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自主性原則。一個學生要形成健全人格,首先要能夠正確認識自己,充分了解自身的價值,強化主體意識,從而勇敢地麵對現實,逐步培養起敢於麵對挑戰,參與競爭的心理素質和遇挫不驚,不帕艱苦、堅韌不拔的毅力,使自己人格表現出一種奮發向上的生機。
(3)平等性原則。小學生已有初步的獨立意識和平等意識,他們希望受到理解,受到尊重。因此,教育者不能以居高臨下的態度對待學生,而應該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學生,培養學生的人格觀念,維護學生做人的尊嚴,不做有損學生人格的事情。這也就教會了學生怎樣尊重他人的人格。
(4)差異性原則。要培養塑造學生的健全人格,就要從學生人格特點出發。不同的個人在其全麵發展的程度上是有差別的,這種不同,體現了人的全麵發展水平的不同。我們在教育中必須根據學生的不同個性特點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
(5)示範性原則。實施人格教育必須堅持示範性原則,在堅持用雷鋒精神影響和激勵學生的同時,教師也必須發揮自己的榜樣作用。學生對教師的話聽不聽,信不信,服不服,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本身的人格形象。因此,教師必須嚴格要求自己,認真做好工作,帶頭遵守紀律,自覺維護社會公德,並在工作、生活以及與學生的交往中表現出自己的豐富知識,高尚的情操和高雅的情趣,以自已敬業、自律的良好人格形象感染學生。
3.政治學科中學生的人格教育指導
人格是什麼?就是人的品格,人的尊嚴,人的立身之本。什麼是人格教育?就是一種著眼於心靈改造和品格建塑的教育,是教育者針對青少年素質現狀,有目的有計劃地運用心理教育、心理訓練、心理建構等方式與方法對青少年施加影響,促其人格係統健康發展的教育活動。
對於中學階段的學生來說,這一時期正是他們長身體、長知識的最佳時期,同時也是他們正確理想、信念、人生觀、價值觀初步形成的重要時期,抓住這一階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通過把外部灌輸和開發人的自覺性結合起來進行人格教育,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啟發,並循序漸進塑造健全的人格。
人格教育:時代發展的需求
日前媒體曾有報道,說有人雖然獲得了香港實業家李嘉誠先生設立的長江學者計劃的高額獎金,卻不能去領取。原因可能是出於怕自己領取了別人心裏會不平衡,從而影響業務合作,諸如此類的問題常常會使人們捫心自問:這到底是怎麼了?
也許近日公布的一項科研成果會給你滿意的答案。北京大學王登峰教授與台灣大學楊國樞先生從1990年開始合作在兩地進行中國人人格的研究。王教授從《現代漢語詞典》、小說、報刊、影視劇和學生語文課本中挑出描述人格特點的詞彙8000餘個,然後再減至400個詞,並在內地各高校找了近2000名被試者進行樣本分析。然後他將在此基礎上得出的內地人格維度表與台灣學者的研究結果進行對照,發現兩者竟驚人地相似,五項指標都涉及這樣的描述:努力浮誇、外向開朗——內向拘謹、沉穩幹練——迷糊懦弱、善良寬厚、暴躁固執。
而與圖普斯和克羅斯特為代表的西方學者所得出的研究結果迥然不同。因為他們得出的五項描述人格的維度是外向、有活力、熱情,愉快、利他、有感染力,公正,克製、拘謹、神經質、消極情緒、神經過敏,直率、創造性、思路開闊、文雅。由此可見,中國人與西方人的人格有很大不同。因此,人格教育被提上議事日程。
人格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國精神文明建設的首要內容,也是解決社會矛盾和問題的主要途徑之一。思想政治教育既十分重要,又相當難做,尤其是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我國的思想政治工作存在著相對疲軟的狀況,很不適應現代社會發展要求。造成思想政治工作不力的原因很多,但其中重要的一個原因是長期以來我們忽略了人格教育及培養。
人格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沒有這個基礎,思想政治教育就猶如無根的浮萍,總是漂流在人的思想表麵而不能深入下去。原因在於:
(1)人生價值觀念形成的穩定的心理基礎。人的價值觀念必須統一和穩定,而這就需要一個人的心理過程及其人格形態是統一而穩定的。否則,分裂的人格隻能產生分裂的觀念。
(2)形成特定世界觀和人生觀的內在心理依據。世界觀是對於世界的認識,正確的世界觀雖然來自於正確的理論指導和學習,但如果沒有良性的人格形態作為內在心理依據,外在的觀念灌輸就很難起作用。
(3)形成特定道德素質的主要動力。人格具有品質化的特性,因此,人格一旦形成,人就具有了相應的內在質地,不同的質地會適應不同的道德傾向,良性的人格自然易於建立良性的道德素質。當然,人格的這些基礎作用並不是絕對的,而往往是相對的,同時它還與人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和道德意識發生相互的影響和轉化作用。
因而,人格既有統一性和穩定性,也有分化性和可變性,這些特性也決定了良性人格的不易養成。總之,人格狀態可以說就是細微的、隱性的和原始的思想道德狀態,而思想道德則往往是發展了的、成型的、成熟的、顯性的人格表現。
人格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社會化的切入口
要真正重視社會的思想道德建設,就必須切實重視公民的人格培養。家庭、學校和社會都應當看到這一點。但是,以往我們的思想政治工作往往把力氣花在了正麵的、顯性的教育上,花在外部灌輸上,而很少從人格的和人的心理的角度來深化思想政治工作,使思想政治工作失去日常化和潛移默化的效應。
