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1 / 3)

第二章

以人為本

采取誘導式教育方法,避免強製式教育產生的逆反效果,“中職學生正處於人格形成的重要階段。他們所獨有的青春氣息一方麵給他們帶來了活潑向上的激情,讓他們為自己的理想而不懈努力。

另一方麵,也有不少青年在這一時期表現出逆反傾向。現今有部分學生喜歡扮“酷”、搞怪、做出一些吸引眼球的舉動以贏得別人的羨慕與追捧,更有甚者由於受到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以吸煙、酗酒、拉幫結夥兒來顯示自己的“義氣”。這就要求我們的德育老師在人格教育中應以學生為本,多一些寬容和溫暖,少一些簡單和粗暴。

正如肖川先生所說:“從學生的成長過程來說,是精神的喚醒、潛能的顯發、內心的敞亮、主體性的弘揚與獨特性的彰顯”。教育是一門藝術,其目的是春風化雨般地使每一位學生獲得自我發展的能力。教育者應當以誘導為主,逐漸引導被教育者建立良性人格。應該說這種“量化考核”教育是強製教育,強製教育是建立在對人的威脅和製裁的基礎之上的,不符合人的受尊重和以理服人的心理,中國有句老話叫“壓而不服”。

內外結合

把外部灌輸和開發人的自覺性結合起來進行人格教育,避免武斷或一刀切式的作法。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人的自覺性過程是個體內化的過程,而外部灌輸是社會教化的過程。隻有外部灌輸而不注重社會個體的人格要素和思想政治內在化,人格培養就是一句空話。

如,在今天的校園裏,學生隨口說髒活的現象屢見不鮮,消除這種不文明現象並不是一件唾手可得的事情,它需要我們的德育老師具備高超的藝術技巧才能妥善地處理好。有的老師悄悄將學生經常使用的不文明語言錄下來,在德育課上進行播放,希望通過髒話曝光觸動學生反思不文明的行為。但是,這並沒有起到一藥治百病的效果。

不同的情況應該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對於惡意漫罵的、故意說髒話的、偶爾說髒話的和習慣說髒話的不同情況,應該區別對待,不應采取統一暴光的一刀切方式來處理。對於德育教師和學校而言,重要的是營造文明的課堂和校園環境,營造人人文明交流語言的環境,同時加強學生的行為養成教育,從文明禮儀的角度教會學生企確的交往方式,真正教會他們學說文明話,學做文明人。

我國傳統教育就十分重視從小培養人的自覺性,並主張通過“修養”建立自覺意識,這也是值得我們今天借鑒的有效方法。

堅持日常化教育

把人格教育的內容和學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結合起來,培養良好的個人習慣,作為德育課教師,在教學中“要善於結合教材內容,有機地對學生進行人格養成教育,使得培養的學生不僅有學問,還要人格健全,做人做事的能力強,以適應將來社會對人才的需求”。

在努力創建和諧社會的今天,我們在學生人格養成的教育中更應該重視從小做起,從小事做起,從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培育學生的優良人格和高尚的思想品德。譬如,要培養愛國思想,首先就要從愛家庭,愛父母、愛家鄉,愛集體、愛學校做起;要培養感恩之心,首先就要從給父母洗一次腳,倒一杯水開始做起,隻有這樣,我們才能為建設和諧社會培養出大批合格人才。

加強和諧習慣

和諧的人際習慣是生成良好道德的基礎。人際習慣一般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和諧習性。如善於協調、寬容、忍讓、妥協、合作等等。另一種是對抗習性。如,爭奪、競賽、苛求、攻擊、分裂、爭鬥、孤立、自我封閉等等。

在現實社會裏,人們更多地喜歡具有溫和、諒解、恭敬、謙虛、禮讓等性格的人,而不太歡迎象鬥牛一樣的好鬥者。在努力創建和諧社會的今天,我們應當把養成學生的和諧習性作為人格培養的首要目標,盡量消除學生的對一抗習性。即使在成人的人格養成中,對抗也隻能作為一種權宜性人際關係或工作手段,而不應當成為一種人格習性。否則,社會的人際關係就會惡化,人與人的對抗和爭鬥就不可避免,建設和諧社會就成了一句空話。要培養學生的和諧習性,就要注意克服現代思想觀念中極端的“自我意識”和“自我價值”觀,繼承和培養傳統的“無我”、“忘我”的精神境界,消除自我中心主義,努力達到做純粹、高尚、奉獻的人的境界。

