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數學教學的趣味運用指導

1數學教學中的趣味現象整合

思考讓我們能客觀地認識事物,反思讓我們的頭腦更清醒。新一輪的課程改革為教學提供了科學的理念,但實踐中難免會出現對理念上的偏頗,造成“顧此失彼”的現象。隻有在不斷努力探索和實踐下,教師才能走出新課程教學的種種誤區,創造出“真實、開放、動態、生成”的有效的數學課堂。通過課後的深刻反思,我認為要構建有效的數學課堂應始於關注。

一、以學定教,關注學生的學習起點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經驗基礎之上。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經驗基礎就是學生的學習起點。學生對後繼知識的學習必須以已有知識為基礎,因此,正確分析學生的知識基礎就顯得格外重要。在分析時對原有的知識基礎我們不能局限於對教材的分析,還要考慮到學生的一些生活經驗。

在教學《認識圖形》時,教材中平麵圖形的認識是在第一冊立體圖形的認識基礎上教學的,但學生在幼兒時期就對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有一定的了解,對他們來說區別這幾種圖形一點兒也不難。而立體圖形雖在第一冊已學過,生活中接觸最多的也是立體圖形,但學生對立體圖形的認識仍然比較陌生。

在教學時,教師就因太注重教材的編排特點,忽視了學生的“現實狀態”,在課始直接複習立體圖形,當教師拿出長方體積木問是什麼形狀時,學生很自然地把長方體說成了長方形。當學生說成長方形時,教師提醒是長方體,可學生還繼續把正方體說成正方形,可見,平麵圖形在學生的印象中有多深刻。如果在教學時教師關注到學生的學習起點,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生活經驗以及思維習慣,課始直接引入平麵圖形,讓學生跟平麵圖形打招呼,再讓學生在立體圖形中找找平麵圖形,讓在學生邊說、邊摸過程中,不知不覺感知麵在體上。這樣的設計就更符合學生的認知、思維特點,也就不會出現“形”、“體”混淆的現象。學生學習時也能感受到教師的信任,學起來也就輕鬆、有興趣。

事實上,學生學習的真實起點往往會高於“應該狀態”。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認真研究學情,確定真實的教學起點,以學定教。一個成功的教例應在理解教材的基礎上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起點,並尊重學生起點。站在這個起點上來設計教學過程,教學才會有針對性、有效性、能激起學生學習興趣、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

二、以生定法,關注學生的活動形式

新課標下,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課堂上教師巧設情境,精編活動,孩子們主動探究、各抒己見,使課堂不再沉悶,死氣沉沉。在教學時,教師創設了滾一滾、擺一擺、摸一摸、描一描、印一印、剪一剪、分一分、找一找、貼一貼等操作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認識圖形。教師教學時意在寓教於樂,將教學內容融入一環環的活動串中,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去探索。但在學生動手操作中,因教師組織指導不到位,看似學生主動、積極參與學習過程,但真正一堂課下來,更多的孩子不知道這節課學習了什麼,掌握了什麼,最終的感覺是熱鬧了一節課。

在操作活動中,教師是以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組織的。課堂中,我為學生提供多次小組合作的機會,目的是讓學生在合作學習中,同學間互相幫助、互相支持,實現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的目標。但在具體操作中卻是放易收難,學生在活動中有的自顧自,有的遲疑不動,有的又盲目行動,課堂紀律散漫,雖教師有充分的心理準備,在活動時開展小組間競賽,不斷給予表揚激勵,但課堂中還是出現亂糟糟的場景,甚至還發生在課堂中剪同學頭發的事情。追究原因,一年級的學生對積木很有感情,興趣完全被積木吸引,再加上這個班級的學生平時小組合作學習組織的較少,教師因是借班上課,臨時在課前組織小組時,對小組活動缺少必要的指導,如小組長的選拔,培養良好的合作學習習慣等,所以也就沒能有效地處理好課堂中的“動”與“靜”。不過,小組合作學習有效的實施不是一朝一夕能夠達到的,教學時,我們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恰當的形式來組織和展開教學。

