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成立,諸事崇新。蔡元培任教育總長,推行新式教育。範孫甚受鼓舞,對蔡氏提出的以道德主義、軍國民主義、實利主義等為內容的教育宗旨深表讚同。

嚴範孫積極籌劃並實施教育體製變革,南開中學自1913年建立校董製。範孫與盧木齋、王少泉任校董。而創辦現代意義上的大學,是一個國家教育現代化的標誌之一。嚴範孫、張伯苓很早就打算創辦大學,1916年,在南開中學內成立專門部和高等師範班,就是為辦大學創造條件。嚴、張還曾考察美國的私立大學。張伯苓先行,於1917年8月去美國,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研究教育。第二年秋,範孫也到達美國紐約。張伯苓每天上完課,晚上去嚴下榻處給他講教育學。有時他也去大學聽課,更多時間則用於考察美國的教育,訪問了芝加哥大學、哥倫比亞人學、康奈爾大學、舊金山大學等高等學府,詳細了解其辦學體製、行政管理、經費來源、教育方法及圖書設備情況,對美國大學教育有了較為深入的了解。嚴範孫還從他們當中物色了南開大學的教師。1918年12月嚴、張回到天津,立即著手籌備成立南開大學。

春節剛過,範孫便不顧年老多病,偕張伯苓到北京,拜會教育總長傅增湘,討論南開大學立案之事。同時,為籌集經費,範孫本人慷慨解囊,為南開大學捐款、捐地、捐贈圖書。1919年,他捐贈大學購書款2千美元,又捐贈中文書籍30餘種數百冊,1922年,捐地5畝1分8厘,折洋18,130元,1924年又以《二十四史》、《九通》等數十種古籍,捐贈南開大學圖書館。

範孫不僅以其財力、物力給予南開大力支持,更重要的是其辦學思想對南開大學校風之形成影響甚巨。南開從一開始就注重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和理念,強調德、智、體、美四育並進,特別注重人格修養和校風建設,均與範孫的教育主張有密切關係。可以說,範孫先生是南開大學的靈魂。

1922年,範孫曾打算與梁啟超在南開大學成立東方文化研究院。梁啟超自上年秋在南開講授《中國曆史研究法》,受到天津學界的熱烈歡迎。範孫親臨講堂,移樽就教。當梁啟超提出成立東方文化研究院時,立即得到範孫和南開大學的支持和響應。1922年下半年,嚴、張多次與梁啟超磋商。但最後因經費未能落實助,東方文化研究院成立計劃終致夭折。

在辦學過程中,範孫特別關心學校校風和學生品德的培養,經常到學校了解學生學習情況,發現並獎勵優秀學生。後來成為國家棟梁的周恩來考入南開中學後,以品行優良才能卓越,很快便得到範孫的格外賞識。1914年9月29日,周恩來到嚴宅,請範孫題寫《敬業》雜誌封麵,馬上得到應允。1916年5月間,學校舉行全校性作文比賽,各班紛紛推舉本班作文好手一爭高低,在校學生已近千人,共有260餘人參賽,卷上姓名采用密封方式,由教師集體評閱。範孫親自參加,審慎評選。結果從40份優秀作文中,選定周恩來為全校第1名。周恩來所在的丁二班榮獲集體第1名。範孫親自書寫“含咀英華”獎旗,頒發給丁2班。以資鼓勵。

1917年6月,周恩來中學畢業。26日學校隆重舉行畢業典禮,範孫出席,並邀請陳獨秀等來賓出席。周恩來取得最優畢業成績,並獲“國文最佳獎”金質獎章,不久,周恩來離開天津赴日本求學。周恩來得知南開大學即將成立的消息後,五四前夕回到天津。9月經嚴範孫、張伯苓特別批準,免試進入南開大學文科。開學前4天,範孫在私宅設宴歡迎周恩來重返南開,同席的有黃郛、範源濂、張伯苓及直隸教育廳長等人。

1920年1月,周恩來指揮各校學生赴直隸省署向省長曹銳請願。曹銳是範孫的妹夫。曹推脫不見,並將周恩來等人逮捕。5個多月後,周恩來出獄。範孫一如既往看重周恩來。他與張伯苓商議,動用他在南開設立的“嚴範孫獎學金”,資助周恩來出國深造。10月,他給駐英國公使顧維鈞寫信,為周恩來介紹去英國留學。

周恩來到達歐洲後,一直與範孫書信往還,聯係密切。為資助周恩來,範孫特在自家帳目上為周開立戶頭。除第1年的用款是他交給周支票攜走外,以後周恩來在歐洲的3年,都是他命人轉寄。每半年一次,準時不誤。如1921年日記載有:2月27日“李琴湘來,餘將補助李福景、周恩來之學費,交伊持去。”周恩來對此十分感激。1922年舊曆正月初五,周恩來之父周懋臣特去拜謝嚴範孫。周恩來在歐洲參加共產黨後,有人曾勸範孫不要再給周恩來以資助,但他不為所動,以“人各有誌”奉答,繼續寄錢給周恩來。表現出範孫的氣度與境界。

隨著時代步伐的加快,國學淪喪,傳統文化式微,全盤西化之喧囂甚囂塵上。而範孫賡續國學、闡揚中國傳統文化之壯誌始終未泯。1927年8月,他與華世奎,林墨青等人發起成立研究國學的團體,並聲言:“竊查中國教育,近年取法歐美,日求改進,而於國學,不暇兼顧,致乏通才。修等鑒於此,愛集合同人募款,組織學會,以講求國學,補學校所不及為宗旨,名曰崇化學會”。學會成立講習科,分義理、訓法、掌故等科目,招收學員,係統學習古代典籍,延請宿儒名師,定期講授經義,按期命題試文,嚴範孫特辟私宅為講堂,以自己藏書供學員閱讀,“親蒞試所,親書試題。”崇化學會的成立,是其“中學為體”理念在他晚年的反映。

