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生命教育的教學指導

1學生樹立自我生命觀的意義

所謂“三生教育”即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生命教育是幫助學生認識生命、尊重生命、珍愛生命,促進學生主動、積極、健康地發展生命,提升生命質量,實現生命的意義和價值的教育;生存教育是幫助學生學習生存知識,掌握生存技能,保護生存環境,強化生存意誌,把握生存規律,提高生存的適應能力和創造能力,樹立正確生存觀念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幫助學生了解生活常識,樹立正確生活觀念,確立正確的生活目標,養成良好生活習慣,追求個人、家庭、團體、民族和人類幸福生活的教育。

“三生教育”屬於學校德育的範疇。其實質就是通過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樹立正確的生命觀、生存觀、生活觀的主體認知和行為過程。也就是要通過整合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力量,激發學生的主體認知和行為實踐,最終達到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觀、生存觀和生活觀的目標過程。

所謂人生觀,就是對人生目的、意義的根本看法和態度。人生觀是世界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世界觀在人生問題上的具體表現。它指導著人們的生活方向,影響著人們的道德品質和道德行為,決定著人們一生的價值目標和生活道路。

人生觀的內容包括幸福觀、苦樂觀、榮辱觀、生死觀等。人生觀要回答的基本問題是:人究竟為什麼活著、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是什麼、人應當怎樣度過自己的一生以及應當使自己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等等。由於在社會實踐中所處的地位不同,人們對於人生的價值、生活的目的和意義等問題,有不同的觀點和態度,形成不同的人生觀。在階級社會裏,人生觀具有鮮明的階級性,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人生觀。

無產階級的人生觀同曆史上剝削階級的種種人生觀根本不同,它批判地繼承了人類一切進步人生觀的合理成份,把人的生命活動曆程看作是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的過程,把消滅資本主義,實現共產主義,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看作是人生的崇高目的和最大幸福。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在於對社會所盡的責任和所作的貢獻,人生的最大價值和意義,在於努力為人民服務,無私地把自己的一切貢獻給共產主義事業。無疑,這是極為正確的人生觀。

人生觀屬於思想意識的範疇,它以觀點、信念、理想、需要、動機、興趣等具體形式,表現在人的個性的意識傾向中,而這種作為心理的穩定傾向的人生觀,在人的整個心理活動中,處於主導的地位,對人的心理功能起著調節、支配的作用。

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的必要性

當代學生生活在複雜的社會環境中,所經曆的事情瞬息萬變,總會遇到許多大小各異的矛盾、挫折和衝突,給人帶來煩惱與困擾。這時就必須充分發揮個體的主動積極性,通過自我調節和控製,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才能掌握與各種致病因素作鬥爭的主動權。這就要求學生必須學會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人生觀是對人生的價值、目的、道路等觀點的總和,是對人生的根本看法。它不僅決定著一個人對周圍事物的態度,而且調節人的行為、活動方向和進行方式。樹立正確人生觀,就能夠為大眾的利益識大體、顧大局、克己奉公,不會為個人得失而斤斤計較,不會陷入“自我中心”而難以自拔;就能夠為崇高的理想,以頑強的意誌克服遇到的各種困難,不被矛盾所困擾,不向挫折屈服,不為衝突而憂慮,努力學習,熱愛生活,珍惜生命。

實際上,樹立正確人生觀,也是培養人的一種信念。在大幹世界中,許多事情都不是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但是信念對人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對人的潛能的發揮有著奇特的作用,信念在人們無能為力時顯得尤為重要。具有堅定信念的人,無論是來自思想意識或宗教信仰,還是來自豐富的經驗,都能在最惡劣的環境中取得最好的結果。

“三生教育”的本質是以人為本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科學發展觀核心是以人為本。以人為本是曆史唯物主義的一項基本原則。作為一種社會思潮和價值觀念,古已有之。我國古代思想家早就提出:“天地之間,莫貴於人”,充分強調了人的主體地位。

教育就是一個國家的未來,以人為本是現代大學教育的偉大使命,也是社會進步的象征。教育學中的以人為本強調的是“以人的發展特別是作為教育對象的具體的個人的和諧發展為根本”。如果說,人的本質力量是人的自覺自為,教育則凸現出對這個自覺自為生命體的不斷生成與和諧完整發展的動力特性,這一特性要求我們今天的教育必須從傳統的知識性教育向發展性教育轉變。

