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提出課題的背景
《義務教育法實施細則》明確指出:“實施義務教育必須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實行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對學生進行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這裏將生產勞動提到了教育的社會本質高度,而勞動教育作為學生的一個重要素質,它與德、智、體、美四育列同等重要的地位。小學生家庭勞動教育是家庭教育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是實施素質教育重要方麵,二期課改的重要理念就是要使學生全麵發展,當然也包括加強對學生的家庭勞動教育。
當前農村小學有些小學生的勞動觀念淡薄,勞動技能薄弱,勞動習慣不盡人意,學生缺乏實際動手能力和自理能力,缺乏責任感,不尊重父母的勞動成果。出現這些現象的原因有多種多樣,但主要是在學生的家庭教育中出現了嚴重的偏差,“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傳統觀念根深蒂固。許多家長把家庭教育的重點放在孩子的文化學習上,家庭勞動教育被許多家長所忽略,從而導致了上述現象普遍存在,這嚴重製約了學生的創造思維和創造能力的發展。
加強家庭勞動教育的探索
(1)辦好家長學校。提高家長對子女參加勞動的認識,我們利用家長學校,對學生家長加強學生勞動教育的重要性的宣傳,學校設計了家長自測問卷內容有:你對孩子參加勞動有何看法;你對孩子參加勞動的態度是怎樣的;你的孩子會做哪些家務勞動?等等,統計結果令家長們很尷尬。
我們及時地向家長廣泛宣傳子女勞動教育的重要性,以此來提高家長的育人意識和培養孩子的勞動意識,通過家庭、學校的共同教育逐步培養學生自理自立和自我服務,熱愛勞動的良好行為習慣。
小學生隻有在直接參加勞動時,才能學會勞動。小學生參加勞動愈早,對他進行勞動教育愈有成效。兒童生來就有從事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如果不從幼年起就開始習慣於從事必要和有益的家務勞動,那麼這種心理傾向就得不到應有的發展。小學階段不讓學生參與家務勞動,就會錯失良機,增加了成年後成為一個熟練而勤勉的富有創新能力勞動者的難度。
家務勞動,可以讓孩子憑著責任感,付出氣力,克服困難,取得成功,受到讚揚,引起快感,勞動後的快感又促使兒童更加熱愛勞動。小學生參與必要的家務勞動,能切身體會到勞動是生活的必需,是對家庭應盡的義務。家長委托孩子澆澆花,洗洗手帕、鞋襪及衣物,收拾玩具,抹抹桌椅等,有利於培養小學生關心他人、富有同情心、義務感等高尚的道德情感,養成有條有理的生活習慣。
小學生與父母共同勞動,分工合作,各自完成指定任務,有利於培養小學生與人協同工作的合作精神,培養參加集體勞動的心理素質。
(2)對學生加強家庭勞動教育。學校利用班隊會、午會課加強學生的勞動教育教育心理學表明,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是一個由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相結合的過程,學生感性認識的來源是從學生主動參與親身經曆的各種活動中得到的,因此我們注重了課堂教育與課外活動的結合,在學校開辟生物角,紅領巾花圃等,在具體的勞動中培養了學生認真負責,耐心細致,不怕困難的勞動態度。把課堂教育與家庭教育結合起來,提高了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並鍛煉了他們的人格,把課堂教育和各項社會實踐活動結合起來,有助於學生了解社會,提高了一定的社交能力。
不知不覺中,孩子變得愛勞動了,教師反映班裏的事大家搶著幹了,周邊群眾反映學生隨意采摘花朵,破壞莊稼等不文明的行為也少了,我們也切實感受到了開展家庭勞動教育研究所帶來的可喜麵貌,孩子們在家校一體化的共同教育下,學會了一些基本技能,懂得了勞動的意義,學會了尊重別人,以及別人的勞動成果,並能體會勞動的艱辛。
通過勞動可以使孩子學會生活,形成健康的人格。在家庭和日常生活中,每個家庭成員主動自覺地承擔些家務勞動可以增進家庭的團結和睦,在學校社會,孩子們通過一些集體性的公益性的勞動可以使孩子養成關心他人,尊重他人勞動的良好品質。
家長們對孩子的家務勞動從小明確分工,比如讓一年級的孩子自己穿脫衣服,自己係綠領巾,係鞋帶,二年級的孩子自己整理書包,剝毛豆,三年級的孩子淘米,剝皮蛋,做涼拌豆腐,四年級的孩子幫助家長除草,洗碗,五年級的孩子會燒飯,做番茄炒蛋等簡單的菜,雙休日不妨讓孩子來一回小鬼當家,嚐嚐當家的滋味,在實際的過程中家長們可以充當助手和配角的身份,給予孩子恰當的勞動技能和安全的指導,既能讓孩子有鍛煉的機會,又能增強他的責任感。
通過一係列的勞動教育講座,家長們明白了簡單的勞動和讀好書之間其實並不矛盾的,體力勞動有時也是一種積極的休息,勞動過程是讓學生從不會到會,從領悟到掌握,這就是一個知識和技能的掌握轉換和運用過程,這便是素質教育。
通過勞動使學生在實踐中邊做邊學,培養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創造思維和動手能力。雙手靈巧,熱愛勞動的學生,一般都具有比較清晰的思維,這是因為勞動實踐能促使腦的思維和手的勞動相結合。手腦結合,腦教導手,手又發展和訓練腦,使人心靈手巧,學生的技能越高,他就越聰明。
