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養,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實行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黎介壽、黎磊石把人才培養作為一項偉大的工程,躬身實踐,誨人不倦,培養了一大批頂尖人才。
1.學生在成長,事業在延伸
黎介壽常說:“看到學生成長,看到事業後繼有人,就像自己的科學生命在延伸。”多年來,他甘當綠葉護紅花,將學生推向前台,培養成才。
1968年,黎介壽被下放到安徽金寨,他從當地的初中生中吸收了八名弟子,從基礎知識教起,手把手地教動物手術,為當地培養了一批骨幹力量。這是他第一次帶學生。
1979年,麵對當時人才青黃不接的局麵,他先後開辦了軍區、全軍腹外科訓練班,為全軍培養了大批人才。1985年,南京總醫院與第二軍醫大學聯合辦學後,他開始帶研究生。他對學生要求十分嚴格,規定每人三個月必須交一篇綜述文章,每周安排一名年輕醫生在科裏講課,每周邀請地方大學講師上兩堂英語課,逼大家學習。
如今,在普通外科研究所,隻要學生們有問題向黎介壽請教,他總是耐心地給以解答,一時解答不了的,他會找來書籍或上網查詢,爾後再告訴學生以及答案的出處。學生們的每一篇論文,他都要仔細地閱讀、修改,每一篇至少修改三遍以上。許多學生都珍藏著他親筆修改過的文章,並以此勉勵自己。
黎介壽先後發表過600多篇學術論文,而經過他修改後發表的論文就有800多篇,甚至許多出自他手的論文,經常見不到“黎介壽”三個字。他提倡,誰執筆的論文,誰主研的科研課題,誰的署名就排在第一。當學生們在他指導下取得了成果,要給他掛名時,他婉言拒絕:“我重視的是對患者有利的結果,榮譽是誰的,我並不關注。課題是你們做的,我沒有權利掛名。”
這幾年,一些複雜、高難度手術,他常常讓學生主刀,自己在一旁做助手;接到學術會議邀請,他盡量讓弟子去參加;約他寫的書稿,他讓年輕人領銜。他還盡力將年輕優秀的科技人才推薦到各級學術機構,以提高他們的知名度,把一大批年輕人推向前台,讓想幹事、能幹事的人幹成事。為了提高學生的知名度和業務水平,他全力籌措經費,甚至自己掏錢,幫助學生把論文寄往國外權威機構修改或出版。
嵇武是國內第一個腹腔鏡專業的碩士和博士,2002年以來一直跟著黎介壽進行臨床博士後研究工作。一天,他向黎介壽彙報了自己在腹腔鏡方麵的科研設想。黎介壽當即問了他兩個問題,一是什麼是當前的腹腔鏡手術,國外是怎樣開展的;二是腹腔鏡機器人在普通外科應用的現狀如何,前景怎樣。作為這方麵的專家,嵇武卻無法全麵、準確地回答。因為這兩個問題,在國內基本還沒人關注,在國外也僅僅是少數幾個研究中心才開始探索。在黎院士的指導下,嵇武迅速調整了研究思路,不再滿足於國內領先,而是瞄準了國際前沿,開展創造性的研究,先後有多項研究成果填補了國內、軍內空白。
黎介壽始終站在學科前沿,把世界醫學難題作為主攻方向,著力培養高層次人才。他每天都要擠出時間讀書、看報、上網,及時了解世界醫學前沿信息,把握醫學研究方向。所以他給每個學生的論文開題和科研選題,都具有前瞻性。
年輕的博士江誌偉,一心想著多做手術,將來成為“一把刀”。黎介壽卻讓他從事腫瘤患者營養支持方麵的臨床研究。開始,江誌偉心裏有些想法,經過黎介壽多次的談心鼓勵後,他安了心。如今,他在腫瘤晚期患者的營養支持方麵有著很深的造詣。回想當初,江誌偉感慨地說:“黎院士真是用心良苦,在他身邊工作,我們會有更大的作為。”
博士李幼生,是腸道疾病方麵的年輕專家,國外一些研究機構想請他去搞異體小腸移植。麵對出國深造的機會,李幼生動心了。
黎介壽得知後,並沒有批評眼前這個年輕人,而是幫助李幼生分析利弊關係。他找到李幼生,語重心長地說:“在腸道疾病方麵,東方人發病機理與西方人有較大區別,黃種人與白種人有很多不同,你在亞洲腸道疾病研究上已經有了一定基礎,立足國內成才將來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聽了黎介壽的教誨,李幼生出國深造的念頭算是打消了,但接下來李幼生卻遭遇了科研“瓶頸”。他全身心投入研究“腸移植供體取腸保存”這一課題,接二連三遭受失敗,幾乎失去了信心。
黎介壽看在眼裏,也急在心上,“必須把他的信心樹起來!”黎介壽再次找到李幼生,與他促膝長談:“幼生啊,隻要研究方向沒有錯,就要堅定地走下去,千萬不能半途而廢、一挫就折。如果那樣,我們還有什麼科研精神可言?”
