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與人類的關係(2 / 2)

日本有一個計劃,在若幹年後將一顆發電能力為100萬千瓦時的衛星,送上距離地球表麵約3.6萬千米的軌道。甚至還有科學家設想在月球上建立太陽能電站。

我國的西藏、青海等地區,日照比較強,近年來地麵的太陽能發電裝置發展較快。

西藏平均海拔4000米,是世界上離太陽最近的地方,空氣稀薄,透明度好、緯度低,年日照時數在3000小時左右,太陽能年輻射總量為每平方厘米185千卡以上,據測算西藏通過太陽能的開發利用,年節能相當於燃燒12.7萬噸的標準煤。

太陽的危害

然而太陽對我們也不是有百利而無一弊的,相對穩定不等於不變,地球上許多地質和氣象災害都與太陽活動有關。大範圍來說,地球的發展史上有過多次冰河期,每次冰河期地球氣候變冷,甚至導致生物物種的大量滅絕,10000年前,最後一次冰河期結束,地球的氣候才相對穩定在當前人類習以為常的狀態。小範圍來說,約11.2年的太陽黑子周期,對地球的氣候等方麵也有相當的影響。

太陽風也是一種太陽輻射,它是帶電粒子流。在太陽黑子、耀斑增多和日冕物質噴發時,會使太陽風大大增強,成為太陽風暴,引起大氣電離層和地磁的變化,會嚴重幹擾地球上無線電通訊及航天設備的正常工作,使衛星上的精密電子儀器遭受損害,地麵電力控製網絡發生混亂,甚至可能對航天飛機和空間站中宇航員的生命構成威脅。

2000年起,伴隨著太陽黑子的增多,太陽活動又一次進入活躍期,2001年9月下旬太陽發生了一次強烈的X射線爆發和質子爆發,達到正常流量的10000倍,對跨越極地地區的短波通信、廣播等造成了一定影響。

2000年全球地震加劇與太陽風暴影響地球磁場有關。有的科學家把太陽風暴比喻為太陽打“噴嚏”,太陽一打“噴嚏”,地球往往會發“高燒”。

風是好東西,空氣的流動可以使不同地區的空氣組成趨向均一,可以減少溫差、傳播花粉等,但如龍卷風、熱帶氣旋、台風、風暴潮往往造成生命財產的巨大損失。雨也是我們所不可或缺的,但是頻繁的洪澇災害,對人類正常的生產、生活破壞也是嚴重的。

全球氣候變暖

人為的因素往往加劇自然災害,除汙染問題外,突出的是溫室效應,大氣層中日益增多的二氧化碳、甲烷等能阻擋地球熱量的散發,如同溫室的塑料薄膜。

近年來全球的政府機構和科學家都十分關注全球氣候變暖的問題。據觀測,從19世紀末開始全球平均氣溫上升了0.3攝氏度至0.6攝氏度,而且正在不斷加劇。

大多數科學家認為,溫室效應的主要原因是大量溫室氣體排放造成的。20世紀90年代,全球發生的重大氣象災害比50年代多5倍,因此遭受的年均經濟損失也從60年代的40億美元飆升至290億美元。

專家預言若不采取措施,在未來的100年中全球平均氣溫可能上升1.4攝氏度至5.8攝氏度,這將使極端天氣和氣候事件更為頻繁,嚴重威脅全球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氣候變暖將導致海平麵升高。有一份以3000名科學家的調查為基礎撰寫的報告,預言2010年後海平麵將顯著上升,首當其衝的是太平洋島國圖瓦盧,目前海水已經侵蝕了圖瓦盧1%的土地。如果地球環境繼續惡化,在50年之內,圖瓦盧的9個小島將全部沒入海中,在世界地圖上永遠消失。

20世紀開始,由於人類活動等原因,地球上空的臭氧層變薄並出現空洞,太陽輻射中的紫外線失去阻擋,大量到達地麵,人類和生物將因此而受到過強紫外線的傷害。

合理利用太陽能

確實,我們人類沒有能力改變宇宙演化規律,沒有能力改變太陽這個龐然大物的生老病死和喜怒哀樂。有的科學家設想地球人口過多或在遙遠的將來地球環境變得不適合人類居住的時候,可以向其他星球移民。即使可能實現,也隻是不得已的措施。在今天,我們必須麵對現實,必須進一步深入地研究太陽,更多地了解它的實際和運動規律,趨利避害,更好地利用它,例如在太陽能的利用方麵應該還有許多可能,包括用生物技術改造藻類、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力。與此同時采取措施規避它的危害,加強對太陽活動的觀測,提高氣象、地質災害的預報水平;特別要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保護和恢複臭氧層。

拓展閱讀

對於人類來說,太陽無疑是宇宙中最重要的天體。沒有太陽,地球上就不可能有姿態萬千的生命現象,當然也不會孕育出作為高等生物的人類。太陽給人們以光明和溫暖,它帶來了日夜和季節的輪回,左右著地球冷暖的變化,也正因此,太陽成為永恒的象征,在很多文學作品及歌曲中得到頌揚傳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