在傳統的教育思想中,似乎知識多就意味著人的水平高、能力強。這一觀點的缺陷表麵上看是將知識的增長與人的發展相混淆,實質上是人性關懷的缺失。它將知識當作教育的目的,顛倒了知識與人的關係。“三生教育”在本質上充分強調以人為本,其根本所在就是以人為尊,以人為重,以人為先。

它以充分開發個體潛能為己任,以豐富的知識、完整健全人格的培養為目的,始終把學生的發展作為學校全部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一方麵,以育人為本,促進每一位學生的全麵發展;另一方麵,滿足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包括人格、尊嚴等方麵的需求,以培養自主發展的創造性人才作為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標。

心理學家威廉·傑姆士說:“人類所有的情結中,最強烈的莫過於被人重視。”在教育觀念上,“三生教育”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突出對學生的人文關懷,把學生看成有情感、有需要的“人”,而不是知識的“容器”和考試的“機器”。在教學過程中,尊重每個生命個體,無好壞優劣之分,挖掘每個生命體的特點和優點,通過挖掘學生潛能、提高學生潛質達到教育目標,善於發展學生的優點並幫助其提高,不唯成績論、唯表現論,讓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發展空間。

學生進行“三生教育”的緊迫性

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正在接受高層次的教育,是國家和民族的未來與希望。現在,在許多高校,我們不時聽到的消息是:某所大學又有學生跳樓,某所高校又發生一起凶殺案,不可以否認,隨著知識層次的提高,也有越來越多的人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越來越多的生命因各種原因從大學校園裏消失,而這些逝去的生命十有八九是正處於青春年華的學生。

這些生命的離去,對學生有沒有什麼觸動?應該說基本沒有,當代學生對同齡人的離去大多是漠不關心的,最多也是當成茶餘飯後的談資。很少去思考這個群體的安全,更沒有想過想方設法去阻止這種現象的發生。

然而,僅僅責怪學生是不夠的,最主要的應從教育體製和教育方法上找出缺陷和不足。所幸的是,近年來高校中屢屢出現的學生自殺現象,已引起了各級教學行政部門、各高校、家庭及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教育界已經充分認識到這已不僅僅是一個社會問題,更是一個教育問題,加強對學生的生命教育已刻不容緩。

長期以來,我們的教育沒有把學生領入生命領域的探尋和思索,生命到底意味著什麼?生命對自身、對家人和朋友、對社會究竟具有怎樣的意義?教育者和課堂都沒有告訴學生。高等教育尚缺乏足夠的人文關懷和生命關懷。作為肩負重要育人任務的高等學校重視並切實實施生命教育,可以極大地幫助學生認識生命、尊重生命、珍愛生命,促進學生主動、積極、健康地發展生命,提升生命質量,充分實現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為此,高校在“三生教育”活動中注重以人為本的理念,充分尊重學生的權利;在製度的製定和執行過程中要做到公平、公正、客觀、科學;對違規學生的處理要抱著治病救人的態度,嚴而有情,嚴而有度,等等措施,都可以較好地喚起學生對生命、生存和生活的重新認知。

學校對學生開展挫折意識教育並開設“三生教育”課程,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把“教書”與“育人”緊密結合起來,從學業、生活和情感等方麵去關心學生等等,這樣才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認真審視生命的意義、學習生存的技能、確立生活的崇高目標。

有助於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三生教育”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方麵,對當代學生正確人生觀的形成具有現實而深遠的意義,它對於學生確立正確的人生觀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當今社會,許多學生生命意識淡漠、生存技能低下、生活目標缺失,不僅對他們的健康成長造成了嚴重的威脅,給家庭與社會帶也帶來極大的壓力。

“三生教育”的積極開展,有利於讓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觀,培養他們對自己和他人生命珍惜和尊重的態度,增強愛心和社會責任感,使學生在人格上獲得健全發展;有利於他們學習生存知識,掌握生存技能,保護生存環境,強化生存意誌,把握生存規律,提高生存的適應能力、發展能力和創造能力,樹立正確生存觀。

同時,有利於他們了解生活常識,掌握生活技能,實踐生活過程,獲得生活體驗,確立正確的生活觀,追求個人、家庭、團體、民族、國家和人類幸福生活的教育。隻有通過“三生教育”,正確引導學生珍愛生命、學會生存、享受生活,才可能是實現現代教育的目的。