因此,必須在人格培養和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上來一個根本的轉變,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應有優勢和效益。這裏僅從人格培養的角度提出幾點應當注意的方法,以引起大家思考:
(1)必須把外部灌輸和自覺性結合起來。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外部灌輸就是社會教化的過程,人的自覺性過程是個體內化的過程。隻有外部灌輸,而不注重於社會個體內在化了多少人格要素和思想觀念,人格培養就是一句空話。中國傳統教育十分重視從小培養人的自覺性,並主張通過“修養”建立自覺意識,這是值得我們今天借鑒的有效方法。
(2)必須采取日常化教育方式。使人格教育的內容和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結合起來,進而形成為人的習慣。中國文化從小對兒童進行“灑掃、應對、進退”方麵的教育,就是從勞動、言談和禮儀方式培養其人格自覺性。西方社會也十分重視人們從小做起,從小事做起,從日常生活的點滴培養人格和思想品德。例如,西方人注意培養兒童的獨立生活能力,減少其依賴性;教育兒童愛護一草一木,愛護環境,由此培養其熱愛家園、熱愛國家的基本情感。這些良好的教育方法,我們應當積極吸取。
(3)必須采取誘導式教育方法。避免強製式教育產生的逆反效果。人格的形成應當是自然的,道德的養成也是如此。教育者應當以誘導為主,逐漸引導被教育者建立良性人格。強製教育建立在對人的威脅和製裁的基礎之上,不符合人的受尊重和服人以理的心理,應當慎重采用才行。
(4)必須采取啟發式教育方法。使受教育者在自我思索的狀態下建立良性的人格。人格教育和思想教育與文化教育一樣,應當想辦法激發受教育者的探索熱情和思考習慣,並在受教育者思考人生和社會問題達到“憤”和“悱”的臨界狀態下,教育者適時“啟”之“發”之,就能使受教育者“如醍醐灌頂”,頓然醒悟,從此對思索出的人生道理銘記於心,沒齒難忘。
(5)必須運用無形教育的方式。把教育者的日常言行作為受教育者的樣板和標準樹立起來,使受教育者不知不覺地受到良好人格和思想品德的影響和感染,進而建立與教育者一致的人格和思想品德。常言說:“有其父必有其子”,正是說明為父母者的自然“身教”的巨大影響力。在學校教育中,學生往往以教師作為人生的標準和社會的化身,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在默默地感染著學生。在社會中,位尊勢重的人的言行同樣在“暗示”著周圍的人:人應當怎樣生活,怎樣工作,怎樣為人。
可見,無形教育的效果往往大於有形教育,正如春雨的滋潤往往比暴雨的衝刷更有益於萬物的生長一樣。做到這一點,有賴於教育者高度的素質修養。說到底,教育者也有一個不斷地接受教育、自我教育和不斷提高的問題。這也說明了人格教育是社會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社會化的,全社會良好的思想道德風尚的形成,要靠每一個人在人格和思想道德素質方麵的提高,以及彼此的相互影響。這正應了《禮記大學》中的那一句話:“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總之,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離不開老師的精心塑造和正確引導。作為一名思想政治老師,在教書育人過程中,不僅對學生人格的塑造責無旁貸,而且自己的人格也在不斷地升華、發展。可見,思想政治教育與人格塑造之間關係是何等緊密,萬萬不可忽視才行。
4.德育學科中學生的人格教育指導
人格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礎,可以說人格就是細微的、隱形的和原始的思想道德狀態,而思想道德則是發展的、成型的、成熟的、顯性的人格表現。從采取誘導式教育方法,避免強製式教育產生的逆反效果。內外結合,進行人格教育,堅持日常化教育,形成個人習慣。加強學生友好與和諧人際習慣的養成等四個方麵進行努力,將會非常有利於中職學生的優秀人格的養成。
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提出了創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目標。要實現這一宏偉目標,就需要培養出大量具有較高思想道德素質的青年一代。學校德育課理所當然地要承擔起這一重擔。要培養學生優良的思想道德素質,首先必須對他們進行人格的培養。“人格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礎,沒有這個基礎,思想道德教育就如無根浮萍,總是漂流在人的思想表麵而不能深人下去。”可以說人格就是細微的、隱性的和原始的思想道德狀態,而思想道德則往往是發展了的、成型的、成熟的、顯性的人格表現。
人格的養成教育是外化與內化的統一,通過有針對性的教育和訓練,使知、情、意、行諸要素有機地形成合力,就能引導學生形成優秀的人格,使學生素質逐步得到優化和提高。
在傳統的德育課上,有的教師僅僅把力氣花在正麵顯性的教育上,花在外部灌輸上,很少從人格和心理角度來深化品德教育,使品德教育變成了機械的說教,失去了品德教育的日常化和潛移默化的效應。在創建和諧社會的今天,在市場經濟的現實情況下,我們必須轉變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把人格培養和思想道德教育緊緊結合在一起,從而發揮品德教育的應有優勢和效益。在德育課的人格培養中,要做到以下幾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