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在合作中評改作文師生反複推敲詞句,認真負責地指出不足;學生互評互改,擴大交流範圍,同學間互相啟發,取長補短,有利於提高學生評改的能力和寫作能力。學生互評互改,時間8分鍾,時間有保障,評改重實效。
(13)重視習作材料的積累寫作歌、百寶知識卡、好詞、佳句等方麵的設計,啟發學生要有良好的語言基礎。
(14)教師表演變字小魔術教師要做到準備充分、過程細致、評說到位、原理解釋清晰。這樣就可以給學生提供充足、直觀的寫作材料,培養學生觀察、思考的能力。
趣味作文教學的努力方向
(1)提出合理的要求《語文課程標準》總目標第8、9條提出習作和口語交際的要求是:
“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據日常生活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
“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
(2)確立階段性目標第一學段(1—2年級)寫話;第二學段(3—4年級)“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現自己覺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第三學段(5—6年級)“能寫簡單的記實作文,學寫讀書筆記和常見應用文”。
(3)努力把握好方向注重充分挖掘課文中的習作資源,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注重創設情境,可以增強學生寫作的興趣,創設情境的方法很多,可以利用音像創設情境;可以利用圖片創設情境;可以利用語言創設情境;可以利用作品欣賞來創設情境;可以利用遊戲來創設情境;可以利用生動的表演創設情境;還可以利用大自然的景物創設情境等等,不管采用哪種方法,教師都有應以能夠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寫作興趣為最終目的。
注重寫好“兩記”,可以讓學生奠定良好的語言基礎,“兩記”指的是日記和讀書筆記,想寫什麼就寫什麼,想怎麼寫就怎麼寫,可以是摘抄,比如摘抄一些好的語句,或是精彩片斷,要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為寫作積累詞彙、語言。
新課標十分重視習作材料的收集和積累,對各年齡段的習作要求都提到了這一點,低年級段是“喜愛圖書”“積累自己喜歡的成語和格言警句”;中年級段是“嚐試在習作中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高年級段是“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
注重寫作命題的開放性、靈活性、多樣性,這樣就使得學生有話可說。
注重教師的示範作用,以“下水”作文激發學生寫作的主動性。
注重評優激勵,可以激發學生寫作的積極性。
12.作文教學中的觀察能力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文章是客觀事物的反映,要反映客觀事物,必須了解與認識客觀事物。觀察是這種認識的基礎。作文教學中教師通過指導觀察活動,調控學生的觀察行為,達到儲備作文材料,培養觀察事物能力的目的。
知趣同步,確定目標
社會生活是豐富多彩、紛繁複雜的,一些事物也許並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但在觀察活動中,教師若能根據學生已有的心理狀態,想方設法,使知與趣有機地結合起來,仍能激起學生的觀察欲望,推動學生的觀察指向並達成目標。
(1)知趣同步,選擇目標觀察目標的趣味性和學生的觀察欲望緊密相連,這就決定了我們必須以知趣同步的標準,認真選擇、確定觀察目標。
