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悟語
他這種不折不撓、求索攻堅的精神是難能可貴的,受到了後人的景仰和稱道。談遷和他的《國榷》一同輝映在中國的曆史上。
黃宗羲畢生求索
黃宗羲(1610—1695)字太衝,號南雷,晚年自稱梨州老人,當時社會上稱之為梨州先生。他是明清之際傑出的思想家和著名的史學家。
黃宗羲出生於浙江餘姚縣黃竹浦一個世代官宦並充滿學術氣氛的家庭。在父親的影響下,自幼就喜愛讀書,但不盲目苟從。他的父親黃尊素教他八股時文,他很不感興趣,總是喜歡自己愛讀的書,讀了不少有關天文、地理、曆算、人物傳記方麵的書。他對當時的社會問題很關注,還私下對朝廷中的達官顯貴評頭品足,對朝廷的決策提出自己的見解。他的父親和其他的東林黨人同魏忠賢為首的閹黨進行了堅決地不屈不撓的鬥爭。對此,黃宗羲深表欽佩。天啟六年(1626)三月,黃尊素等東林黨人被魏忠賢陷害逮捕入獄。臨行前黃尊素要黃宗羲拜前來送別的劉宗周為師,向劉學習理學,在這生死離別的時刻還教導黃宗羲說:“作為一個學者,不能不通曉史事,應該讀一讀《獻征錄》。”從此以後黃宗羲努力攻讀史書,他通讀了明代的《實錄》和二十一史。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等到第二日的頭遍雞鳴才休息,不敢有絲毫的怠惰,這是他勤奮治史學的開始。
曆史上傑出人物的深邃思想啟發著他,那些動人的事跡激勵著他。他以曆史經驗來洞察現實社會,並立誌要身體力行,投入到激烈動蕩的社會中。
在學術上,他勇於探索,勇於袒露自己的觀點,批判那些無補於社會的學術見解。黃宗羲從北京回到浙江後,到紹興證人書院聽劉宗周講學。當時有一個叫陶奭齡的知名學者也在紹興講學,陶奭齡把佛教禪宗的學說和因果報應思想羼雜到理學中來,聲勢很大。為了發揚劉宗周的經世學說,黃宗羲聯合了六十多位名人到證人書院聽講,大造輿論,批判陶氏的佛學觀點,陶被迫偃旗息鼓。
黃宗羲在了解社會的實踐中,清醒地認識到,士人應關注天下大事,思索之,參與之,要擔負起天下的興亡;朝綱混亂,奸佞橫生,百姓困厄,那是士人的恥辱。崇禎十一年(1638),閹黨阮大铖在南京四處招搖,圖謀東山再起。複社名士陳定生、吳應箕草寫《留都防亂揭》揭露阮大铖的陰謀,要求把阮逐出南京城。當時,阮大铖的餘黨尚存,爪牙林立,但黃宗羲不懼險惡,在《留都防亂揭》上領銜署名。在崇禎一朝,黃宗羲積極地參加東林複社人士領導的政治活動,到各地遊曆。在他外出的日子裏,仍堅持學習。崇禎三年(1630),他在南京從韓孟鬱學詩。崇禎六年、七年,他在杭州孤山讀書,和一些名士自相師友,互相切磋,學問有很大長進。這時候,他的視野也開拓了不少。
清兵占領南京、蘇州、杭州之後,浙東各地紛紛組織義軍抗清,擁護魯王以監國的名義成立政府。黃宗羲也在餘姚黃竹浦組織青壯年數百人為義軍,沿錢塘江布防,老百姓稱呼他帶領的軍隊為世忠營,後來黃宗羲來到魯王的流動政府。由於失去了兵權,對政事沒有多少發言權,但黃宗羲不甘空耗光陰,一有時間,他就對授時曆、泰西曆、回回曆進行校注。他的某些天文曆法著述就是在這種動蕩的環境中完成的,如果沒有驚人的毅力是很難做到這一點的。此外,在海上抗清時,他還寫了許多詩篇,記述魯王行朝抗清事實。
康熙元年(1662)南明永曆帝在昆明被清政府殺死,南明滅亡,至此,黃宗羲看到恢複明朝已失去希望。就回鄉著書立說。這時他已是53歲的老人了,他決心在自己的有生之年,為後人留下自己探索的經驗。經過多年的努力,他寫出了大量著作。其主要著作有:《明夷待訪錄》、《明儒學案》、《宋元學案》等。
長期不懈的思考使他的思想日趨穩定,社會的巨變以及個人滄桑的經曆,使他的思想更加深刻,更加成熟。他為了研究明朝滅亡的原因和改革君主專製的弊端而發憤治學。
