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1 / 3)

Taking the ecological city construction as principle,Longmu River will form dynamic services for public activities in the city,thus helping develop a resource—intensive,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model city in the north of Zhuzhou.

農業濕地的生態恢複實踐

——佛山市三水區雲東海濕地公園

項目區位:中國·廣東·佛山

項目規模:初步設計範圍西至引水河道藍線,東至規劃路道路紅線,北至西樂路道路紅線,南至環湖路道路紅線,用地總麵積52.1公頃。

建設單位:佛山市三水區建設局

設計時間:2009年5月~2010年5月

摘要:作為一個農業濕地的生態恢複項目,將濕地科普、生態觀光、有機農業展示與生態恢複完美整合,采用低影響的設計策略,運用低碳可持續的設計理念,構建完整的生態係統。通過多元的表現手段,形成係統的濕地科普教育係統。通過對當地農業記憶的展示和提升,使之與活動需求與農業模式轉換聯係起來,在生態環境恢複和新農村建設的平衡方麵提供了一種解決途徑。

關鍵詞:農業記憶、生境營造、共生、多元媒體科普項目解讀:

項目被定義為生態遊覽和濕地科普功能的濕地公園,公園的建設有利於對現狀水係、林地、魚塘等資源的整合和改善,實現農業文脈與生態修複的完美結合。

人類活動與濕地環境的和諧共生,公園的分區布局在生態保護的前提下,將濕地營建保護和人類活動需求相協調,公園內結合不同立地條件設置了濕地旅遊、農、漁業體驗、古村落文化開發等主題活動,而這些活動場地的設置不僅避開規劃好的濕地保護區,減少對動植物棲息地的幹擾,並且通過人類活動的達到促進生態環境保護、聚集人氣、平衡濕地維護成本和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生態科普與濕地環境的係統營造,通過場地內林地生境、魚塘生境、濕地生境為代表的多元生境營造,完善場地的水陸生態係統。不同生長環境的陸生植被係統和不同水生生長的濕地植被係統,為各類小動物、候鳥、各類水生物以及各類昆蟲構建模擬原生態的棲息環境,優化了場地內生機盎然的濕地景觀和生態教育價值。在營建多樣化濕地生境的同時,公園設置了一係列的科普手段來加深遊人對濕地的了解,提高大眾的濕地保護意識。其一,通過沿遊覽路線布置科普銘牌的方式向遊人介紹環境、物種和宣傳標語。其二,在魚塘湖區設置水下展示廊,透過玻璃可以看到水體的剖麵,水下的動植物生態環境清晰可見,讓遊人與濕地生態係統的動植物有了最親近的接觸。其三,靠近鳥島區域設置觀鳥屋,給鳥類愛好者和研究人員近距離觀測濕地環境中鳥類的活動狀態。並且,在公園中心設置的濕地研究中心中以模型、短片、小遊戲等形式進行廣泛地濕地知識科普宣教工作。

農業記憶與濕地環境的共存共榮,公園內部保留了大部分基地現狀的魚塘,展示中國最早的循環農業模式——桑基魚塘,並以此為依托改造為承載觀光農業、漁業展示及活動的特色區域,通過充分挖掘基地濕地生態及有機農業文化內涵,提煉地域特色文脈和農業景觀,給予周邊地區農業模式的轉化提供了實踐樣板。

雲東海濕地公園的設計是一個新的嚐試,以保護性開發為切入點,通過合理規劃以及科學的技術支持,來達成濕地的保護和旅遊開發,濕地的環境提升和科普教育宣傳,場地記憶追溯和觀光農業實踐等多項目標的實現,其示範意義廣泛而深遠。

Low—Carbon Idea in Wetland Recovery ———Yundonghai Wetland Park,Sanshui district,FoshanThis project takes the wetland culture as the main line and the project node throughout the entire park.Wetland environment as the main carrier,it shows the wetland culture through building vivid landscape networks and ecosystems,fully embodies the idea of agricultural landscape pattern during the design process.It also efficiently blend the concept of eco—elements and circular economy,taking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and circular economy as two cores,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base pond as the basis,the low—carbon construction and the eco—agriculture of Sangji pond as the carrier.The project aims to form a dynamic “one ring way,two aces,three points and six areas”layout,connecting the north and the south of the c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