當代青年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肩負著祖國和人民的重托。在校學生麵臨著人生發展的最為關鍵的時期。時代要求當代學生要在學習生活各方麵全方位麵對和思考如何正確處理個體與社會的關係等一係列重大問題。

學會生存、學會學習、學會創造、學會奉獻都是學生將來麵向社會和生活所必須具有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品質。其中,核心的就是學會如何做人,學會做一個符合社會不斷進步發展所需要的人格健全的人;學會做一個能正確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關係並使之能協調發展的人。這就要求每個在校學生,必須積極主動地接受“三生教育”,培養並牢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麵對困難,保持樂觀的態度;遇到逆境,不失去信心。在遭受挫折的時候,勇於迎接挑戰、戰勝自己、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才能充分展示青春的魅力,使生命更有價值和意義。

2教育學生珍惜生命關愛自我

學生自殺是一個社會問題,它的原因是多方麵、多層次的,並不是如一般人們最後看到的某一事件所導致,每個個案都有各自不同的因素,根源在於長期的負性累積,最後因無法承受才采取自殺行為。

學生不珍惜生命的原因

人們事後所分析的自殺原因,如情感問題、學業問題、經濟問題可能隻是導火索。從外界原因方麵來看,學生自殺主要可以歸結為以下三大方麵:

(1)社會的影響。

當前社會是一個變革中的社會,人們的思想理念、利益分配、生活方式也發生了劇變,當代學生成為這些變更的直接承受者。這種變化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麵:

一方麵是就業壓力的增大。過去學生就業統一由國家包分配,“皇帝女不愁嫁”。現在就業市場競爭激烈,“雙向選擇”對人的綜合素質要求提高了。學生一入學就考慮畢業找工作的事:社會會不會挑選我,我需要什麼能力來讓社會挑選我?

麵對即將踏入的激烈競爭的社會,不少學生都會有一定程度的心理恐慌。學生一旦到大學,發現十幾年的辛勤付出苦讀並不能從社會中獲得個做大事、當大官、掙大錢的位置和機會。這種心理上的落差,使得很多學生產生了一種價值觀上的失衡,而產生了焦慮、抑鬱等等一係列的心理問題。

另一方麵,現在的時代是一個急劇變化的時代,有著太多不可知的因素,對社會的判斷、評判都會產生相對性觀念,而沒有一個“終極”的概念。在這種極度不穩定的社會狀態下,人生的事情變成每一天、每一件具體的事情。

在很多學生,包括成年人的眼裏,找到戀人、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每一件眼前能把握的事情就成了生活的全部,一旦失戀、就業受挫,就什麼意義都找不到了。這種對未來的茫然和不確定感,往往使得很多學生感受不到生命的真正意義,而容易選擇極端的解決方式。

(2)家庭的影響。

現在絕大多數孩子都是家裏的“獨苗”,父母們對孩子成材都有較高的期待,這都給孩子帶來很多有形的和無形的壓力。這些壓力,在很多情況下都超過了年輕的他們所能承擔的範圍,很多時候原本是一次小小的失敗,在父母的壓力下,也會讓他們產生了更強的挫敗感,對自己進行全盤否定。

這一代的孩子,家庭和學校為他們設置了過於優越的環境,很多孩子從小到大沒吃過什麼苦,也沒經曆過什麼挫折,過於順遂的人生其實是一種變相的社會隔絕,造成他們認識的社會和身受的社會有著巨大的差異,不適應、懷疑、對抗等等現象層出不窮,麵對一些失敗和不適應時他們的應對能力也遠遠不夠,因而他們的心理問題最多。而大部分的家長,更多的是關注孩子的身體健康、物質條件的滿足,而缺乏與孩子內心的交流,因此,一旦孩子遇上問題,很難從家庭中獲得支持。

(3)學校的因素。

遇到打擊、挫折,就選擇終結生命作為一種解決方式,除了學生本身的心理的脆弱外,還跟學校、家庭對青少年缺乏生命教育有關。據介紹,國外從初中階段開始就有了關於死亡教育的課程,教育學生用客觀的態度看待死亡現象,從而珍惜生命。而這方麵的教育在我國目前是一片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