三、據學而教,關注課堂的隨機生成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要在研究學生學情的基礎上,充分預設學生的課堂生成情況。當課堂的發展跟教師預設脫軌時,教師要加以引導或改變教學流程,如課堂中學生把長方體認為長方形,學生的這種想法顯然脫離了教師預設的軌道,是跟教師的預設矛盾的,教師雖想解決這一矛盾,因缺少應變能力,最終還是武斷地把學生領回正軌。其實,意外情況往往蘊含著認知價值和教學意義。像學生把長方體和長方形混淆時,教師抓住這一矛盾,留給學生足夠的探究空間和思考餘地,誘導學生找出體與形的區別。那麼教師就讓“學生的錯誤也變得如此美麗”,也許這正是課堂的最精彩之處。在教學時,教師發現學生小組合作學習不能有效實施,如果教師審時度勢,及時調整教案,也就能有效的控製課堂。

教學有它預成性的一麵,但更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許多意想不到的情況隨時可能出現。教師在課堂中要有智慧的頭腦,靈活處理教學中的意外,遇到意外情況,教師要有應變能力,適當調整自己的教案或進度。在備課時,教師要充分預設課堂的生成情況,預設多種通道,教學時要靈活處理課堂,千萬不要死板地執行教材和教案。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中要精心設計教案,但在教學中要突破“預設”,變“預設”為隨機“生成”。

總之,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應及時關注學生學習的起點,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式,課堂教學既要精心預設,又要隨機生成。在不斷的反思和總結中,我們盡量減少“顧此失彼”的現象,真正讓學生的思維活起來,讓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

2改進數學教學的低效現象

數學課堂由諸多環節構成,由於教師個性習慣的不同,構成的課堂就會變化萬千,正是由於教師自身認識水平和經常性習慣的影響,而導致某些課堂實效不高。下麵例舉了幾種現象及相關解決策略,供同行參考、共勉、提高。

一、經常成習慣

鈴響了,學生才匆匆進教室,或某些學生才上廁所。到了教室的學生在匆忙中拿書、學習用品,教師整頓紀錄,占去課堂3——5分鍾。

矯正策略:教師在平常教學中,要訓練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課堂習慣。如:下課後要準備下節課所需的課本、學具等;上完廁所再去活動;教師提前1——2分鍾到教室門口。這樣學生也會意識到快上課了,提前走進教室。

二、預設流於形式

課前複習:學生練習356÷23+139、60-585÷9、學生在練習中才發現356÷23有餘數,但還沒講過怎樣保留。60-585÷9第二步減不動,教師在慌忙中改數字或符號。

矯正策略:課堂預設、教案的備寫是課堂實效的基本保障,所以要求教師對所鋪墊的練習題要精挑細選,最好自己先算一遍,使其真正達到引發學生對新知識的思考或知識遷移,為新課鋪路架橋的作用。使課前預設成為課堂精彩生成的保障,高效課堂的藍本。

三、為多媒體所累

例如:教學“圓錐體積”時某位教師用多媒體課件演示了等底等高的圓錐杯向圓柱杯中倒三次水,恰好倒滿的全過程,但之後公式的推導,學生卻對等底等高和1/3,建立不起聯係,在練習中忙從於教師塞給的公式,出錯率高。試想如讓學生動手量一量、倒一倒,操作這一過程,體驗定會更深刻些。

矯正策略:多媒體課件進入數學課堂,不可否認,激活了數學課堂,調動了學生興趣,但多媒體也不是萬能的,也不是適用與任何課型。有些課如測量、統計等,應讓學生親自動手感知知識的生成和演變,畢竟“手是意識的偉大創造者”。隻有使課件根據教學需要隨意調度,以先進教學理念為支撐,視學生發展為重心,先進的教學手段才能發揮優勢,進而更好的為提高教學實效服務。

四、為了“尊重”學生

在聽課中,經常會看到這樣一種現象,數學課中教師費了很大勁搜集、羅列了很多解題方法,麵對一堆的方法,教師會說:“你喜歡哪一種就用哪一種,小部分學生各抒己見,大部分學生很茫然,出現了邯鄲學步,無所事從的現狀。

矯正策略:新課標強調,教師要尊重學生,那是基於教師尊重學生的思維。對於學生的問題,要做適度的回應。而對於課中的一些現象。

1.一題多解

由於課中已用了較長的時間探討了多樣化算法而不對其優化,基本的算法沒能鞏固和強化,會使學習能力較弱的同學又將各種方法混淆。至使練習中學生整體出錯率高,課堂實效低,所以在授課中,我們既要肯定有見解的方法,又要比較探討大部分學生易於應用和理解的算法。試想如果學生隻認同自己的算法而不對其它算法思考和比較的話,其思維能力能提高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