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學校環境文化的建設

1.學校環境管理的涵義

環境的概念

“環境”一詞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是:①周圍的地方。②所處的情況和條件。“校園環境”很自然可以解釋為:整個校園和校園裏的一切情況與條件。校園環境包括校園裏的房屋建築、花草樹木及其他基礎設施,可統稱校園自然(物質)環境;又包括學校風氣、師生的精神風貌、師生之間的人際關係及校園的文化氛圍,可統稱為校園的人文(精神)環境。整齊、清潔、優美的自然環境,是校園環境建設基礎,是開展學校德育工作的物質基礎。健康的文化活動、濃鬱的文化氛圍,師生奮發向上的精神風貌,和諧的人際關係,純正的校風,是一種強大的感染人的力量,它是校園環境建設的核心內容,最有利於學生良好人格、學校良好風尚的形成。

校園環境具有暗示性、滲透性等特點,它對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是深遠而持久的,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種教育媒體。無論是校園的自然環境,還是人文環境,對學生都是無聲的教育,它們與有聲的教育相配合,具有相得益彰的效果,有利於提升學校的德育工作的實效。

環境管理是指運用法律、經濟、行政、技術和宣傳教育等手段,限製人類損害環境質量的行為。通過全麵規劃和有效監督,使經濟發展與環境協調,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環境管理主要內容

環境管理主要內容可分為三方麵:

(1)環境計劃的管理:環境計劃包括工業交通汙染防治、城市汙染控製計劃、流域汙染控製計劃、自然環境保護計劃,以及環境科學技術發展計劃、宣傳教育計劃等;還包括在調查、評價特定區域的環境狀況的基礎區域環境規劃。

(2)環境質量的管理:主要有組織製訂各種質量標準、各類汙染物排放標準和監督撿查工作,組織調查、監測和評價環境質量狀況以及預測環境質量變化趨勢。

(3)環境技術的管理:主要包括確定環境汙染和破壞的防治技術路線和技術政策;確定環境科學技術發展方向;組織環境保護的技術谘詢和情報服務;組織國內和國際的環境科學技術合作交流等。

所謂學校環境管理是指在校園內的環境計劃、環境質量和環境技術的管理。

2.校園環境管理的意義

廣義地說,環境是指圍繞著人群的空間及其中可以影響人類生產、生活和發展的各種自然因素、社會因素的總和。通常,可以按照環境的主題、範圍、對象等進行分類。按照環境主題來分,環境就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空間,其它生命體和非生命體看作環境的對象。

按照環境的範圍來分,則可分為空間環境、車間環境、生活區環境、城市環境、鄉村環境、區域環境、全球環境和宇宙環境等。

按照環境對象分,可把環境分為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兩類。自然環境又分大氣環境、水環境、土壤環境、生物環境、地質環境等。社會環境是人類社會在長期發展中,為了不斷提高人類物質文化生活而創造出來的環境。

環境法規中指的環境,往往把應當保護的環境要素或對象稱為環境。我國《環境保護法》明確指出:“本法所指的環境,是指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的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稱,包括大氣、水、海洋、土地、礦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遺跡、人文遺跡,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城市和鄉村等。”所謂環境管理,就是采取行政的、法律的、經濟的、科學技術的多方麵的措施,合理利用資源,防止環境汙染,保質生態平衡,保障人類社會健康地發展,使環境更好地適應人類的勞動和生活,以及自然界生物的生存。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協調統一,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任務。

3.校園環境管理手段

校園環境的管理手段包括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經濟手段、技術手段和宣傳教育手段五種。

