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人的字典裏,“一心一意”不隻指心思、意念專一的精神狀態,還隱含褒獎之義,有忠貞、忠誠的內涵。“三心二意”,則指猶豫不決,意誌不堅或用心不專一。顯然,這裏含有貶義。
什麼事情都經不住瞎琢磨,經不住講辯證法。在十分明白或曰稀裏糊塗地使用了四五十年“一心一意”和“三心二意”後,忽然有一天,對這兩個詞或曰成語有了一些比較歪的看法。
“一心一意”是對的,好的,但弄不好就可能成為“一根筋”。比如新中國剛剛成立時,中國的外交政策是“一邊倒”,即隻跟社會主義國家搞好關係,換言之,隻跟蘇聯老大哥搞好關係,結果是自己孤立了自己,使中國站在了十分不利的地位。再比如在“史無前例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中,八億人“一心一意”“一門心思”“心無旁騖”地搞階級鬥爭,揪走資派,揪叛徒特務,揪地富反壞右,揪階級異己分子,人防人人害人人鬥人人整人,十年時間,使中國國民經濟到了崩潰的邊緣,人文環境成了沙漠。許多文化的命被革除,許多人的命同樣被革除。還比如改革開放後提出“一心一意搞建設”,目標很單一,心思很專一,意誌很堅定。但因為太“一心一意”於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了,建設過程中耕地占用、森林砍伐、資源浪費、環境汙染、貧富差距問題日益嚴重,到了不得不對“一心一意”產生懷疑,不得不胡思亂想、“三心二意”的程度。
有些事情,過於“一心一意”了,在思想方法上,容易失之簡單、片麵,在行動上,容易失之偏執,狂躁。日本電影《追捕》中,有一夥黨徒消滅異己的辦法是,給他們吃下類似於迷幻藥的東西,然後把他們拉到樓頂上,告訴他們,“一直往前走,不要往兩邊看,前麵是一片蔚藍的天”。前麵是什麼,傻瓜也知道。這樣的“一心一意”,結果隻能是死人。
對一個健全的人來說,隻有“一心一意”是不夠的,不論婚戀,還是學業、事業,很可能遭遇吊死在一棵歪脖子樹上的尷尬。對一個領導者來說,隻有“一心一意”就更不夠,很可能把隊伍帶進沼澤地,帶進“麥城”。
“三心二意”有時是需要的。領導者的腦子裏應多裝些事情,即使某時間段主要裝了一件事情,也要考慮到與此事相關的其他事情。考慮了許多事,才能保證完成這個“一”。領導者不能隻對某事感興趣,隻在某事上投入精力,比如隻抓GDP(形象工程、政績工程的另一種表述),而要考慮全盤。“三心二意”中的“三”,就含有全麵之意。“三軍過後盡開顏”,三軍者,全軍之謂也,少過去一個方麵軍,領袖們都是鎖眉的,不可能“開顏”。“三心”可以理解為多一些想法、一些目標,“二意”呢?可以理解為多一些辦法、一些措施、一些設計。
“三心二意”,是工作態度,也是工作能力和工作方法。
毛澤東說過,在工作上要學會“彈鋼琴”,十個指頭都要動。沒有“三心二意”,恐怕難以彈好鋼琴。鄧小平說,改革開放要“摸著石頭過河”。如果隻要“一心一意”而完全摒棄“三心二意”,閉著眼睛往前走就行了,還摸什麼石頭?之所以要摸石頭,就含有這條河可能過得去,可能過不去的問題;含有過河的地點選擇是否正確的問題;含有向不同方向尋找石頭的問題;含有考慮是否找船或架橋以解決渡河的問題。在這個問題上,“一心一意”是遠遠不夠的,“三心二意”很可能是需要的。
2013.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