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走出迷茫心理5(1 / 2)

第二章走出迷茫心理5

5.我自信,我成功

自信是人生最珍貴的品質之一,是獲致人生成功和幸福的最為重要的一種心態。

美國著名的成功學奠基人和勵誌導師羅傑·馬爾騰說:“你成就的大小,往往不會超出你的信心的大小。不熱烈地堅強地希求成功,期待成功,而能取得成功的,天下絕無此理。成功的先決條件就是自信——缺乏自信,就會大大減弱自己的生命力。”

自信亦稱自信心,是一個人相信自己的能力的心理狀態,即相信自己有能力實現自己既定目標的心理傾向。自信是建立在對自己正確認知基礎上的、對自己實力的正確估計和積極肯定,是自我意識的重要成分,是心理健康的一種表現,是學習、事業成功的有利心理條件。

肯定自我,建立自信

對於任何自卑者來說,最為缺乏的是一種內在的自我價值感。自卑是個體感受到自我價值被貶低或否定的內心體驗。這種貶低或否定可能來自於當事人自己,也可能來自於外界的評價,但更多的時候是兩者兼而有之。

自卑的反義詞並不是自尊而是自信,自卑者往往有著超出常人幾倍的自尊需求,隻不過他們的自尊心缺乏一個穩定的內核和堅固的外殼,因此一點點小事就可能使其受到巨大的傷害。可見,對於自卑者需要的是調整對自我的認識角度,更需要的是通過不斷地發展自我建立一種獨特的人生優勢。

有的人往往帶有自卑劣等感,他們總是覺得自己在說話方麵低人一等。這樣,他們對任何事情也不想積極去做,總說自己沒有自信,等有了信心再去做,結果他們總是一事無成。

由此,培養自信心,就不要依賴別人的讚許,當你認識到自身的價值,當你決定選擇一種行為,別人反對,也不要感到沮喪。因為那是一種自然現象,別人也不是啥都看得遠、懂得多。

自信是一縷和煦的春風,是一絲動人的微笑,是一片明朗的天空。自信讓我們變得幹練、成熟,自信使我們的腳步變得堅實穩健。一個不屈不撓的人,自信在心中必堅韌地站立著,站成精神上的鋼澆鐵鑄的脊梁,站成一幅永不凋謝的風景。

自信產生於努力之中。有人認為做事情隻有有了自信之後才能去行動,這就好比人學會了遊泳之後再下水學遊泳一樣,是非常荒謬的。當我們徘徊於做與不做之間時,就應該在沒有自信的情況下,大膽去做。

伊索寓言有一個故事:父子二人趕驢到集市去,途中聽人說:“看那兩個傻瓜,他們本可以舒舒服服地騎驢,卻自己走路。”於是老頭讓兒子騎驢,自己走路。又遇到一些人說:“這兒子不孝,讓老子走路他騎驢。”當老頭騎上驢讓兒子牽著走時,又遇到人說:“這老頭身體也不錯呀,讓兒子在下麵累著。”老頭子隻好讓兩人一起騎驢,沒想到又碰到人,有人說:“看看兩個懶骨頭,把可憐的驢快壓爬下了。”老頭子與兒子隻好選擇抬著驢走的方法了,沒想到過橋時,驢一掙紮,墜落河中淹死了。

按照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的觀點,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認可與尊重,期望獲得榮譽,因為這些可以令人精神上受到鼓舞。但是,人在奮鬥過程中,真正有作為的事不是跟在別人後麵亦步亦趨,而是需要創新。理解是具有滯後性的,如果不培養自我讚許的意識,就無法自我肯定,就堅定不了決心和信心,失敗就隨時“恭候”著你。

自信仿佛是人生坐標係上的原點,處境極其微妙,前進抑或後退,就在一念之間。具備自信就是具備了開拓進取的基礎和條件,因為有了自信,就有了創造精神和創新意識。十分成功中有五分屬於自信。成功是船,自信是帆;成功是高山,自信是登山的小階;成功是遠方的路標,自信是腳下的跋涉。

自信是愚公移山的信念,是精衛填海的毅力,是誇父追日的追求。自信不是神話,但神話中的愚公、精衛卻樹起了一杆自信旗幟,飄揚在曆史的歲月中,讓代代傳誦自信的力量。

人們對自己根本不能做的事情是不會彷徨的。如果人們在做與不做之間徘徊不前,就說明這件事,隻要通過自己努力就有可能成功。對這種事情,我們應該有隻要努力就能成功的自信,也應該有冒險一試的精神。許多人陷入完善的桎梏之中,三思再思,但卻不去行動。然而隻有通過實際行動,思想才能得到解放增強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