行政手段

行政手段主要指國家和地方各級行政管理機關,根據國家行政法規所賦予的組織和指揮權力,製定方針、政策,建立法規、頒布標準,進行監督協調,對環境資源保護工作實施行政決策和管理。主要包括環境管理部門定期或不定期地向同級政府機關報告本地區的環境保護工作情況,對貫徹國家有關環境保護方針、政策提出具體意見和建議;組織製定國家和地方的環境保護政策、工作計劃和環境規劃,並把這些計劃和規劃報請政府審批,使之具有行政法規效力;運用行政權力對某些區域采取特定指施,如劃分自然保護區,重點汙染防治區,環境保護特區等;對一些汙染嚴重的工業、交通、企業要求限期治理,甚至勒令其關、停、並、轉、遷;對易產生汙染的工程設施和項目,采取行政製約的方法,如審批開發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書,審批新建、擴建、改建項目的“三同時”設計方案,發放與環境保護有關的各種許可證,審批有毒有害化學品的生產、進口和使用;管理珍稀動植物物種及其產品的出口、貿易事宜;對重點城市、地區、水域的防治工作給予必要的資金或技術幫助等。

法律手段

法律手段環境管理的一種強製性手段,依法管理環境是控製並消除汙染,保障自然資源合理利用,並維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措施。環境管理一方麵要塞立法,把國家對環境保護的要求、作法,全部以法律形式固定下來,強製執行;另一方麵還要靠執法。環境管理部門要協助和配合司法部門對違反環境保護法律的犯罪行為進行鬥爭,協助仲裁;按照環境法規、環境標準來處理環境汙染和環境破壞問題,對嚴重汙染和破壞環境的行為提起公訴,甚至追究法律責任;也可依據環境法規對危害人民健康、財產,汙染和破壞環境的個人或單位給予批評、警告、罰款或責令賠償損失等。我國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從中央到地方頒布了一係列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目前,已初步形成了由國家憲法、環境保護基本法、環境保護單行法規和其他部門法中關於環境保護的法律規範等所組成的環境保護法體係。

經濟手段

經濟手段是指利用價值規律,運用價格、稅收、信貸等經濟杠杆,控製生產者在資源開發中的行為,以便跟製損害環境的社會經濟活動,獎勵積極治理汙染的單位,促進節約和合理利用資源,充分發揮價值規律在環境管理朗杠杆作用。共方法主要包括各級環境管理部門對積極防治環境汙染而在經濟上有困難的企業、事業單位發放環境保護補助資金;對誹放汙染物超過國家規定標準的單位,按照汙染物的種類、數量和濃度征收排汙費;對違反規定造成嚴重汙染的單位和個人處以罰款;對排放汙染物損害人群健康或造成財產損失的排汙單位,責令對受害者賠償損失;對積極開展“三廢”綜合利用、減少排汙量的企業給予減免稅和利潤留成的獎勵;推行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征稅製度等。

技術手段

技術手段是指借助那些既能提高生產牢,又能把對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控製到最小限度的技術以及先進的汙染治理技術等來達到保護環境目的的手段。運用技術手段,實現環境管理的科學化,包括製定環境質量標準;通過環境監測、環境統計方法,根據環境監潮資料以及有關的其他資料對本地區、本部門、本行業汙染狀況進行調查;編寫環境報告書和環境公報;組織開展環境影響評價工作;交流推廣元汙染、少汙染的清潔生產工藝及先進治理技術;組織環境科研成果和環境科技情報的交流等。許多環境政策、法律、法規的製定和實施都涉及到許多科學技術問題,所以環境問題解決的好壞,在極大程度上取決於科學技術。沒有先進的科學技術,就不能及時發現環境問題,而且即使發現了,也難以控製。例如,興建大型工程、因湖造田、施用化肥和農藥,常常會產生負的環境效應,就說明人類沒有掌握足夠的知識,沒有科學地預見到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反作用。

宣傳教育手段

宣傳教育是環境管理不可缺少的手段。環境宣傳既是普及環境科學知識,又是一種思想動員。通過報刊、雜誌、電影、電視、廣播、展覽、專題講座、文藝演出等各種文化形式廣泛宣傳,使公眾了解環境保護的重要意義和內容,提高全民族的環境意識,激發公民保護環境的熱情和積極性,把保護環境、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變成自覺行動,形成強大的社會輿論,從而製止浪費資源、破壞環境的行為。環境教育可以通過專業的環境教育培養各種環境保護的專門人才,提高環境保護人員的業務水平;還可以通過基礎的和社會的環境教育提高社會公民的環境意識,來實現科學管理環境以及提倡社會監督的環境管理措施。例如,把環境教育納入國家教育體係,從幼兒園、中小學抓起加強基礎教育,搞好成人數育以及對各高校非環境專業學生普及環境保護基礎知識等。

