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西點頭,若有所思之後馬上又搖頭:“我個人也有類似體會。那時我大三即將結束,開始為畢業後留美工作做前提準備。我做了一些調查,萬一我畢業後想工作兩年再回國的話,我需要確認我去哪個州找工作。
記得我那時我看過一篇文章,文章上說美國的中位工資是2w美元,矽穀中位工資是4w美元。我打算去矽穀尋工作。後來又發現,美國的中位房價是20w左右,而矽穀的中位房價是50w左右。感覺頓時不好了。在美國看似賺很多錢,但購買力有限,即使是高薪的矽穀,意義也不大。
我的老師得出‘美國經濟在走下坡路’之後,並沒有改變她的過往生活,對她來說這個結論隻是一種看法;我得出‘美國經濟在走下坡路’後,便決定我一定會離開美國,我認為這是一種事實。”
梁昉不覺輕笑一聲,為陳小西的認真到可愛的較真態度。笑聲中有認同,同時也不乏欣賞。
2008年,美國經濟危機爆發。同年,陳小西被保送為本校的碩士研究生。看在學費全麵,外帶全額獎學金的份上,陳小西接受了。
美國經濟危機最後導致在美國有150年曆史的投資銀行萊曼兄弟倒閉。陳小西從中學到了:自己的預判比外麵的專家宣傳更值得信賴。
“這對我日後的投資大有裨益。”陳小西說。
美國的碩士研究生多為兩年製。陳小西因為一貫成績優異,加上對所讀專業“環境保護”又興趣缺缺,於是幹脆花更多時間揣摩起股票經來。
2006年得出“美國經濟在走下坡路”之後,2007年,與想方設法畢業後留美的留學生不同,陳小西已經拿定主義,畢業後回國發展。因此利用放假回國探親的時間,在上交所開了股票買賣賬戶——隻是沒想到,2008年被保送讀研。
他初步的打算是買20個股票,漲10%就賣掉。
哪知一入股市,就麵臨一個牛市。2007年頭上,還有市盈率在10左右的股票。到2007年5月份,市盈率20以下的股票統統沒有。這時候股指已經翻了個倍,從2600點漲到了5000點。
牛市裏股價漲得很快。雖然他買的股票水漲船高都賺錢,但這種錢賺得有些心虛。看著日益升高的股價,他膽怯了,不太敢買,所以並沒有真的買夠20個股票。
這時候,陳小西發現一個現象:股票漲的時候,債券日益下跌。“對衝”的想法,第一次在頭腦中誕生。
當年有種分離式的可轉債,5年期限,利息隻有1%,但是買債券,會白送權證。有人在權證上賺了錢,就把債券賤賣。100元的麵值,陳小西買的時候隻花了76元(5年到期仍舊會支付給100元)。他認為這是個穩賺不賠的買賣。
他打算每跌0.25元,就追加買一些。沒想到後來它一路跌,跌到71元。他因此買入很多。 2007年,股市最好的時候,他的股票資產隻占了總投資的15%,剩下的都是債券。
2008年,當股票達到6124點以後,一瀉千裏,跌到1600,跌去80%。那些追進去的人連退出的時間都沒有。在股票跌的時候,債券一直在漲。因此股市跌的時候,陳小西的資產並沒有隨之跳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