人格教育是一項綜合施教的係統工程,是將特定的目標內容滲透到德、智、體、美、勞諸類教育活動中的一種融合性教育。實際上,學校各門學科、各項活動的教育都包含有人格教育的成分。作為一個德育教師,我們隻要善於把政治教育和其他學科及學校的各項活動緊密結合起來,把課內課外結合起來,在設計教學時注重強化人格培養要素,就能夠增強教育活動的人格塑造力。

5.語文學科中學生的人格教育指導

挖掘人文精神,樹立人格理想

語文教材中有眾多古代聖賢、領袖英雄、誌士仁人的典範事跡、精辟論述、格言警句,這些折射著人文精神光芒的材料,最適合對學生進行人格培養。在語文教學中,應因課製宜,因勢利導,將課文中的人文因素發掘出來,充分發揮,深入闡述,使學生受到陶冶。

古代作品《涉江》中屈原堅守節操、決不變心從俗的鬥爭精神,《夢遊天姥吟留別》中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人格尊嚴,《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塞士俱歡顏”憂國憂民、關愛民生的高尚情懷,《石鍾山記》中蘇軾勇於探索、追求真諦的科學態度,是古代中國人高尚人格的典範。他們的事跡是對人生價值、生命意義的最好詮釋。

而現代作品中,《記念劉和珍君》中青年學生追求正義、獻身事業的頑強鬥誌,《瑣憶》中魯迅“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愛憎感情,《我的母親》中母親勤勞刻苦、意誌堅強的思想性格,《百合花》中通訊員舍生忘死、奮勇獻身的犧牲精神,更為青年學生樹立了光輝的人格榜樣。在教學中,教師要進入“角色”,通過聲情並茂的朗讀,妙語如珠的講解,循循善誘的啟示,讓學生感受這些人物偉大的精神力量,從而產生強烈的共鳴,樹立理想的人格目標。

分析人物形象,體悟人生要義

“文學即人學”,對人物形象的分析,也是對學生進行人格教育的過程。通過分析,讓學生從或善或惡、或忠或奸的人物身上區分人性中的美與醜、善與惡;從人物或喜或悲、或成或敗的命運中去感悟人生要義,體會作者寓於作品中的道德評判。

(1)從正麵人物身上感受人格之美。如《燭之武退秦師》中燭之武機智沉勇、膽識超群的智者形象,《我與地壇》中史鐵生身殘誌堅、勇於挑戰的強者形象,《劉備三顧茅廬》中劉備尊重人才、禮賢下士、求賢若渴的仁君形象,《報任安書》中司馬遷不畏挫折、積極進取、辱後著千古名作《史記》的韌者形象,都是對學生進行人格教育的光輝榜樣。通過對這類人物形象的分析,讓學生感受理想人格的力量,激發學生的崇高願望,喚起他們對理想人格的追求。

(2)從反麵角色中認識生活的假、醜、惡。《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中的陸虞侯是個卑鄙無恥的勢利小人,教師要讓學生認清其卑劣的行徑、醜惡的靈魂,警惕生活中的卑鄙小人。《裝在套子裏的人》中的別裏科夫膽小怕事、頑固保守,教師要啟發學生認識尤其在改革開放年代別裏科夫之類保守派的危害性,解放思想,勇做新世紀的弄潮兒。

(3)從有人格缺損的人物形象中反省自身。有些悲劇性人物形象之所以走向悲劇,除了社會環境因素之外,與其自身的人格缺陷亦不無關係。如《項鏈》中路瓦栽夫人愛慕虛榮,追求享樂,《阿Q正傳》中阿Q缺乏自尊、自強、自信、自立的人格精神。通過討論、分析,促使學生反省自身,得到啟發,完善自己。

(4)從對比性形象中獲得教益。如分析《赤壁之戰》中曹操、孫權形象,可從戰爭成敗主觀原因入手,進行人格教育。赤壁之戰中曹軍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麵的,但根本的一條,就是曹軍驕傲輕敵。而孫權作為吳主,麵對來勢凶猛、數倍於己的曹軍,他沒有獨斷專行,而是廣泛聽取別人意見,審時度勢,部署兵力,聯劉抗曹,取得勝利。從孫權、曹操的成敗,可悟得做人的一些道理。

品味語言技巧,進行情感滲透

在語文教學中,應緊緊抓住語言文字這一中心,揣摩品味語言的情感、韻味,將學生引入語言情境,受到情感熏陶。

《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是一篇情真詞切、蘊涵豐富的演講詞。第一部分,隻兩句平靜的敘述,卻含蓄地表達了深摯而豐富的感情。寫馬克思逝世的時間,精確到時和刻,不僅表明作者的鄭重態度和悲痛心情,而且突出了馬克思這位曆史巨人逝世的不同尋常。

