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星起源的假說(1 / 1)

恒星起源的假說

恒星產生的兩種假說

一種是超密說。它是由蘇聯著名天文學家阿姆巴楚米揚在1955年提出的。他認為,恒星是由一種神秘的“星前物質”爆炸而形成的。具體地講,這種星前物質體積非常小,密度非常大,但它的性質人們還不清楚。不過,多數科學家都不接受這種觀點。

與“超密說”不同的是“彌漫說”。其主旨認為恒星是由低密度的星際物質構成。它的淵源可以追溯至18世紀的康德和拉普拉斯提出的“星雲假說”。星際物質是一些非常稀薄的氣體和細小的塵埃物質,它們在宇宙中各處構成了龐大的像雲一樣的集團。

星雲是構成恒星的物質

從觀測結果來看,星雲分為兩種:被附近恒星照亮的星雲和暗星雲。它們的形狀有網狀、麵包圈狀等,最有名的是獵戶座的暗灣,其形狀像一匹披散著鬃毛的黑馬的馬頭,因此也叫馬頭星雲,美國科普作家阿西莫夫說它更像迪斯尼動畫片中的大灰狼的頭部和肩部。

星雲是構成恒星的物質,但真正構成恒星的物質非常大,構成太陽這樣的恒星需要一個方圓900億千米的星雲團。

星雲聚為恒星的過程

從星雲聚為恒星分為快收縮階段和慢收縮階段。前者曆經幾十萬年,後者曆經數千萬年。星雲收縮最後形成一個星胚,這是一個又濃又黑的雲團,中心為一密集核。此後進入慢收縮,也叫原恒星階段。這時星胚溫度不斷升高,高到一定的程度就要閃爍身形,以示其存在,並步入幼年階段。但這時發光尚不穩定,仍被彌漫的星雲物質所包圍著,並向外界拋射物質。

恒星自身的演化

恒星的演化開始於巨分子雲。一個星係中大多數虛空的密度是每立方厘米大約0.1個至1個原子,但是巨分子雲的密度是每立方厘米數百萬個原子。一個巨分子雲包含數十萬至數千萬個太陽質量,直徑為50光年至300光年。

在巨分子雲環繞星係旋轉時,可能會造成它的引力坍縮。巨分子雲可能互相衝撞,或者穿越旋臂的稠密部分。鄰近的超新星爆發拋出的高速物質也可能是觸發因素之一。最後,星係碰撞造成的星雲壓縮和擾動也可能形成大量恒星。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人類對恒星的起源問題會有更深刻的認識。

拓展閱讀

恒星都是氣體星球。晴朗無月的夜晚,在無光無染的地區,一般人用肉眼可以看到 6000多顆恒星。借助於望遠鏡,則可以看到幾十萬乃至幾百萬顆以上。估計銀河係中的恒星大約有1500億至2000億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