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的追星可以讓青少年樹立一個榜樣,但如果像上文故事中的可心那樣,就對身心發展百害而無無一利了。
青少年為何會追星
青少年的戀“星”情結,是成長過程中熱門的話題。追星是青少年情感滿足的正常需要,也是其心理成長的裏程碑。心理學認為,青少年的戀“星”情結是一種特殊的社會心理現象,它特指由於“光環效應”而形成誇大的社會印象和盲目的心理傾向,把個人喜好的人物看得完美無缺,從而導致高度認同、崇尚並伴有情感依戀的一種複雜的心理行為。這種現象在青少年身上尤為明顯。
青少年的戀“星”原因:
1感情需要。寂寞的青少年心裏是需要友情、需要心靈乳液、需要獲得情感共鳴……當代的青少年是生活在一個物質豐富而情感貧瘠的環境裏,獨生子女的現狀,使他們缺少父兄們所有的手足情;緊張、繁忙的現代生活節奏使他們的父母很少關注他們的內心世界;這時,以優美的歌喉動情地吟唱溫馨的情感、美好的未來、艱辛的人生的歌星們款款而來,歌星們形象新鮮時髦,歌曲委婉、真誠、直逼心靈。在這歌聲中,青少年仿佛聽到了來自心靈深處的自言自語、迷惑與憧憬,一時間歌星成了青少年最遙遠而又最親近的朋友。可以說,追求友情,追求心靈的共鳴是青少年追星的心態之一。
2向往成功。每個人都渴望成功,而向往成功,也是青年的強烈願望,明星們的光環令他們看到成功的榮耀與輝煌。從一踏進校門,抑或從剛剛懂事,青少年們就被長輩們諄諄教導,長大要有出息,要成就一番事業。歌星、影星們的知名度和伴隨知名度而來的榮耀與財富,令青少年逼真地看到了朦朦朧朧的成功,他們渴望成為這樣的輝煌成功者。於是,他們熱情地追隨眼前的成功者,抱著這種尋求成功者之所以成功的奧秘的心態,而狂熱地追逐著他們喜愛的明星,成為追星族的一員。
3父母的替代品。在這個緊張、繁忙的現代生活中,他們的父母很少關注他們的內心世界。青少年在生理上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心理上的發展卻遠遠滯後。由於生理上的發展,他們認為自己已經長大了,希望能夠獨當一麵,渴望擺脫父母的控製。然而,他們有限的生活經驗又使他們不能沒有父母的幫助,這種矛盾狀況使他們感到很苦惱。因此,他們選擇崇拜擁有能力、地位和獨立的偶像,希望通過偶像崇拜來實現獨立自主的目的。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讓偶像來行使父母的權利來控製自己,也就是說他們將偶像作為了父母的代替品。
4追求時髦。這是眾多追星的青少年的心態。很多人並沒有自己獨特的喜好,隻是跟著潮流走。社會上流行什麼,他們就追什麼;哪位歌星走紅,他們就追哪一位。男孩感覺自己成了所有女孩心中的“白馬王子”,女孩感覺所有的男孩都在對自己行注目禮。於是,仿佛自己也成了自己崇拜的星。
5把自己融入團體的一種手段。青少年偶像崇拜也是想把自己融入團體的一種手段。青少年通過偶像崇拜,發展屬於這個群體有些追星族是為了保持與同伴的一致而被卷入追星的行列的,相形之下他們是二流的追星族。他們追求的是讓自己有所歸屬,是為了讓自己和別人知道他屬於那個團體。所以他們需要知道大家正在討論的明星們一切信息。
6尋求刺激。有為數不少的青少年們持有心態而納入“追星族”行列。這類追星族成員的最初心態也與前一類有共同之處,起初也覺著追星時髦,追星浪漫,繼而體味到追星行為是一種刺激,是平淡學生生活的一種調味劑。