為幫助李幼生破解課題“瓶頸”,黎介壽多次主持召開專題討論會,分析原因、找準對策。經過黎介壽的悉心指導,李幼生終於在“腸移植供體取腸保存”上取得突破,填補了國內空白,並在當年被表彰為“全軍十大學習成才標兵”。在黎介壽的幫助和指導下,李幼生還挑起了國家重點研究項目“973計劃”課題中“移植髒器慢性失功的免疫學應用基礎研究”的大梁。
為給人才提供充足的養分,黎介壽把普外研究所學科細化為腸外瘺、腸移植等12個治療組,按每個學生的特點設計發展方向,讓他們在不同專業領域盡顯所能。
大弟子李寧一度為如何選定自己的專業發展方向心神不定。看到別人改攻新專業後成果不斷,他坐不住了,找到導師黎介壽,提出另起爐灶一試身手。
黎介壽告訴李寧,“搞科研不能總盯著成功時的興奮場景,要做好艱苦奮鬥、甘於寂寞的準備。”李寧按照導師設計的“成長路線圖”,20餘年如一日把普外專業作為主攻方向,先後獲得軍隊和省部級6個一等獎,當選全軍普通外科專業委員會主任。
談及導師黎介壽的教導,李寧、李幼生感慨萬千:“黎院士是我們成就事業的‘大樹’,既遮風擋雨,又提供養分,正是他不停地給予我們無私的幫助和手把手的指導,我們才會取得今天的成績。”
在黎介壽的眼裏,人人均是可造之才。隻要你肯努力,他就會不遺餘力地助你成才。
2004年,從南京總醫院傳來喜訊:普通外科護士長倪元紅的論文《臨床營養支持的護理與研究》獲得中華醫學科技獎二等獎。一時間,國內同行紛紛投來敬佩的目光。
獲得這樣一個獎項,對於南京總醫院來說,根本算不上什麼新聞,然而,這次為什麼會連國內同行都引起關注?原來,這一成果完全是由護理工作者研究和實施的,並且所獲獎項也是全國護理學術研究領域有史以來的最高獎項。
提及課題研究的始末,護士長倪元紅激動萬分:“如果沒有黎介壽院士的引導點撥和悉心指導,我不可能取得這個獎項!”
一直以來,人們總認為護理工作隻是做一些簡單的事情,科技含量低,更談不上有什麼科研項目可做。然而在營養支持研究之初,黎介壽就提出“三分治療,七分護理”的全新理念,倡導護理人員寫文章、搞科研。他找到倪元紅:“我們在搞營養支持的研究,你也可以搞搞營養支持的護理研究嘛,成功後將對患者病症改善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而且必定能在國內引起反響。”
聽了黎介壽的話,倪元紅心裏還有些發虛:“過去隻聽說護理人員寫文章,沒有聽說哪個護士搞科研,如果做不成怎麼辦?”
“不敢第一個吃‘螃蟹’,哪還有個什麼科研精神?你放心做,不要怕丟人!”黎介壽態度堅定。
在黎介壽的指導下,倪元紅選定了腸營養支持的護理作為研究課題。她在工作之餘,拿起了筆,把自己在營養支持護理工作實踐中的所看、所想、所悟,進行了係統地總結梳理。
科研工作畢竟沒有平坦的大道。倪元紅一次又一次地遭遇過科研“瓶頸”,然而,每當她想要放棄或是停滯不前時,黎介壽總是伸來援助之手,為她加油、為她鼓勁。終於,經過不懈努力,這一科研成果榮獲中華醫學科技二等獎,成了迄今為止全國護理科研獲得的最高榮譽。
2011年1月,南京總醫院創新研究成果《腸功能障礙的治療》,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這是該年度全國醫院係統唯一的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該項目的研究,形成了腸疾病全係列針對性治療的標準和規範,創新發展了傳統戰創傷腹部外科治療新模式,使我國腸功能障礙治療的整體水平進入世界領先行列。
而值得世人關注的,除了這項大獎本身的光環和不易,還有其他很多不為人知的感動和震撼。這個獎背後,普通外科研究所幾代人付出了無數心血。特別是黎介壽院士,是理所當然的第一功臣。
在獲獎名單中,既有初出茅廬的“八零後”,也有護理人員……然而,最初黎介壽將自己的排名放在了最後一名,以此來鼓勵年輕人。
黎磊石常說,“一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祖國醫學事業的發展是無限的,為祖國培養年輕人才,是我們這代人的曆史責任,我要為年輕人當一塊墊腳石。”為此,他嘔心瀝血,躬身實踐。
在他患重病需要做頸椎手術時,他反複對醫生說:“如果我的脖子手術後不能動了,請你們給它一個合適的體位,好讓我還能夠給學生們講課。”
黎磊石毫無保留地把自己的知識和技術傳授給年輕人,他精心為學生設計研究課題,反複幫助修改論文,手把手地教授醫療技術。為此,他犧牲了許多休息時間,幾乎從沒有在晚上12點前睡覺過。
有一次,研究所有11名中青年醫生要去參加亞太地區腎髒病學術會議,會議要求與會人員必須用英語報告學術論文。會前,黎磊石用十多個晚上,逐字逐句地幫助他們推敲英語論文,一遍又一遍地審聽他們的英語試講,幫助糾正發音。為了不讓學生的痼癖發音影響學術論文的闡述,他還特意用英語把每個人的論文都清晰準確地誦讀了一遍,製成錄音,讓大家反複對照練習,直到滿意為止。
2.要為年輕人撐起一把“保護傘”
黎介壽經常鼓勵學生治療要果斷,同時勇於為學生們承擔責任。他對醫務人員講:“我就是全所的‘總備班’,有什麼問題我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