(3)製作時間內容記錄卡。確保勞動的落實,在綜合有關小學生現有勞動水平的基礎上,整理出一套自測問卷對小學生的勞動時間勞動內容進行對照測評,內容包括一年級:自己穿脫衣服、掃地、係綠領巾、擦桌子;二年級:整理書包、書桌、喂雞、盛飯、剝毛豆;三年級:淘米、剝皮蛋、洗碗、打掃房間;四年級:揀菜、買東西、宅前屋後除草、整理課桌椅、拖地板;五年級:燒飯、做菜、付電費、打掃房間、種植花草等等。
並製作成學生勞動記錄卡,記錄卡上分別有學生參與勞動的時間和內容,其中家務勞動和自我服務性的勞動由家長簽名,集體勞動由夥伴簽名,公益性勞動由班主任簽名,確保了學生在勞動時間和內容上的落實,每周班會課上反饋一次,隊員們相互交流勞動體會。
(4)以少先隊活動為載體。加強勞動教育,少先隊活動是進行學生思想教育的理想課堂,緊緊抓住這一陣地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如針對性地開展分年級主題隊會活動,以“我們是爸爸媽媽的好幫手”“爸爸媽媽我能行”等為主題的班隊,從學生自身著手,中高年級由自己,低年級由家長幫助製定好一周勞動計劃,並邀請學生家長一起觀摩隊會,參加親子勞動小競賽,提高家長的家庭勞動教育意識和學生的勞動興趣。
同時結合五小行動評比出能為集體出力,為他人著想,關心集體,熱愛勞動的小主人和孝順父母,主動做家務的小幫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大家的事情搶著做的小能人,通過櫥窗、紅領巾廣播台等宣傳途徑加以表揚和激勵,從而以榜樣的力量輻射全體,激發學生爭當小標兵的濃厚氛圍。少先隊的爭章活動中各年級有不同內容的自理章,五小行動中的小幫手,每天的值日生工作,定期的大掃除活動等勞動教育的資源,使學生理解勞動最光榮。
家長價值取向的理性化和對孩子期望的合理性,教育心態和行為上的逐步歸於理性。學生養成了正確的勞動觀念,實際動手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有了提高,養成較好的人格品質。
15.弱智兒童勞動意識培養指導
如何讓低年級中度弱智兒童知道為什麼要勞動,怎樣勞動,真正體會到勞動的光榮並養成愛勞動的習慣呢?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著手。
(1)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和自立精神。要想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和自立精神,就要激發學生對勞動的興趣,培養愛勞動的情感,實踐是:
首先讓學生誇誇自己的父母(或長輩)是如何能幹,從對能幹父母(或長輩)的熱愛中引導他們產生對勞動的熱愛之情。再給他們講故事,看圖片,了解工人叔叔農民伯伯他們是怎樣辛勤勞動的,讓他們從圖片中了解到鋼鐵是怎樣煉出來的,漂亮的玩具是如何經過一道道工序由叔叔阿姨做出來的,農民伯伯忙著收割,田埂上稻穀堆得像一座座小山的情景,讓學生知道他們是怎樣辛勤耕耘的。最後讓學生就有關的知識內容說說,念念,唱唱,跳跳。經過一係列的活動,弱智兒童不但從理性上認識了勞動,更在實踐中逐漸了解了勞動的重要性,是勞動創造了財富,愛勞動是光榮的。
(2)幫助學生學習簡單的勞動技能。掌握日常生活的本領,首先讓弱智兒童知道自己的事情應該自己做,例如:穿脫衣服,整理自己的書包,擺好自己的桌椅等一些日常的勞動技能,具體方法是先請能幹的學生做一遍,然後老師再示範講解正確的操作過程,結合勞技課比比誰做得好,激發學生參與勞動的興趣,調動他們的勞動積極性。
其次要求學生能為別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好事,在家裏幫助父母掃地、擦桌子、收拾碗筷、撿菜等。在學校幫助老師擦窗台、擺桌椅、清掃包幹區,定期評比,表揚做得好的學生,鼓勵操作有困難的學生。同時,讓學生在角色遊戲中模仿成人勞動,學習簡單的勞動技能,體驗勞動的快樂。如學生在“工廠”裏製作各種玩具,用紙析出“猴子”、“褲子”、“衣月良”、“皮球”、“小烏”、“帆船”後,送到“商場”,當看見有許多人來“買”,學生便會產生成功的體驗。
最後,發揮自然角的作用,讓學生輪流照料自然角。這樣學生既獲得了動植物的有關知識,又學到了墒單的種植管理技能。
(3)創設勞動環境,養成勞動習慣。首先讓學生輪流做值日生,要完成各項工作,像擦桌椅、清掃等,逐步向他們提出更高的要求,幫助他們改正一些缺點,熟練勞動技能。
其次根據弱智兒童的勞動能力,要求每天到校後把教室內外打掃幹淨,老師天天檢查督促,使學生慢慢地養成天天勞動的習慣,勞動能力也得到逐步提高。
最後讓學生去廚房幫阿姨撿萊,拔拔花壇中的草,清掃校園,讓弱智兒童在為別人做好事的同時又一次鍛煉勞動技能,體會勞動的光榮。
(4)校內校外相結合,鞏固勞動習慣。培養學生的勞動習慣,必須取得家長的支持與配合,老師應主動與家長聯係,使家長認識到培養弱智兒童愛勞動、會勞動的重要性,要求學生在家裏做到自己的事自己做,並適當做些小家務,讓其父母說說孩子多能幹。老師還應經常和家長溝通情況,商討好的教育方法,如此持之以恒,弱智兒童定會養成愛勞動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