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培養學生自己觀察的習慣

觀察是人類獲得知識的重要手段,隻有通過觀察才能得到大量的感性材料。那麼,在自然課教學中如何指導學生自行觀察,獲得豐富的感性材料呢?

(1)充分準備良好的觀察材料

應該根據教學目的要求準備良好的觀察材料,是學生觀察的物質前提。這裏所要強調的是:所觀察的材料一定要典型。

在自然課教學中,教師要把人類經過漫長時間積累起來的對自然事物的基本認識在這有限的四十分鍾的時間裏,有效地轉化到學生的認識中去,就必須精選有利於學生探究的典型材料,才能減少學生探索的曆程和難度,才能使他們較容易發現共性東西,獲得新的知識。

比如:在講《莖的共同特征》這一課時,我們準備的觀察材料是:蘆葦的莖、高粱的莖、柳樹的莖等,這些都是比較典型的材料,它們的特征都非常明顯,同學們觀察一會兒之後,很快總結出莖的共同持征:莖上都有節。在這裏,如果所利用的觀察材料不典型,很可能會造成“盲人摸象”的局麵,很難在有限的時間裏完成教學任務。所以,在指導學生自行觀察時,必須選擇典型的觀察材料。

(2)要講清觀察什麼

要講清觀察什麼,有時還要講清觀察的順序等。在準備了典型的觀察材料之後,還不能急於讓學生盲目地觀察,必須向同學講清具體觀察什麼,使他們的觀察有的放矢。還舉方才那個例子,在準備了比較典型的莖之後,還必須告訴學生:觀察莖的結構有什麼特點,這樣,學生的觀察就會有明顯的針對性,不至於無的放矢。

培養學生自己實驗的習慣

自然課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努力上好實驗課是每位自然課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那麼,怎樣上好實驗課呢?我認為應該盡量創造條件,讓學生親自動手,逐步培養學生良好的實驗習慣。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更重要的是他們的實驗等各種能力得到了培養和鍛煉。

比如,《電磁鐵》的教學,在老師的指導下,可以盡量放手讓學生獨立探索。在製作電磁鐵的時候,為學生準備了帶有絕緣外皮的導線、大釘子、電池等實驗材料,讓他們親自動手製作電磁鐵,並指導他們用自己製作的電磁鐵做吸鐵實驗,從而發現電磁鐵的基本性質:接通電流產生磁性,切斷電流磁性消失。接著研究電磁鐵是否也有南極和北極,仍然讓學生自己動手。

通過實驗,他們發現這不是一種好辦法,所以又開動腦筋,另想辦法,有的同學把電磁鐵的兩端分別接近指南針的一個磁極,結果發現他們之間既有相吸又有相斥的作用。那麼,釘帽和釘尖究竟哪端是南極,哪端是北極呢?

最後學生根據磁鐵的同極互相排斥、異極相互吸引的性質,判斷出與指南針的南極相吸引的那端是北極,相斥那端是南極。還有電磁鐵的南北極隨線圈的纏繞方向和電池的正負極不同而不同等知識,這些都是通過實驗而得出的結論。

反之,如果這些知識隻憑教師單純地講解學生既不能有效地獲得知識,也談不上形成什麼能力,學生良好的實驗習慣也就更不可能形成,對學生的發展是沒有任何好處的,所以,在自然課教學中,必須加強學生自行實驗,逐步培養學生良好的實驗習慣。

培養學生自己總結的習慣

由於學生的認識水平以及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因此,他們在自行觀察、自行實驗以及其它教學活動中,對事物的感知認識往往是因人而異,眾說不一的,其中有些觀點往往是片麵的。甚至是錯誤的。

麵對這種情況,教師絕不能包辦代替直接把正確的結論告訴給學生,而必須注意引導學生自行總結,正確的結論最終一定要來自學生。這樣不僅使學生獲得知識,而且更重要的是表達能力、思維能力等得到了鍛煉和提高。

總之,在自然課教學中,一定要充分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教給他們正確的學習方法。特別是在觀察、實驗、總結等方麵必須使學生做到身體力行、積極主動地探求知識,成為學習的主人,逐步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自學習慣。

14.信息技術教學中培養自學能力的方法

信息技術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有著其自身的重要特點,那就是發展速度快,知識更新迅速。在當今信息社會知識爆炸的時代,如果不會通過自學進行知識的自我更新,那麼要不了幾年,你就會被時代所淘汰,在未來的社會,自學已是每一個人實施終身教育的一種很重要的途徑了。

因此,在信息技術課堂上,自學能力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常言道:“授人以魚,不若授之以漁”,作為一名教師,與其在信息技術課堂上填鴨式的滿堂灌,不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給學生們自主學習的方法。

激發學生的自學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搞好自學,首先要讓學生產生自學的興趣。如何產生自學興趣呢?對於信息技術課來說,有的同學有直接興趣,他們能夠主動積極地學習;而有的同學沒有直接興趣,是因為他們還不了解信息技術、不了解計算機技術,老師要加以引導,培養他們的間接興趣。

比如,講“用word製作賀卡”這節課的時候,可以結合某個即將來臨的節日,如聖誕節,春節,母親節等,告訴學生們學完這節課便能自己製作一張自己的獨一無二的賀卡送給自己的家人或者朋友。並且可以先展示出一些精美的電子賀卡,在這樣的氛圍下,學生們學習的興趣就會濃厚得多。

引導學生舉一反三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學生情況等實際狀況,合理安排學生的學習活動,引導學生選用適當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使學生的學習收到“聞一知十”“舉一反三”的效果,最終達到終身教育的目的。