總之,諸多的因素加上青少年的自製能力差、免疫力低,他們極容易通過影片中一個小小的片段就迷戀上某一個明星,看到他們上鏡就歡呼雀躍,仿佛看見老朋友一般親切,聽到關於他們的負麵新聞就義憤填膺。追星並不是件壞事,有一個明確的目標是每個人人生途中說必備的精神食糧,所以青少年最好在選擇追星的對象的時候要選擇一些英雄人物,作為自己生活的榜樣。
青少年應正確戀“星”
應該注意到,青少年過於崇拜的偶像,通常是那些更能接近於他們心理需要和年齡特點的人物。偶像崇拜對青少年的影響主要在於個人內在滿足,如心理滿足、情緒分享等,而不僅僅隻是一些外在的表現。而由於受多元文化和多元價值觀的影響,青少年的偶像崇拜表現出明顯的離散性,也就是說,在青少年普遍存在偶像崇拜的情況下,崇拜的具體對象相當寬泛。
小案例
13歲的小昆非常喜歡vitas,但是他從來都不認為vitas影響了他的學習生活。因為對vitas的崇拜,他開始奮發學英語,結果,他的英語成績提高得很快,令別人感到驚奇。有一次vitas來了北京,正好小昆趕上中考,於是小昆想有vitas陪著自己,自己一定要好好考試。結果,那次考試小昆的成績進步了很多。他把他的進步都歸結為是偶像的力量,因此,平時,有人會說過於追星會影響學習時,小昆從來都不這樣認為。
青少年對偶像崇拜現象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對美好的信仰,這是最值得肯定,也是最難能可貴的東西。青少年的“追星”行為就好像他們臉上長的青春痘,過了一定的年齡段就會自然消失。因此,不能用高壓手段去消滅“它”,更不能用強製手段去“擠”“它”。要采取一種“大禹治水”的智慧,合理調節,疏導有方,讓青少年們清楚地明白,為何崇拜,崇拜什麼,才是正確和值得提倡的教育思路。
“追星”並不是青少年生活的全部。青少年現在應當以學業為重,擺正學習和追星兩者之間的關係,把主要的時間和精力用在學習上,權衡利弊,把握好正確的方向,這才是關鍵。告訴他們如果想像偶像們那樣成功,現在就必須努力才行。並要告訴他們其實所有的明星也跟普通人一樣,隻不過他們從事的職業的一些特殊性把他們熏染的如此的完美或是高大。最好的辦法是:教育青少年把追星當成課間休息、課餘活動,這樣既不影響學習,也可以放鬆由於學習帶來的緊張情緒。
在青少年時期,戀“星”情結多少帶有幾分盲從與狂熱,這是成長中常見的現象。其實我們並不提倡一味的死讀書。現在的學生學習壓力大,追星可以讓他們適時喘一口氣。在課餘時間裏可以談論一些時尚的明星,或是聽聽音樂陶冶自己的情操,在娛樂之後有動力繼續學習。隻要不過分,這都是好事。但應注意適度原則,量變引起質變,往往有的同學沉迷其中不可自拔,這不利於青少年的成長。但偶像崇拜的經曆最終應使人學會自立,而不是沉湎其中。
人生是一個不斷模仿、學習與創新的曆程。青少年在成長的過程中,心智尚未成熟、可塑性強,容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影響而改變。所以積極正確的引導青少年的追星情結是我們整個社會的事情。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充分的利用追星的正麵影響來引導青少年,努力克服追星的負麵影響。正確認識追星現象,正確引導追星情結,讓我們青少年們都能夠健康成長。5青少年的戀師情結
在實際生活中,情竇初開的害羞少女喜歡上英俊帥氣的男老師、青澀多情的陽光少男迷戀起清秀溫婉的女教師,已經不是什麼稀奇的事情了。然而,危機卻很嚴重的存在著。因為,青少年的戀師行為會嚴重影響到學習及身心的發展。
