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1 / 2)

第六章

女孩多發於男孩

心理學家認為,“戀師情結”一般以處於青春萌動期的少女居多。這可能是由於青春期的女孩對情感的要求比較深刻和細膩,有高度的情緒易感性,渴望被人理解和保護有關。而且,這種情感的發生以內向型的中學生居多,尤其是那些社會適應不良,缺乏家庭溫暖與關愛、性格孤僻的青少年較易發生。

專家提醒:身處青春期性意識萌發的階段,學生喜歡上自己的老師是很正常的,但如果沉溺其中不能自拔,勢必影響正常的學習和生活,甚至還可能擾亂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畢竟老師們多數都已進入戀愛階段,有自己的意中人,還有的已成家,有自己的配偶。因此,學生在此方麵如果感覺不能自拔,應及早調適自己的心理。6青少年的戀母(父)情結

心理學家指出,青少年性心理成長的規律是:異性疏遠期――異性吸引期――異性眷戀期――戀愛擇偶期。專家經研究發現,有的青少年在異性疏遠期和異性吸引期之間,有一個戀母(戀父)期,即對自己的母親或父親產生情感依戀。一般這個時期很短暫,隨著他們與異性交往能力的增加,這個時期很快就會過去。但是如果不加以及時調整的話,就會發生行為危機。

親子之間的愛是基於血緣係統的一種特殊的愛,這種愛無法割舍,延續著兩代人的一生。但親子之愛是有限度的,因為一個人不可能一輩子生活在父母的懷抱裏,最終都要從家庭走向社會,成為一個獨立的人。然而,事實上,有很多青少年都有著戀母(父)情結。

生活中,有的男孩已經十幾歲了,卻仍是無法改掉兒童時期的習慣,非得要母親陪自己睡覺,和母親身體親密接觸獲得性心理的滿足;而女孩則與父親關係十分親密,常常在父親懷裏撒嬌,有心裏話願意同父親說,甚至嫉妒母親奪走了自己的愛。這些都是因各方麵的原因,使青少年對異性的家長產生了情感依戀。這顯然就是戀母戀父情結。這不僅對青少年自身心理發育有害,而且也有背人倫道德準則。

小案例

顏顏從小失去了母親,中父親將她一手帶大,由於顏顏小時候因經不起失去母親的打擊,一度得了失語症。在她得失語症期間,爸爸寸步不離地陪在她身邊,每天想盡辦法逗她開心。終於,顏顏又重新展開了笑顏。

後來,爸爸工作比較忙,總是顧不得呆在顏顏身邊,因此,顏顏總有一種要被拋棄的感覺。她總是將自己弄傷來吸引爸爸的注意。每次看到爸爸關切自己的眼神時,顏顏的心裏有說不出的甜蜜。有一次,顏顏居然對爸爸說她想嫁給他。

一個人當告別兒童期進入青春期時,青少年就應該自覺地進行“心理斷乳”。因為這一時期性意識已經萌發,不管青少年自身是否意識到,他們對母親(父親)的愛在不知不覺中已發生一些微妙的變化,其中未必沒有對異性愛戀的成分。

母子或父女之間,不管如何親密,那隻能是兩代人之間的愛,這種愛與異性間的愛是截然不同的。如果對這一點把握不好,有可能使青少年及他們的父母性心理發生錯位,做出違背社會道德和法律的事。

研究發現,凡是有戀母或戀父情結的男孩和女孩,他們的性心理極不成熟,對異性或者苛責或者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因為他們總是拿自己的母親或父親作參照標準去選擇結交的異性,並容易產生情感依賴。這種影響甚至可能不自覺地延續到戀愛擇偶階段,他們要尋找“母親型”或“父親型”的配偶,而現實生活裏,這是很難實現的。

青少年應當心裏清楚,長時間和母親(父親)過分親密,對父母和自己都不好,一是會擠占父母的生活空間,給他們帶來許多不便;二是影響自己正常和健康地與同齡異性交往;三是不利於培養自己的獨立意識和生活能力。7走出早戀的情感誤區

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會相互喜歡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但是青少年由於世界觀尚未形成,對人生、對社會、對世界的看法還較幼稚、片麵,因此早戀並不利於青少年的身心發展。

青少年為何會早戀

早戀是一種世界性的社會現象,青少年男女的早戀與他們的身心特點及環境影響有關。其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麵:

1早戀是青少年學生對性的好奇與探索的心理。隨著年齡的增長,在性成熟的生理作用下,青少年們對性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理,致使他們有一種蠢蠢欲動的探索和嚐試的欲望,他們在情感與理智之間,容易選擇前者。特別是中學生,他們對異性特別敏感,一旦意識到相互之間的愛慕之情,往往克製不住情感的衝動,迅速進入盲目的熱戀之中。一旦遇到挫折,往往一時承受不住,急性發作,甚至釀出悲劇。

2早戀與暗示心理有關。這一時期的青少年們最容易受暗示,“心理暗示”對於他們認識世界、評價自我的情感、行為都有著巨大的“磁化”作用。青少年學生喜歡獨立但又必須依賴他人,渴望成熟但又難逃幼稚,這一充滿矛盾、充滿困惑的時期使他們自己也難以做出抉擇。這樣同齡人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暗示,對早戀具有推波助瀾的作用,尤其是女生,則更容易受同伴的暗示或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