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裏一位年輕醫生,在一次主刀直腸癌切除手術時,隻用了不到兩個小時,就把病人的壞死直腸摘除。這名醫生有點興奮,“啪”地把從病人身上切下的一段腸子扔進手術盤。這時,他忽然發現站在一旁的黎介壽眼神凝重,表情不悅。
手術後,黎介壽對這名醫生說:“病人身上的壞死組織也是病人身體的一部分,不能輕視和褻瀆,這也是對病人的尊重。”
黎介壽為人和藹親切,但在工作中卻是眼裏進不得沙子的人。科裏不少醫生護士敬慕他,與其說把他當作主任、院士,不如說更願把他當作嚴父。他在生活中關心部屬,但出了差錯,他會毫不客氣地批評,並責令責任人罰做“讀書報告”,這種形式起到了很好的教育引導作用。長期以來,大家對他的批評已經無法割舍。
護士長葉向紅說,她已經把他當作自己的父親一樣敬重了。一段時間,她沒有受到黎介壽的批評,感覺很不習慣。一次查完房後,她說:“黎院長,您好久沒有批評我了,是不是不喜歡我了?”直問得黎介壽笑起來:“小葉,這段時間你們這裏管理很規範,批評就算了。但是,你如果敢懈怠,我就不客氣了。”一席話逗得大家捧腹大笑。
黎磊石院士素以嚴師著稱,十分注重醫生“三基”訓練和科研素質的提高,他在所裏“約法三章”:不準在上班時間看報紙、聊天閑談、處理私事,晚上十點前不準離開實驗室。研究所堅持每周用兩到三個晚上進行病理讀片、教學查房、外語教學等學術活動,形成製度,雷打不動。所裏流行著一句順口溜:白天時間不夠,晚上九點以後。黎磊石就是這樣“逼著”大家毫不懈怠地學習、工作、科研,年輕人都養成了晚上寫作、實驗、查資料的習慣,個個滿負荷運轉。季大璽是短學製培養出來的主任醫師,學曆不高,黎磊石給他製訂詳細的學習研究計劃,限時完成。季大璽刻苦鑽研,發奮攻關,多次獲得國家、軍隊高等級科技獎項,成為蜚聲海內外的教授、博士生導師,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1980年代末,腎髒病研究所沒有一個本科生,到1982年才有軍醫學院的本科生,1985年才有了研究生。黎磊石提出“就地取材,因人施教”的想法,在南京總醫院開了幾屆短訓班,從最基本的理論開始,結合實踐培養隊伍。當時的短訓班旁邊有一座小橋,被外界戲稱之為“橋北大學”,黎磊石是理所當然的“校長”。這所“大學”雖然設施簡陋、條件艱苦,但從這裏走出了很多一流人才。
劉誌紅院士是黎磊石悉心培養的得意弟子之一,她對老師的最大感受就是嚴字當頭、嚴愛相濟。為了讓劉誌紅學有所成,黎磊石親自到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為劉誌紅聯係進修事宜,為她找最好的導師。出國時,黎磊石再三囑咐劉誌紅,一定要用國際化的眼光去了解世界腎髒病發展的趨勢,這樣才能有明確的目標,才能做大事。同時要求她住外國學生的公寓,不要和中國留學生住在一起,逼著她全身心融入到西方社會,汲取西方文化的精髓。
一次,黎磊石打電話詢問劉誌紅學習和生活情況。劉誌紅感慨地對導師說:“一切都好,就是想找個中國人說說話。”劉誌紅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一學就是三年,期間,研究院同意她把家屬、小孩接來一起住,費用由研究院出,但劉誌紅牢記導師的教導,為了不讓自己分心,為了把精力百分之百投入到科研學習中去,與自己的丈夫和孩子一別就是整整三年。
在對待病人的問題上,黎磊石對犯了錯的學生,批評起來從不留情麵。
一次,病房住進一個中年婦女,因血液透析三個月,咳血痰一個月,醫生們都以為她是個腎髒病加結核病的患者。黎磊石掛著聽診器,帶著學生們教學查房。他把聽診器戴在耳朵上認真地聽著病人的呼吸音,又給病人做叩診。
這時,黎磊石發現有好幾個學生沒有帶聽診器。他很生氣,把自己的聽診器摘了下來,一甩手遞給旁邊的一個年輕女醫生,大聲地說:“你們這些專家‘厲害’啊,怎麼連聽診器都不帶!來,你聽聽這叫什麼呼吸音?”
年輕的女醫生連忙接過聽診器認真聽起來。一會兒,她小心翼翼地回答道:“肺部呼吸音低,心髒有雜音。”
黎磊石說:“嗯,給你打個60分。”
接著,他又對身邊的一個男醫生說:“來,你聽聽看有什麼問題。”男醫生聽了一會說:“兩肺呼吸音低,心尖區可以聽到三級舒張期雜音和收縮期雜音。”
黎磊石看了他一眼,幽默地說:“你這個年資的醫生不應該是‘劉姥姥進大觀園’了,你已經‘在怡紅院住了四五年’,應該曉得‘賈寶玉和林黛玉需要什麼’。這個病人呼吸音很低,叫做管狀呼吸音,牛叫一樣的聲音。這說明一部分肺泡不張,肺裏沒有多少濕性羅音。你要能拎出幾條來,概括病情。但你沒有說準確,隻能給你打50分。”
說著,黎磊石拿起帶血的痰杯,又用鼻子嗅了嗅,對醫生說:“結核病人咳的血有堿性味道,我剛才聞了聞,這個病人的血痰沒有堿性味道。”他把胸片舉起來對著窗戶,問學生們:“這張胸片的病灶像密集性焰火,有羽毛狀陰影,病灶多變意味著什麼?”