學校裏,師生戀的傳言,總是會在平靜的校園裏激蕩起陣陣漣漪。心理學家稱青少年的這種戀師情結也是一種心理障礙,對於心智尚不完全成熟的青少年來說,最易迷戀所喜歡的老師,有時還會做一些瘋狂的事情。
小案例
高中生小白,現在在感情方麵遇到了很大的困惑,這種困惑讓他難以自拔。小白是名副其實的差生,尤其是特反感上英語課,每當英語老師走上講對台,說一句他聽不懂的英語時,他就很困乏,很想睡覺,一學期下來,他的英語課堂基本上是在睡覺中度過的,所以英語成績很不好。而自從班級換了新英語老師後,他就喜歡上英語課了。因為英語老師是一位嬌小可愛的女老師。
英語老師知道小白不喜歡上英文課,於是就在課餘時間,跟小白聊關於學英語的事情。因為小白平時從來沒有得到過與老師談心的機會,於是,那次的談話讓小白誤以為老師在偏愛他。後來,小白驚奇地發現,原來英語老師在和自己的叔叔談戀愛。從此,小白的心理就開始發生了變化,他開始越來越討厭自己的叔叔。
有一次,英語老師對小白說,如果這次考試能夠進步70名的話,就答應實現他一個願望。小白聽後,高興極了,於是就開始很努力的學習。最後,小白果然實現了自己的諾言,他進步了73名。當老師問他想要什麼願望時,他居然對老師說,他希望老師和他的叔叔分手。
戀師是向往年長者時期。由於在青少年後期,你們心中的父母形象變得從未有過的渺小,你們的獨立意識變得強烈,逃脫家庭、遠離父母監護的願望膨脹,渴望著能重新選擇一種活法。但因為自己的能力有限、經驗不足,束手無策的感覺縈繞著你們,所以,渴望理解與幫助。環顧周圍你們發現,與自己朝夕相處,關愛關心自己成長,傳道解惑的老師,有閱曆,有才華,有智慧,充滿成熟之美,很容易地占據了你們的心靈,成為崇拜的偶像。
少男少女出現的“戀師情結”一般具有以下四個特點:
有閉鎖心理
具有“戀師情結”者大多具有閉鎖心理和自責心理,他們極少向父母、師長或同伴吐露內心的這種隱秘。由於傳統的倫理觀念和社會輿論,人們對於年齡、能力、社會地位懸殊過大的戀情,通常采取不接納態度,這種無形的壓力迫使許多高中生將自己的情感深藏心底,或是通過日記獨自傾訴和品味,表現出嚴重的閉鎖心理。因此,結果就是發展為一種熾烈虔誠而又虛幻的單戀。這種理智與情感、幻想與現實、衝動與壓抑的激烈思想鬥爭,常常攪得他們焦慮不安,對高中生正常的學習生活以及心理健康都會有一定的負麵影響。如果他們暗戀的老師成了家,這種感情則會使他們深感責備,把自己看作是破壞別人家庭的“第三者”,從倫理道德上責備自己。
具有一定積極的潛在動力
從心理學的深層來分析,高中生這種對異性教師的鍾情與“英雄崇拜”,實質上是他們內心自我完善動機的自然流露,他們常常產生一種自我完善的迫切意向,表現出較高的進取心和行動的積極化,具有一定積極的潛在動力作用。例如,有的學生希望將來報考師範院校,伴隨自己鍾情的老師終身從事教育事業;有的學生在學習中迸發出飽滿的熱情,力求取得優異成績,以引起這些老師對自己的好感和注意。
絕大多數“戀師情結”沒有結果
“戀師情結”多是一種精神上的單相思,被傾慕的教師通常並不知曉,即使偶爾有所察覺,大多也隻能以一種慎重、得體的態度,巧妙地加以處理。所以,隨著時間流逝,這種得不到強化的情感會逐漸淡化,隻留下一縷美好而溫馨的回憶而已。隨著年齡的增長,許多青少年開始能夠比較理智地判斷自己與對方在各方麵巨大的甚至是不可逾越的差距。因此,隨著時間的流逝,青少年們原有的癡情會隨自我意識的成熟而逐漸冷卻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