昊天不吊,哲人其萎。崇化學會成立不到兩年,範孫竟一病不起。1929年3月15日,範孫與世長辭,享年六十有九。

巨星隕落,舉世同哀。當時各類媒體紛紛予以報道和評論。《大公報》於1929年3月16日發表社評《悼嚴範孫先生》,稱範孫先生之逝世“誠為學界之大不幸”,並讚其為南開的發展所作出的孜孜努力。“以興學為務,慨出私產,發起南開,篳路藍縷,慘淡經營,至今日蔚華北一大學府。數十年前嚴氏提倡之誠,赴義之勇,飲水思源,有令人不能不肅色起敬者!”範孫逝世時,張伯苓正在歐美為南開募款事宜而奔波。聞此噩耗,不禁哀歎天不假人。離開南開遠赴歐美之前,範孫尚一切安好,可等到滿載而歸時,與這位熱心支持南開發展的“校父”已是天人永隔,甚至連最後一麵都不能相見。情何以堪!伯苓滿懷悲痛,召集南開學生舉行隆重的追悼會,並發表悼文,以紀念這位一生支持教育事業、支持南開的老人。悼文雲:“嚴先生道德學問,萬流共仰,個人追隨頗久,深受其人格之陶冶。南開之有今日,嚴先生之力尤多,嚴公逝世,在個人失一同誌,在學校失一導師,應遵嚴先生為校父。”國內外的南開校友聞聽此訊,紛紛捐款,在南開中學建成“範孫樓”,以茲紀念。

70年之後,即1989年3月,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七屆二次會議上,嚴範孫的名字重又喚起人們的懷念。會議通過提案,褒揚嚴範孫一生矢誌倡導新學的功績和培育英才對祖國的貢獻,1992年,南開大學為嚴範孫立了紀念銅像。至今,這座銅像仍安放在南開大學東門內的花園中,供南開學子瞻仰。

光陰似箭,時節如流,但歲月抹不去哲人之光輝。嚴範孫先生以燕趙英傑,翰林偉器;追求進步,與時偕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滋蘭樹蕙,桃李滿園;品行高潔,日月同輝。誠為玉堂前輩中之佼佼者也。胡雨人

胡雨人,名爾霖。清同治六年(1867)生於無錫縣北鄉堰橋村前的一個知識份子家庭中。父胡和梅,曾任湖南桃源縣教諭。胡雨人與兄壹修,自小受父親教誨,熟讀儒家經典。光緒十五年(1888)中秀才。他年少時就懷有壯誌,反對當時流行於農村中的種種迷信活動,常常揭穿巫婆和算命先生的騙人伎倆,令其當眾承認騙錢。他提倡嚴禁煙賭,與兄壹修常在無錫北鄉各街鎮的茶館裏演講,宣傳煙賭的危害。他還反對清政府苛捐雜稅,橫征暴斂。有一次他曾支持農民衝擊了黃埠墩關卡。由於他在兄弟中排行第二,又為人正直,嫉惡如仇,好打不平,敢作敢為,人稱他“戇頭二先生”。

光緒二十四年(1898),胡雨人在維新思想影響下,考入南洋公學師範院,繼又東渡日本進東京高等師範學校學習。這時,他積極參與留學生的革命活動,加入了孫中山的同盟會。

光緒二十八年(1902),胡雨人回國興辦新學,從事教育事業。在他父親支持下,與兄壹修共同創辦“胡氏公立蒙學堂”(後改為胡氏公學)。為了衝破封建束縛,並附設女學。同時又在尤家坦設立師範傳習所,以培養師資。在胡氏父子的倡導下,北鄉天上市紛紛辦起了新學堂。他首創單級獨教的複式教學方法,提倡每一個村都辦一所單級學堂。學校設備及辦公費由胡氏義塾及地方支援。學校繳納的學費則用作教師薪金。辛亥革命前夕,錫北天上市,村村都有了新式學堂,為當時全縣17市鄉樹立了榜樣。他又捐出家藏的圖書在村前設立天上圖書館。還動員親戚朋友贈書,圖書館藏書全盛時代擁有書10萬冊之多,成為無錫首創的現代規模的圖書館。宣統元年(1909),胡雨人應聘赴北京擔任北京女子師範學堂教務長。

1911年辛亥革命興起,胡雨人返錫參與光複無錫的革命活動,被推舉為無錫縣議會第一任議長。副議長為侯鴻鑒。胡、侯兩人都是當時名聞遐邇的教育家。

胡雨人關心農村水利事業,自己也從事水利的研究。1911年他受聘於江淮水利測量局。他花費兩年時間,勘察江淮地區的災情和水利,著有《江淮水利調查筆記》和《沂、泗實測藍圖》兩種。

1912年胡雨人受聘出任江陰南菁中學校長。在任一年中,對南菁中學作了精心的辟劃。1913年,他又北上出任北京女子師範學校校長。一年後,又南下第二次擔任南菁中學校長。1918年,應榮德生的邀請,回錫創辦公益工商中學,擔任該校第一任校長。他在從事教育工作的同時,於1920年,擔任太湖水利局參議和江浙水利聯合審查員及江蘇省水利協會研究員。他經過反複實地查勘,為治理太湖流域洪、澇、旱災害,提出了疏通白茆河,使其成為太湖下遊排水幹流,同時要開拓上遊的入湖河道以達到南北兩方蓄泄並濟的治理方針。但遭到太湖水利局實權人物的反對,雖經長期論辯,他這一正確的意見始終未能得到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