①新奇性觀察新奇的觀察目標往往能引起學生的觀察欲望,感知得較深。隻要我們多花一點功夫,多動一點腦筋,就能創造目標的新奇之處。例如:根據“家鄉的變化”這個要求,老師組織學生先觀看七十年代、八十年代這兩個時期家鄉街道的照片,再實際觀察家鄉的街道。學生紛紛站在老照片的拍攝地點四麵張望,驚歎家鄉的巨大變化。由於街道變化顯著,視覺衝突明顯,學生的觀察好奇心強,所以觀察得非常仔細,作文中用前後對比的形式具體描繪出改革開放的成就。
②活動性觀察活動著的觀察目標往往能展現多種情態,更能吸引學生。在選擇目標時,老師要盡量選擇動態條件下的觀察目標。例如:進行場麵描寫,我們不要僅僅為完成訓練任務而直接調用學生已有表象,而要組織一次小小活動(如:課堂上組織一次扳手勁比賽),強化參與意識,引導學生觀察比賽場麵、經過,重點觀察主要人物(競賽選手)和主要活動(扳手勁比賽的相持階段),體會競賽中思想感情變化,習作的效果不言而喻。
(2)以趣引路,導向目標教學實踐證明:學生的觀察欲望可以受到老師的調節。在老師的激發與學生自我需求緊密相連時,願望就能迸發出強烈的內驅火花,激起觀察的欲望。
①利用情感激發觀察欲望情感是寫作的動力,好的文章萌於情感的內核。兒童的觀察欲望被情感激起,就會把觀察當作一件無與倫比的樂事而欲罷不能。
有這樣一個實例:作文課前,老師對學生說:“同學們,我們一起學習生活已有一年多的時間,這期間我們朝夕相處、親密無間。近來我有一個願望,而且越來越強烈……(學生:老師,你說呀!)我想去你們家玩(利用情感因素)。可怎麼找到你的家呢……你回家的路怎麼走路上有哪些明顯的建築你家房子有什麼特征周圍有什麼標誌今天回去好好看一看(布置觀察任務),以《老師,你這麼尋找我的家》寫一段話。可不能亂寫一氣,否則老師會走丟的(再次利用情感因素)。”這番話巧妙地運用了情感因素,激發了學生的觀察欲望。
②利用社會宣傳增強目標引力研究兒童的心理,留心兒童的生活,不難發現,他們都有顆好奇心。教師可以利用這種心理,在觀察前宣傳觀察目標的價值、意義,刺激學生的觀察願望。
例如:參觀某工廠之前,對該廠的經濟效益、產品質量、產品銷路、榮譽等進行宣傳,激發學生的觀察欲望,再設疑。這工廠是什麼樣子的?產品是怎樣加工出來的?為什麼會產生這麼好的效益呢?使學生的注意力被觀察目標吸引,從而達到較好的觀察效果。
強化調控,綜合感知
觀察是一種受思維影響的比較有係統的、主動的、有意識的知覺活動。在觀察過程中,教師通過目標的有效剖析、變化活動,調動學生積極穩定的觀察行為,達到觀察的效果。
(1)多種感官,立體感知觀察隻有積極啟動眼、耳、口、鼻等感官,才能攝取各種具有特殊感知和表現力的表象。觀察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多種感官組合起來,進行立體感知,占有更多的作文素材。
例如:寫一種水果,教師組織學生觀察蘋果,預先要求學生每人帶一個蘋果。在觀察中,先用眼看一看,接著用手摸一摸、用鼻子聞一聞,然後剖開來看一看、嚐一嚐。通過“趣味性”的引導,蘋果吸引了學生的注意,使學生在形、色、香、味等方麵獲得了立體感知。
(2)環環相扣,深化感知任何事物都是由幾個部分組成的,學生要獲得比較清晰的認識,教師必須在言語導向和實物展示等相輔相成的觀察指導中扣緊各個環節,不斷地創設情境和提出問題,使學生津津有味、有始有終地觀察下去。
例如組織學生觀察校園,在老師啟發幫助下,學生先抓住整體進行觀察(我們的校園怎麼樣);然後把事物分解成各個部分,抓住特征觀察(校園可以劃分為幾部分每部分景物有什麼特點有什麼功能);最後得出總的印象,歸納出事物特點(美麗的校園,孩子的樂園)。
(3)輔以想象,拓展感知為了讓學生全麵地獲得目標的感性認識,可以根據以往的觀察經驗,對目標進行超時空想象,達到觀察深刻的目的。
例如:寫《記一次升國旗儀式》,升旗儀式是每個學生都親身經曆過的,學生僅僅仔細觀察了升國旗的莊嚴場麵是不夠的,還要要求學生在觀察的同時展開合理的聯想,想象出不同時空的升國旗儀式,體會出不同時空升旗時自己的感受,這樣學生就獲得了與升國旗相吻合的一係列深刻的感性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