寫馬克思的逝世,不用“逝世”“與世長辭”“永遠離去”等詞語,而是說他“停止了思想”,既表達了恩格斯不忍說或不願說的悲痛心情,也突出了馬克思是“當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包含了對他創立共產主義理論時代貢獻的崇高評價。“他在安樂椅上安靜地睡著了”,不僅表現了馬克思逝世時從容、安詳的神態,更突出了馬克思生命不息,戰鬥不止的高貴品質,他為無產階級的解放事業忘我工作,鞠躬盡瘁,隻是死亡打斷了他的工作和思考,他“永遠地睡著了”,但是他的精神將永駐人間。此處所寫,真是字字熱淚,句句深情啊!在語言的推敲、咀嚼中,學生感受了馬克思的偉大人格,受到深刻的情感教育。

創設審美情境,陶冶學生情操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具體教材,因文而異創設情境,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受到美的濡染,培養審美人格。

有位教師在教魯迅的《記念劉和珍君》時,是這樣以詩化語言創設審美情境的:“劉和珍、楊德群幾位青年學生,以短暫的青春年華,書寫了人生壯美的篇章,可歌可泣,可頌可讚!她們是四季常青的鬆柏,英名與大地同在;她們是巍峨聳立的高山,偉績與江河共存!她們的鮮花化成了絢麗的朝霞,迎來了共和國金色的黎明;她們用生命譜寫的壯美樂章,是天安門上隆隆禮炮的前奏!”在這一情境中,高山、鬆柏與英雄的形象相映生輝,禮炮、樂曲與祖國的新生緊密相連。英烈們為民請命,為國捐軀的崇高精神和完美形象彪炳千古,光照後人!學生從中得到情感的陶冶、升華。

6.曆史學科對學生人格的教育指導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人格,也稱個性,它反映著人的內心世界和精神麵貌,它包含人的知識、能力、意誌、興趣、動機和信念等多種因素,它在素質教育內容之一的心理素質中居於核心地位。社會要發展、國家要強盛、民族要振興,人才是關鍵。未來所需要的人才,不僅要有強健的體魄、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更要有高尚健康的優良人格。為迎接新世紀的挑戰,為實現中華民族的早日騰飛,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肩負著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任。唯有個性(人格),才是“五彩”的源泉。曆史教學尤其應注重對學生人格的教育,那麼,曆史教學過程中應如何對學生進行人格教育呢?

在曆史知識傳授中,熏陶學生的人格

費尼可斯說過:“不經學問的陶冶,是不可能形成穩定健康的人格的。”可見穩定健康的人格的形成,需要借助於知識的點滴積累。若離開了具體的知識,人格教育隻能變成空洞的說教而顯得蒼白無力。曆史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和挖掘曆史教材中所蘊含的豐富的人格教育素材,不斷加強對學生的人格熏陶。

科學、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優良人格的重要特征,是推動學生發展和完善自己的精神動力。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結合“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犧牲我一個,幸福後來人”,“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等詠誌詩句的教學,通過秦檜、慈禧太後、袁世凱等出賣國家民族利益而遺臭萬年的曆史教學等等,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愛因斯坦說:“優秀的性格和鋼鐵般的意誌,比智慧和博學更重要……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人格的偉大。”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一些著名曆史人物人格來感染學生,使他們明白:要成就一番事業,優良而偉大的人格是前提和關鍵。

例如:通過介紹司馬遷、貝多芬、羅斯福等身殘誌堅的感人事跡,培養學生矢誌不移的頑強意誌;通過介紹居裏夫人、布魯諾、李大釗等人的事跡,培養學生追求科學與真理的獻身精神;通過介紹鄭和、麥哲倫等人的事跡,培養學生蔑視困難、勇敢探索的開拓精神;通過介紹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光輝業績,培養學生笑對挫折、胸懷坦蕩的鋼鐵般的意誌;通過介紹焦裕祿、雷鋒等人的事跡,培養學生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自我犧牲精神……這樣,在曆史知識的傳授過程中,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人格的熏陶,這為他們將來走向社會、服務於社會打下了堅實的人格素質基礎。

探討新教法,引導學生塑造優良人格

早在1983年,鄧小平同誌就向全國發出:“教育要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的號召。這就要求教育應培養適應未來社會所需要的高素質人才。而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在曆史教學過程中,注意積極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及與教材有關的曆史資料,讓學生自己獨立地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從而逐步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引導學生對有關的人物活動、曆史題材的藝術作品進行專題評述;另外,針對具體的曆史知識,大膽放手,積極引導,讓學生自己設計圖表,整理知識,構築知識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