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軍隊在逃往台灣前的幾年,戰鬥力很差,士氣也很低落。記得小時候看過一些描寫解放軍戰爭的電影,不知是《渡江偵察記》,還是《南征北戰》裏,一位國軍年輕的士兵抱怨“又要打仗了”,老兵油子則回答:“不打仗吃什麼?”這句話,我調侃性地說了幾十年。其中的意味一是感到國民黨軍士兵的意誌力與戰鬥力薄弱,感到親朋或者同事不該推諉、抱怨做事,二是表述一種某事不得不做,應盡力而為的思想。當然說此話時是想表現一種幽默。
“不打仗吃什麼”,是一句風趣幽默的話,又是一句十分樸實的話。有時候,越是幽默的東西越有嚴肅性。
國民黨軍隊雖然與解放軍相比處於下風,且呈節節敗退、一潰千裏之勢。但作為國軍的士兵,當然希望國民黨政權不要垮掉、國民黨軍隊不要被徹底消滅。這是就宏觀而言的。微觀上呢?做一天和尚就要撞一天鍾,這是每個人都應有的道德底線。做一天士兵,就應當負一天士兵的天職,這是職業操守,也是“當兵吃糧”的題中應有之義。不打仗,對不起一日三餐(或者兩餐一餐),也沒有人給你管飯。從這個意義上講,能說出“不打仗吃什麼”的士兵,在意識和操守上是一名合格的士兵。
想想我們的社會,當了“兵”而又不想“打仗”的人不少,當了“兵”不會“打槍”的人不少,在“戰場”上一槍不發的人不少,“朝天開槍”(不是打飛機)的人也不少。不少的人,在其位而不謀其政,沒有思想,沒有主意,不履行自己的職責。占了位置不工作,不作為,出工不出力,甚至連工都不想出。他們厭倦“帶槍”,厭倦“戰爭”,但從來不問問自己,“不打仗吃什麼”!
造成當前中國社會當“兵”而厭倦“打仗”的主要原因,一是機構的龐大、重疊,冗員的充斥;二是社會獎懲機製的倒錯,即社會沒有建立良好的獎勤罰懶,獎優罰劣及優勝劣汰的機製;三是整個社會沒有建立起良好的職業道德體係,不少的人拿了薪酬不幹活,連最基本的按酬付勞都不去做。一個社會,如果有太多的“兵”懼怕“打仗”厭惡“打仗”逃避“打仗”,那這個社會的發展就有隱憂,就快不起來,發展的成果也鞏固不住。
每一個公職人員,都應當常常問自己,問同事,不打仗吃什麼?
201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