4.校園綜合環境的建設

加大投入完善校園基礎設施

校園交通、生活及文化設施是開展學校德育工作基礎。學校沒有旗台、旗杆,舉行每周一次的升旗儀式無從談起;自行車放置沒有合適、固定的場所,校園的自行車必定如“遊兵散勇”;沒有足夠的垃圾池(桶),要使學生不亂果皮、紙屑就不那麼容易。作為學校,要搞好德育工作,應該不惜資金,健全校園的基礎設施。

(1)完善生活設施,便於良好習慣的養成。

學校要有花壇等綠化設施,修建自行車放置場所,要硬化校園主幹道,主幹道旁要配有一定數量的垃圾桶,等等;寄宿學校要有標準化的學生宿舍,有足夠的水源,有足夠大的食堂、洗碗池等。齊備的生活設施,能為學生學習、生活服務,有利於學生良好的學生習慣的養成。

(2)添置文化設施,創設良好的教育氛圍。

校園要有激發師生的奮進的校訓,有提示學生注意的溫馨標語,有宣傳欄等;班級掛有國旗、貼有激發學生勤學奮進、多問多思的條幅,掛有名人畫像等。根據學校的條件添置相應文化設施,可以創設良好的德育氛圍。我們應充分發揮這些靜物的熏陶作用,同時也應注意利用靜物適當提醒、詮釋,無聲教育與有聲教育結合就會相得益彰。

堅持不懈促使良好習慣養成

世界著名的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有段名言:播下一個行為,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習慣決定命運”,越來越被人們所認同。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過,“教育就是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初中生心理、生理發育不成熟,各方麵可塑性較強,對他們進行養成教育很有必要,也會很有成效。一方麵能使學生個體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另一方麵根據馬卡連柯“平行教育”原則,大過數學生都養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極少數習慣不好的學生也會自然而然地受到教育。大環境好了,極個別的就很容易教育了。德育環境建設,要重引導、重督促、重強化,促使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

(1)良好習慣的養成靠引導。

初一新生剛到校的頭一個月,是對他們進行養成教育的最佳時機。我們抓住這一時機,充分利用向他們介紹初中生活的有關細節,帶他們學習《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引導他們做到“聽鍾聲”、“疊好被”、“要排隊”、“不亂叫”、“不亂拋”、“有禮貌”、“能謙讓”、“防意外”,等等。為了使學生能抓緊時間、增強時間觀念,我們強調學生每天起床鍾響後5分鍾能到班、下自習後也要在30分鍾內能上床等。

(2)良好習慣的養成要督促。

中學生的自製能力差,每個學生都難免有管不住自己的時候,這就要老師的監督。我校食堂有六、七百學生吃飯,而食堂很小、打飯的窗口又少,許多學生都想投機取巧插隊。如果不加強監督,不但打飯的秩序得不到保障,而且還會令他們形成做什麼事情都不願等待的壞習慣。為此每天進餐時間都有領導和學生幹部值日。學生到班、入寢室、自習甚至作業都離不開老師和學生的督促。

(3)良好習慣的養成需強化。

良好習慣一旦養成使人終生受益,但良好習慣的養成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持之以恒,反複抓,抓反複;良好習慣必須通過強化訓練才能養成。我們認識到了這一點,長期堅持,定期狠抓,適時放鬆,鬆弛有度,最終使學生養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

拓展渠道建設校園文化陣地

校園人文環境建設應立足於純正的校風、和諧的人風、濃鬱的學風的形成。而它們的形成不能是“無源之水、無土之木”,必須依賴一定的土壤。為了學校德育環境的優化,我們積極開辟校園文化陣地,形成了多渠道、多時空德育體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