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九派流中國,
沉沉一線穿南北。
煙雨莽蒼蒼,
龜蛇鎖大江。
黃鶴知何去?
剩有遊人處。
把酒酹滔滔,
心潮逐浪高。
這首沉鬱頓挫的《菩薩蠻·黃鶴樓》,是毛澤東20世紀20年代在武漢填寫的。幾十年後公開發表時,毛澤東曾如此追述這首詞的寫作背景: “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敗的前夕,心情蒼涼,一時不知如何是好。這是那年的春季。”
1926年底,隨著革命洪流從珠江流域推進到長江流域,國民政府從廣州遷到武漢。1927年春,中共中央機關從上海遷到武漢。武漢成為全國大革命的中心。正當洶湧澎湃的革命洪流日益高漲的時候,國民黨新右派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大革命遭到局部失敗。
在革命麵臨嚴重危機的緊急關頭,中國共產黨在共產國際指導下,在武漢舉行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這時,離四一二政變剛剛半個月。
中共五大是中共曆史上的一次重要會議,是中國共產黨探索中國革命道路艱難曆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中共五大通過的決議案,提出了指導中國革命的一些正確原則,為黨的思想理論建設作出了積極貢獻;大會初步提出了健全黨的領導體製和組織係統的一係列措施,在黨的組織建設上前進了一大步。大會上不少代表對總書記陳獨秀的批評,拉開了糾正黨內右傾錯誤、實現曆史性轉變的序幕。
但是,由於共產國際和陳獨秀右傾錯誤的影響,大會沒能提出挽救革命的具體措施。這時,黨還沒有獨立自主地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妥善解決中國革命一係列理論和實際問題的能力,隻能對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初步提出一些正確思想。隨著革命的發展,黨不斷總結曆史經驗,逐步認識中國革命規律,才領導中國人民經過艱苦卓絕的鬥爭,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
中共五大閉幕後,麵對日益嚴重的革命形勢,中共各級組織和廣大黨員繼續進行艱難探索、積極應變。6月初,以張太雷為書記的中共湖北省委製定《關於對國民黨及工運、農運之策略要點》,明確提出武裝農民“上山”和爭取地方武裝等策略。7月4日,被緊急從湖南召回的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擴大會上,提出農民武裝可以“上山”或加入同黨有聯係的軍隊中去,以保存革命力量的主張。此前,他就要來自湖南的基層幹部,拿起武器,上山下湖,同反動派進行鬥爭。然而,這些奮鬥也未能挽狂瀾於既倒。7月15日,曾經在中共五大高叫“革命”的武漢國民政府主席汪精衛公開“分共”,叛變革命,大革命全麵失敗。這時,離中共五大閉幕才兩個月零六天。
就在汪精衛公開“分共”的前三天,也就是7月12日,中共中央改組,由張國燾、李維漢、周恩來、李立三、張太雷組成中共中央政治局臨時常務委員會,陳獨秀離開中共中央最高領導崗位。從7月13日到26日,臨時政治局常委會在漢口德林公寓連續召開會議,初步總結大革命失敗的教訓,討論通過了挽救革命的三項重大決策:一、武裝反抗國民黨;二、獨立領導農民進行土地革命;三、召開一次中央緊急會議。
8月3日,臨時政治局常委會決定立即召開中央緊急會議,並確定緊急會議議題。這時,周恩來已經同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率領黨直接掌握和影響的軍隊2萬餘人,在南昌舉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這次起義標誌著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革命戰爭、創建人民軍隊和武裝奪取政權的開始,在全黨和全國人民麵前樹立起一麵革命武裝鬥爭的旗幟。
8月7日,中共中央在漢口秘密召開緊急會議。這是一次在敵人眼皮底下召開的會議。這時,國民黨反動派的大屠殺,已使原來生氣蓬勃的中國南部陷入一片腥風血雨之中,年輕的中國共產黨被迫轉入地下,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嚴峻考驗。
經過反複選擇,會址定在漢口原俄租界三教街41號(現鄱陽街139號)二樓。這裏是武漢國民政府農民問題顧問拉祖莫夫夫婦的住所。這幢樓房是英國人1920年修建的公寓,前後有樓梯,後門通小巷,屋頂涼台與鄰居涼台相通,發生情況,便於撤離;一樓是印度人開的百貨商店,周圍居住的大多是富有的外國人,不大引人注意。因此,在這裏開會比較安全。
會務工作交給了鄧小平。鄧小平原名鄧希賢,此前在西北軍政治部工作,1927年6月下旬來到武漢,擔任中共中央秘書,改名鄧小平。鄧小平接受擔任這次緊急會議會務工作的任務後,提前三天進入拉祖莫夫家,對會場和代表的食宿、安全、撤離等事宜作出周密安排。會議期間,他負責文件、機要,交通等工作。會後三天,鄧小平才結束工作離開這裏。這是鄧小平第一次參與籌備和參加中央的重要會議。這一年,他23歲。
這次會議是一次特定曆史條件下的特殊緊急會議,所以出席會議代表的身份呈現出明顯的多樣性。因為中共五大選出的中央委員、候補中央委員和中央監察委員、候補監察委員中,一部分人如周恩來、譚平山、張國燾、李立三、惲代英、彭湃、賀昌等已赴南昌發動起義,一部分人如彭述之、羅章龍、劉少奇、易禮容、夏曦等不在武漢無法參加會議。由於“時局緊張,交通異常不便”,“北方、上海、廣東等地代表來不及召集”,江西省委書記汪澤楷接到了通知,趕到武漢時會議已經結束。因此,地方代表隻有湖北、湖南和上海3處。所以,八七會議的正式代表隻有21名。其中中央委員10人,即李維漢、瞿秋白、張太雷、鄧中夏、任弼時、蘇兆征、顧順章、羅亦農、陳喬年、蔡和森;候補中央委員3人,即李震瀛、陸沉、毛澤東;中央監察委員2人,即楊匏安、王荷波;青年團代表3人,即李子芬、楊善南、陸定一;湖南、湖北、軍委代表各1人,即彭公達、鄭超麟、王一飛。參加會議的還有共產國際代表羅米那茲及其助手牛曼和中共中央秘書鄧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