從一代代王朝興衰曆史中,黃宗羲看到,每一個王朝的傾斜,都是由於君主貪婪、殘暴,每一個王朝的興起,都始於血腥風雨中的爭鬥。他認為封建的君主專製製度是造成社會危機的總根源。他指出:“天下最大的禍害就是君主”,因為“君主把天下的利益盡歸己有,把天下的禍害全部推給別人”,君主為了得到或維護自己的統治地位,即使使天下人肝腦塗地,使天下百姓家破人亡、妻離子散,也在所不惜。他反對以君為主,以天下為客的不合理現實,讚美以天下為主,以君主為客的堯舜之世。他從民眾的利益出發,去評價治亂,他說:“天下或治或亂,不在於一姓的興亡,而在於萬民的憂樂”。並進一步提出為臣之職應該是“為天下人,不為君主;為萬民,不為一姓”,一代王朝的君主死了,作臣下的沒有必要跟從他的君主去死,沒有必要自殺為君主殉身。他還認為,法律應該是天下人的法律,朝廷君臣沒有什麼高貴,百姓也沒有什麼低賤。他主張改一家一姓之法為天下之法。他說,天子認為對的未必對,天子認為錯的未必錯。他主張提高宰相權力,由士人來公論是非,限製君主的權力,使君主不敢自以為是。這種公議國家是非的學校有些類似近代的代議機關。這是一種限製與監督君權的思想。這種民主思想為中國近代的資產階級改良派和革命派提供了曆史借鑒。
黃宗羲一反傳統的“重農抑商”思想,提出“工商皆本”。他認為世俗中迂腐的人們不稽古事,不辨事理,把工商當成末業,妄加評論,並竭力壓抑,是十分荒唐可笑的。工商兩業皆有益於社會民生,都是本業。這種思想反映了當時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的要求。
黃宗羲注重實踐,不尚空談。治學態度嚴謹刻苦,嚴核考證,實事求是。他認為明朝的滅亡和明人的學風有一定的關係。他認為明人專事口耳記誦之學,學無根柢,喜歡空談。他指出,學問是用來經世的,不是用了炫耀的,他和他的弟子們形成了一個以經世思想為指導以研究史學為特點的浙東學派。他的《明儒學案》總結了明代近三百年的思想發展,包括了明代各派哲學家的學術思想和主張,是中國第一部比較係統的學術思想史專著。他實事求是的學風和經世致用思想,於今仍有教育意義。
心靈悟語
黃宗羲一生坎坷,不斷地學習、實踐、探索。他的晚年生活比較清苦,但仍堅持著述,年過80,還時刻不肯怠惰。正因如此,他才以有限的生命做出了重大貢獻。
顧炎武著書立說
顧炎武(1613—1682)初名絳,字忠清,明朝滅亡後改名炎武,字寧人,曾自署蔣山傭,號亭林,學者稱之為亭林先生,江蘇昆山人。是明末清初時期的著名學者和傑出的思想家。
顧炎武出身於江東望族。他的祖父是個很有見識的人,他受祖父的影響很深,幼年時就博覽群書,特別喜愛讀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和司馬遷的《史記》。他關心國家大事,總愛探討國計民生的大問題,他認為讀書必須聯係實際,反對空發議論。
對於明朝的腐敗,顧炎武深惡痛絕,少年時就參加了“複社”反對宦官權貴的鬥爭。清軍入關後,他參加了嘉定、昆山一帶的人民抗清起義。清軍攻陷昆山,他的生母及兩個弟弟均遭難,撫養他的養母誓死不降清朝,絕食自殺,臨終前囑咐顧炎武說:“我雖是個女子,然以身殉國是理所當然的事,希望你不要做清朝臣子,我死後就可以閉上眼睛了。”顧炎武把養母的話牢記心頭,永誌不忘。抗清鬥爭失敗後,他隱居不出,以明朝遺民自守,誓死不做清朝的官員,清廷幾次征召聘請他前去做官,均被他拒絕。
他看到清朝的統治日益穩固,匡複明朝勢不可行,就把滿腔的義憤和深邃的思索凝注於筆端,去探索國計民生的要道,去探索勝敗存亡的原因。從45歲時起,他用了20年的時間,遍遊了華北各地,十次拜謁明陵(明朝皇帝的陵墓),考察了各地的風俗人情,並在雁北開荒。這些實踐豐富了他的生活,也加深了他的認識。他認為明王朝的滅亡固然由於政治的腐敗,但邊地守將平庸,良將難用,以至邊防失利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於是立意寫一部關於山川要道邊防戰爭的書,他到處跋山涉水,考察地形、地貌,分析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他邊考察,邊讀書,邊寫作,經過長時間的艱苦努力,終於寫成了論述山川要道邊防戰爭的專著《肇域誌》。這也是經世致用學術思想的具體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