學生們麵麵相覷。一個醫生問道:“院長,我們現在給她用抗黴菌藥和抗結核藥,還有腎髒病的藥,您看行嗎?”
黎磊石搖搖頭,左手叉腰,右手比畫著說:“馬上查安卡,趕緊出報告,用藥不要‘原子彈’、‘機關槍’全上,不能又抗黴菌又抗結核。”
查房完畢,黎磊石一直坐在病房裏等著結果。11點,結果出來了,1∶80陽性,果然證實了他的診斷:血管炎。他立刻指導醫生們修改了治療方案。一個星期後,患者的病情明顯好轉,咳血減輕。
4.好德行比學問更重要
黎介壽、黎磊石致力於傳承從醫理念,傾心培育德醫雙馨的有用之才。
曾有年輕學子向黎介壽討教什麼是真正的醫德。
黎介壽回答:“醫德應該由病人來評判,作為醫生是不能給自己的醫德打分的,從這種意義上講,醫德修行沒有句號。”
一天,一名術後患者一口濃痰堵住喉嚨,主治醫生第一時間沒有趕到處置,導致患者出現險情,黎介壽得知後,對這位主治醫生進行了嚴肅的批評,沒有想到這位醫生還挺委屈:“我不過隻遲到了兩分鍾嘛。”
黎介壽是個溫和的人,但這次他火了:“兩分鍾還了得?”隨後,他把普通外科研究所的醫護人員集中到會議室。黎介壽手掐秒表,神情莊重地說:“現在開始憋氣試驗!”
不到兩分鍾,一個個都憋得臉紅脖子粗……黎介壽說話了:“一個健康人憋兩分鍾都受不了,何況是病人呢?你們想過病人的痛苦嗎?兩分鍾,對病人來說太重要了,搞不好是要出人命的。”主治醫生當場作了檢討。
有一次,病房裏收治了一個新病人。晚上,看到這個病人病情比較穩定,年輕的經治醫生就跑去看電影。黎介壽查房發現後,立即派人把他找回來,嚴厲地批評了他。這件事對這位經治醫生觸動很大,從那以後,他就整天紮在病房,潛心鑽研臨床醫學,終於成為普通外科研究所的學科帶頭人,全軍普通外科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這位經治醫生,就是大家今天熟悉的著名普通外科專家李寧。
黎磊石始終不忘引導學生,把工作放在第一位,生活放在第二位。
他經常給學生們上思想政治教育課,用自己的親身經曆教導學生:“一個人心中想著祖國的醫學事業,就能百折不撓,任何艱難險阻也擋不住攀登的腳步;如果心中想著個人名利,就會左顧右盼患得患失,最終是不會有什麼大出息的。”在他的引導和人格精神的感召下,學生們自覺克服“自我設計”、“自我奮鬥”等追逐功利思想,把愛國奉獻作為自己的人生坐標,在祖國醫學事業的拚搏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曾經有一位“得意門生”,黎磊石在他身上傾注了大量心血,不僅親自指導他寫論文、搞科研,還排除萬難,專門送他到國外留學,希望他能學成回國,為祖國的腎髒病事業作貢獻,為患者造福。一次,當談及在國外學習有何收獲時,這位學生說:“跟著世界一流的導師,當然有收獲了。原來跟著你,隻知道要‘享受工作’,來到這裏後,才感覺到外麵的世界真精彩,不光要‘享受工作’,更重要的是還要懂得‘享受生活’。”
素來治學嚴謹、工作至上的黎磊石一聽就火了:“在中國,還有無數的患者,渴求著我們用學到的技術,為他們解除病痛。隻有我們都‘享受工作’了,他們才能‘享受生活’,如果我們總是在‘享受生活’,等待他們的,可能就是再也不能‘享受生活’了!在我們研究所,‘享受工作’永遠是第一位的。”
導師的話深深觸動了學生的心。這以後,學生們無論在哪裏工作,都把“享受工作”當作“第一要務”,勤奮工作,孜孜不息,如今他們都成了腎髒病學界有關領域的知名專家。
黎磊石在育人上始終不忘人民軍隊的光榮傳統,他倡導的“永不自滿”、“永不言敗”、“永攀高峰”的精神,不僅成就了腎髒病研究所的事業,也成為衡量一個學生是否合格的標尺。
他的一位博士研究生,在自己課題遇到技術困難時,不是想方設法去鑽研攻關,而是找出很多客觀原因為自己開脫。當黎磊石指出問題,要求她再次優化實驗條件,重新摸索時,這位博士生卻反複強調“我已經盡力了”。黎磊石為此十分痛心。他多次在會議上指出,沒有科學精神的人是不配做科學的。一個學生如果沒有得到科學精神的真傳,不是一個合格的學生。
春華秋實,桃李滿天。黎介壽、黎磊石培養了一大批像劉誌紅、李寧這樣的傑出醫學人才,這些人才不僅遍布國內外,而且很多都成了學有建樹的知名專家和學科帶頭人。近年來,從兩個研究所走出了300多名博士後研究人員、博士、碩士,有的還承擔了國家“973計劃”、“985工程”、“863課題”的研究。
老驥伏櫪,誌在千裏。步入人生暮年的黎介壽、黎磊石,打造人才航母的壯心不已,他們矢誌為祖國的醫學事業培養更多的醫學科研人才,將知識的薪火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