣

他們喜歡通過自己的操作活動對自然現象和實驗結果施加影響,有些同學對實驗有濃厚的興趣,甚至達到廢寢忘食的地步。但實驗操作完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就隨之消失。這部分學生是對實驗本身感興趣,而對探究物理的原理、性質及規律等並不感興趣。初中階段的多數男生還處於這種興趣狀況。

(3)對物理學習具有探究因果聯係的興趣

這部分學生不僅要求了解某種物理現象,而且還要求進一步探究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他們對探究事物的因果關係特別感興趣。

(4)具有概括認識的興趣

他們要求通過分析個別事物的因果聯係來尋找和掌握一般規律。因此他們具有較強的綜合分析能力,他們喜歡做有一定難度的綜合性物理習題,但這部分學生為數不多。

初中生學習物理的思維特點

(1)思維定勢起重要作用

物理概念的建立多數是以表象為中介的,在表象形成的過程中,思維定勢起重要作用,而物理概念是反映事物普遍的本質特征的,因而在物理概念和規律的教學中應該重視思維定勢的作用。例如在“力”的概念教學中,“力”的定義是:“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在教學中無論是做實驗還是提問題或是利用概念分析問題時,就要反複強調“相互作用”的心理傾向,這種思維的定勢在剛建立概念時,對於把握概念、規律的實質是有重要作用。

思維定勢對學習所起的消極作用主要表現為以下兩個方麵:

①產生錯誤的思維傾向。思維定勢對學習所起的消極作用,在學生學習新知識時會產生錯誤的思維導向,妨礙對新問題的解決,且越努力,錯誤的偏移越大。

例如,一部分學生在學習了慣性以後,始終認為隻有運動的物體才有慣性,靜止的物體沒有慣性。有部分學生在學習新知識時,不注意條件的變遷,不注意適用範圍的區別,自以為是,張冠李戴,導致思維的方位難以轉彎,鑽入了思維的“死角”。

②思維的發散性差。思維定勢太強烈,會束縛學生思維的發散和求異,使學生在新的情景中難以靈活的思考,易受舊的框架束縛,墨守成規。例如,學生學習了“阿基米德原理”,對公式死記硬背,對求浮力隻知道套公式,殊不知利用浮力產生的原因和利用力的平衡條件也可以來求解。

(2)思維的片麵性和表麵性

初中學生的邏輯思維習慣尚未完全形成,因而很容易根據事物的表麵現象和日常觀念去分析物理問題。例如,老師提問:將一試管的冷水放在燒杯沸騰的開水中加熱,當加熱較長時間後,試管中的水能否沸騰?在檢查測試時隻有1/5的學生回答不能沸騰,而絕大多數學生答錯了。究其原因就是多數學生想當然地看問題,沒有按照物理學的思維方法,即以概念和規律為依據去分析問題。

他們認為隻要不斷地加熱,試管中的水就能沸騰,而沒有考慮到熱傳遞和沸騰都是有條件的:當杯內外的水都達到了100℃時熱傳遞就停止了,而沸騰除了要達到沸點的條件外,還要不斷地從外界吸收熱量,如果試管中的水不能從燒杯開水中繼續吸收到熱量,那麼隻能是100℃的水而不能變成100℃的水蒸氣,所以試管中的水是決不會沸騰的。

(3)強烈的思維獨立性和批判性

例如,在講到“慣性是物體的固有屬性,它不隨運動情況的變化而改變”時,有些學生持有明顯的批判性思維特點。雖然教師一再強調“一切物體不管是否受到力,也不管它是否運動和怎樣運動,都具有慣性”。

但他們頭腦中並沒有真正接受這種概念,在運用慣性概念分析具體問題時,還是認為物體要維持原來運動狀態,必須還要有外界的作用力。對學生的這種思維特點,教師要加以正確引導,在肯定和鼓勵的同時,應防止他們走向固執己見的極端化道路。

(4)思維從感性材料的歸納中形成物理模型

這種模型是以形象思維為基礎,通過運用物理模型進行思維加工而形成的。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學中需要具體形象材料的支持,這就決定了物理教學要充分利用實驗,要重視展現物理表象的作用。

如果過於強調理論分析,那是不符合學生思維特點的,就會影響學生的思維興趣。但又不能讓他們的思維能力老是停留在形象思維階段,教師應努力促進他們的思維能力的發展,要對他們進行邏輯思維的強化訓練。

初中生感到物理難學,其原因是多方麵的,有學科本身的原因,主要是教材的內容較難,當然也有教師教學上的原因。但根本原因還是由學生自身的心理和思維特點所決定的。因此,筆者通過以上分析提出以下對策,試圖引導學生克服心理和思維上的特點和障礙,幫助他們優化心理素質,發展思維能力,提高物理學習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