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初子午線誕生地
本初子午線,又叫零度經線,它是為了確定地理經度和協調時間的計量而建立的標準參考子午線。地球上有天然的零度緯線,即赤道,卻沒有天然的零度經線,因此,人們隻能從無數的子午線中選出一條。
最初的本初子午線是各國因確定位置的需要而設置的,現在則是通過英國格林尼治天文台舊址的子午線確定。然而,確定這條本初子午線經曆了一個漫長的曆史過程。
古希臘天文學家喜帕恰斯創立了以經緯度表示地理位置的方法,於是他曾經長期工作的羅德島所在的子午線,成為人類曆史上的第一條本初子午線。其後,托勒密采用通過加那利群島的子午線作為本初子午線。16世紀,隨著地理大發現與新航線的開辟,許多地圖學家分別以通過自己選定的某個群島或島嶼的子午線為本初子午線,繪製了各種海圖。
1634年4月,在巴黎召開了最初的國際子午線會議決定,將托勒密曾采用的通過加那利群島的子午線作為本初子午線,但除法國以外的其他國家都主張以通過某國首都或有代表性的天文台的子午線作為本初子午線,所以這條本初子午線徒有虛名。
1767年,根據格林尼治天文台提供的觀測數據繪製的英國航海曆出版了。這時,英國已取代西班牙和荷蘭等國,成為頭號海上強國。它出版的航海曆自然也廣為流傳,並為其他國家所仿效。這意味著格林尼治已開始成為許多海圖和地圖的本初子午線。
1850年,美國政府決定在航海中采用格林尼治子午線作為本初子午線。1853年,俄國海軍大臣宣布,不再使用專門為俄國製定的航海曆,而代之以格林尼治為本初子午線的航海曆。這些決定為後來的決定打下了一個基礎。從1870年起,各國的地理學家以及有關學科的科學家們開始全力為全世界的經度測定尋找一個公認的國際起算點。然而,意見並不是一下子就能取得統一的,甚至當著名的鐵路工程師弗萊明提出對世界各國來說應該有一個公共的本初子午線時,像皮阿齊這樣的著名天文學家居然反問道:“如果一定需要這樣一個公共的原點,那為什麼不選取埃及的金字塔呢?”
1883年,有人在羅馬召開的第七屆國際大地測量會議提到,當時90%的航海家已根據格林尼治來計算經度,因而建議各國政府應采用格林尼治子午線作為本初子午線。
拓展閱讀
經線,也稱子午線,是在地麵上連接兩極的線,是人類為度量方便而假設出來的輔助線。地球上經過地軸的平麵與地表相交而成的大圓稱為經線圈,經線圈被南北兩極點分成的半圓稱為經線。
冰川的形成
冰川是地球上最大的淡水資源,也是地球上最大的天然水庫,世界七大洲都有冰川。
冰川是水的一種存在形式,是雪經過一係列變化轉變而來的。要形成冰川首先要有一定數量的固態降水,其中包括雪、霧、雹等。沒有足夠的固態降水作為“原料”,就等於“無米之炊”,根本無法形成冰川。
冰川存在於極寒之地。地球上南極和北極是終年嚴寒的,在其他地區隻有高海拔的山上才能形成冰川。我們知道,越往高處溫度越低,當海拔超過一定高度時,溫度就會降至0攝氏度以下,降落的固態降水才能常年存在。冰川學家將這一海拔高度稱為“雪線”。
在南極和北極圈內的格陵蘭島上,冰川是發育在一片大陸上的,所以稱之為“大陸冰川”。而在其他地區,冰川隻能發育在高山上,所以稱這種冰川為山嶽冰川。
在高山上,冰川能夠發育,除了要求有一定的海拔外,還要求高山不要過於陡峭。如果山峰過於陡峭,降落的雪就會順坡而下,無法形成積雪,也就談不上形成冰川了。
雪花一落到地上就會發生變化,隨著外界條件和時間的變化,雪花會變成完全喪失晶體特征的圓球狀雪,稱為粒雪。這種雪就是冰川的“原料”。
積雪變成粒雪後,隨著時間的推移,粒雪的硬度和它們之間的緊密度不斷增加,大大小小的粒雪相互擠壓,緊密地鑲嵌在一起,其間的孔隙不斷縮小,以至消失,雪層的亮度和透明度逐漸減弱,一些空氣也被封閉在裏麵,這樣就形成了冰川冰。
冰川冰最初形成時是乳白色的。經過漫長的歲月,冰川冰變得更加致密堅硬,裏麵的氣泡也逐漸減少,慢慢地變成晶瑩透徹、帶有藍色的水晶一樣的老冰川冰。
冰川冰在重力作用下沿著山坡慢慢流下,當然流的速度很慢,就形成了冰川。按照冰川的規模和形態, 冰川分為大陸冰蓋和山嶽冰川。山嶽冰川主要分布在地球的高緯和中緯山地區,其類型多樣,主要有懸冰川、冰鬥冰川、山穀冰川、平頂冰川。
拓展閱讀
19世紀初葉,在阿爾卑斯山上有幾個登山者不幸被雪崩掩埋在冰川雪盆裏。43年後,這幾個不幸者的屍體在冰川前出現了,登山者的同伴中的幸存者很快把屍體辨認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