比如,在學習文字處理軟件word2000界麵的時候詳細講解,在隨後的教學中講excel2000軟件時就可以啟發學生結合以前學習過的word軟件自學,找出它們的界麵之間的相似之處和不同之處,學生找出答案後教師再對excel中特有的編輯欄進行具體講解。這樣的教學,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增強了他們的自學能力。教會他在信息技術的學習時候如果能舉一反三就能事半功倍。

采用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

信息技術課具有實踐性和操作性都非常強的特點,因此,學生要學會“做中學,學中做”,有了興趣,教師在課堂上完成基本內容的教學後,學生入了門,就可以進行提高性的教學。設計一個任務,由學生們完成。任務的內容有教師明確要求的,也有是允許學生自由發揮的。

比如,講發送電子郵件時,就可以設計一個“給上課教師發郵件”的任務,在任務中“給教師發郵件”是確定的內容,而郵件的內容可以自由發揮。學生獨立完成任務,進行自主探索學習,在學習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學生通過操作,體驗成功與失敗,從中獲取對知識的真正理解。

學生遇到困難時,可以向老師、同學、書本、軟件中的“幫助”、網上請教,以培養學生獲取信息、鑒別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在任務完成中,學生圍繞著如何解決任務去掌握各個知識要點,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了舉一反三。

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探索,讓學生在主動探索的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以學生為主體教學中,老師的任務更加艱巨,在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索的活動中,教師要善於發現學生的思維閃光點,並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同時,還要善於發現並抓住學生在探索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時給予啟發。老師的引導作用在於,要把握整個教學過程的內容、進度與方向,啟發的作用在於,學生經過獨立思考遇到困難時,教師要提示點撥。

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過程,應該是學生積極主動探索的過程。教師是學習過程的設計者、組織者、參與者、引導者和評價者,教師的責任是引導學生在探索的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建構知識,學會獨立思考。

讓學生進入主體角色,能主動地去學習、自主地去學習,成為知識的主動建構者。隻有教給學生如何去學習,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當他們獨自麵對新的知識、新的事物的時候,才會少一些驚慌,多一點沉著,才能遊刃有餘地麵對這個已經信息化了的社會。

15.小學生自學能力的意義

現代教育的高速變遷,將迫使人們終身學習。人要學會生存,先要學會學習。過去的應試教育,學生不能把精力集中在“學會學習”上,而是讓書本、分數牽著走,一切圍繞升學的指標轉,結果導致小學生的素質低下,大多數成了“高分低能”的考試機器。

我認為,實施素質教育,必須滲透學習指導。而進行學習指導,則必須進行學習方法的知道。小學生一旦掌握了科學的學習方法,就將具有一定的自學能力。因而,教師必須在思想上十分重視小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

自學能力的概念界定

自學,是指學習者獨立的學習活動。在學校教學中的自學,是指學生在老師指導下獨立的學習活動。發揮小學生學習上的獨立性是自學的本質。可見,廣義上的自學,無論什麼樣的學習內容和形式,隻要是學生獨立進行的學習活動,如獨立觀察、獨立閱讀、獨立實驗等,都應屬於自學的範疇。

就小學生而言,自學主要是指對書本的獨立閱讀和學習,因而可以成為狹義自學。孟子雲:“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其左右而逢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英國教育家斯賓塞指出:“在教育中應該盡量鼓勵個人發展的過程,應該引導兒童自己進行探討,自己推論。給他們講的應該盡量少些,而引導他們去發現的應該盡量多些。”因而,我們把自學能力的概念界定為:獨立學習、獨立觀察、獨立探討、獨立推論、獨立獲取和更新知識的能力。這能力是在獲得智能的前提下,在科學學習方法和思維方法的指導下。

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技能及自身的、外界的學習條件、手段,進行無師輔弼、點撥指導的獨立學習、思考和作業,進而有選擇的、有計劃的獲取大量新知識,更新原有知識的自主學習的能力。這是一種綜合性智能活動的能力。運用這種能力,便可主動研究、主動質疑、主動探索、主動創造,從而具有學會生存的能力與素質。

培養小學生自學能力的意義

自學能力是解決掌握知識和發展智能,提高整體素質的連接與突破口。自學能力是其他各種能力形成的前提條件,他將為日後的創造發明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成為知識大廈賴以支撐的基石。

(1)時代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眾所周知,當今世界發展的必然趨勢是知識經濟的蓬勃興起。它必然符合鄧小平同誌關於“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偉大論斷。今天的中國已經越來越清楚地告訴國人:中國必將走向知識經濟的時代。

現在的小學生就是未來這個偉大時代的主人,未來的社會不隻要求人們掌握了解各種信息,更重要的是善於運用所學知識去攝取並處理所獲得的知識。而自學能力正是構成這種攝取、處理信息能力的基礎和核心。因而,培養小學生的自學能力,可使他們具有搏擊奔騰的科技洪流的本領,也隻有具有這種本領,方可成為社會發展潮頭的弄潮兒。

(2)多方麵提高知識質量的需要

學海固然浩瀚,但是如果小學生具有相當的自學能力,則可以在浩瀚的學海中盡情遨遊,自由地汲取。不管知識更新的周期怎樣縮短,都可以迎頭趕上,適應周期變化,從而解決學習、工作、生活中隨時遇到的新問題。

同時,因為具有自學能力,學習起來,得心應手、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其速度必然如天馬行空;而沒有自學能力的人,則如“笨鳥”,即使先飛,也趕不上具有自學能力的人,一步趕不上,則步步趕不上,所用學習時間相對加長,其知識的質量也遠遠不及具有自學能力的人。

(3)競爭社會獨立工作的需要

21世紀的社會,需要每一個人獨立工作、獨立研究、獨立處理紛呈複雜的信息,如果沒有自學能力,何以獨立工作與研究?未來社會競爭必烈,這種激烈競爭雖然是方方麵麵的,但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