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加快“三大建設”

為了落實“三大板塊”的課程,目前急需解決以下幾個實際問題,簡單地說就是三大建設:師資建設、教材建設和基地建設。

⑴加快師資建設。

開設“三大板塊”的課程,不僅涉及直接上課的教師,而且涉及實驗室、資料室、圖書館和校辦廠等部門的教職員工。對於長期習慣擔任單一必修課教學任務的教師和教學輔助的教職工來說,思想上往往在一定程度上輕視選修課和活動課的教學,業務上也可能暫時難以適應或感到負擔倍增,要幫助教師思想上提高認識,明確素質教育對教師思想上提高認識,明確素質教育對教師素質的要求,鼓勵教師以高度的責任心,滿腔熱情地承擔選修課和活動課的教學工作;同時也要積極創造條件,幫助教師提高業務,做到“一專多能”,使大多數教師,特別是中青年教師都能開出一、二門有特色的選修課或活動課。

⑵加快教材建設。

選修課和活動課,國家沒有硬性規定科目,更沒有統一的教材。建議各地教育,教研部門組織人力,編寫適合本地區的區域性教材,供各校選用,其次也可選用、引進外地適合本地區的教材,第三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自選自編教材,邊實踐、邊修改。經過幾年的努力,形成與必修課配套的,有學校特色的選修課活動課係列教材。

⑶加快基地建設。

“三大板塊”課程體係的落實,離不開“硬件”設施。各地、各校都要充分發掘本地的教育資源,建立一批校內外素質教育活動課基地,如德育活動課基地,勞動技術課基地,社會實踐基地等等。

14.讓學生參與教學評價活動

當代,教學正逐漸擺脫知識灌輸性,而走向一種“其意義在於理解,是學生自主構建與創生”的內涵。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和師生主體性日益得到凸顯和重視。相應地,在教學評價中也顯現出這一特點,即在評價活動中,過去一直作為被評價者的學生被賦予了更多的參與性。學生參與教學中的評價,主要包括學生參與對教師的評價、學生參與對自己的評價、學生參與對同伴的評價。把學生引導到評價中去,把評價的權利交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評價中交流,在交流中學習,在學習中發展,這是現代教學評價的一個新理念。在我國新課程改革中,也明確提出學生對教學評價的參與。因此,學生參與評價,已經不是該不該的問題,而是怎樣科學地進行、怎樣製度化的問題。

學生參與教學評價的意義

學生參與教學評價具有重大意義。表現在:

(1)體現學生是學習主體,有利於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

教學評價問題,實質反映的是教學觀問題,就是如何看待教學雙方主體性的問題,即教學以教師還是以學生為主體的問題。目前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已經得到共識,主體性教學也正積極踐行。讓學生參與評價是主體性教學的特點之一。忽視教學評價中的學生參與實質上就是否定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帶有“教師中心論”的色彩。

(2)是學習的一種更優化手段,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與探索。

學生從評價他人到評價自己學習的過程,都是一種積極的學習過程。學生參與評價能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並能產生學習的積極情感。讓學生以被評者和評判者的雙重身價進入評價,可以使他們互動地經曆評價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不斷進行交流,產生碰撞,積極思辨,這為學生的知識學習與相關方麵能力的發展都提供了機會。

(3)改變傳統師生單一線性交往方式。

學生參與教學評價是師生溝通的最有效途徑。特別是學生參與對教師的評價,使學生成為教師這一傳統權威的檢驗者和監督者。學與教進行及時、有效的溝通,師生之間教學合作性得到真正加強。特別是作為教師,通過學生在評價中提出的意見和建議,可以及時了解自己的教學質量和水平,了解自己的教學方式、方法,以便積極發揚優點,井及時發現不足、及時改進。當學生對教師的評價被肯定時,學生會產生一種主人翁心理,這一心理會激勵學生增加對學習的熱情和參與,進而更加努力學習。學生參與對教師的評價,是一種來自多層次、多方麵、多角度的學生個體智慧與教師的交流,學生的評價當然也不是教學過程的結束,而是教學和學習相輔相成、進一步提高質量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