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學生科學興趣培養指導3(3 / 3)

充分利用媒體、影視作品進行教學

日食、月食、觀察星空、運動和能等內容很抽象,用多媒體課件展示相關內容能化抽象為形象,化深奧為直觀的功能,達到降低難度,提高興趣的目的。在講“生命的脆弱”時播放交通事故、天災人禍的影片,這都是人力所不能抗拒的。在講“關愛身邊的環境”時,放《後天》的一些片斷,讓學生意識到人類不關愛身邊的環境,會受到自然的懲罰。還有一些歌曲也可拿來一用,如邁克·傑克遜的《地球之歌》等。

總之,教學有法但無定法,隻要圍繞激發興趣、增進情感、開發智力、培養能力這個中心而因材施教,總可以探索出許多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為進一步達到提高能力、發展智力的目標奠定基礎。

5.科學課堂中學生興趣的培養

興趣是指一個人要求認識某種事物或愛好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我國的教學家孔子在二千多年前就說過:“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可見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力,能夠激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興趣不是天生的,是在後天的生活環境和教育的影響下發生和發展起來的,而教育起主要作用。小學科學更是需要培養學生的興趣,把枯燥無味的說教變成趣味性的教學活動。為了激發學生學習自然科學知識的興趣,老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應從以下幾方麵進行努力。

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把學生的好奇心引導到學習上來

兒童對大自然的好奇心正是興趣和求知欲的萌芽,教師要很好地保護,並不斷引導,使之成為學習科學知識的動機。小學生經常愛問這是什麼?那是什麼?還要尋根覓底地追問這是為什麼?這種由好奇心產生的認識興趣和求知欲是十分可貴的。從自然教學出發,就能推動自然知識的學習。在這個基礎上對學生進行學習目的性教育,能使他們明確學好自然科學知識的重要意義。如上“食物的營養”一課,講到用碘酒檢驗澱粉,我讓每個同學把手指洗幹淨,再把碘酒塗在手指上進行消毒,隨後讓每個同學把飯粒放在桌子上擺整齊,奇怪的事情發生了。有同學報告,飯粒變髒了,手指也變髒了。飯粒和手指都出現了藍黑色,這是怎麼回事?此時此刻同學們都產生了奇妙的感覺,要研究的問題竟是如此奇妙,還能不情緒高昂,精神振奮?

演示實驗與遊戲是激發科學興趣的直接手段

既能激發興趣又能直接切入主題的捷徑是圍繞課堂教學核心所創設的演示實驗。如傳統的“噴泉”實驗的演示,能使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如噴泉般噴薄而出。又如,教學“莖的輸水作用”時,簡便易行的“兩色花”實物能迅速激發學生的情感,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此時教師發給學生一些紅墨水,學生會主動培養出兩色花,課堂上再來研究學生的成果,學生的積極性高,所學知識牢固。此類方法研究者較多,貴在教師精心選材。

遊戲符合兒童的身心特點。在自然教學中適當采用遊戲的形式進行教學,學生十分歡迎,教學效果也比較好。導入新課就可以采用遊戲的形式,如教“影子”時,教師先請同學猜一則謎語:“你有一個好朋友,烏黑的身體烏黑的頭,無論你到哪裏去,東南西北跟你走”(謎底:影子)。學生猜出了很開心,就會由被動的看看聽聽,變為主動的說說做做。

學生實驗與製作是發展科學興趣的主要途徑

實驗和製作都是學生十分感興趣的事。學生動手實踐,有利於突破重難點,自求詮釋;有利於學生體會知識和實踐意義,渴望更深入地探求;有利於發展學生能力。如:在學習熱氣球的原理時,讓學生親手製作孔明燈,並放飛孔明燈,既能使學生知道“燃料燃燒使周圍空氣溫度升高,密度減小上升,從而排出孔明燈中原有空氣,使自身重力變小,空氣對它的浮力把它托了起來”的原理,又能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同時發展了對科學的興趣。

運用多媒體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發展,多媒體已經深入到各個學科的教學中,在科學教學中,電化教學可以通過聲、光、圖把教學內容生動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麵前,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各種器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學得更加積極主動。比如教學“鳥”這一課,首先放鳥的錄像,千姿百態的鳥一下子吸引了學生,使他們仿佛置身於百鳥之中,樂於跟隨老師去學習鳥的知識。

科學學科的內容本身是十分生動有趣的,它包羅萬象。從天上的星星到地下的寶藏,從周圍生氣勃勃的動植物到千變萬化的天氣現象。隻要教師善於組織這些內容,采取適當的教學方法,就比較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後,不能停留在興趣上麵,要不斷引導,把這種直接興趣發展成為愛好自然科學,並進而成為學生的誌向,把學習跟遠大理想和奮鬥目標聯係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