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奇觀

名勝古跡有的占自然之利峰巒疊起、蔚為壯觀,有的以人工製作巧奪天工,威嚴高聳。這些天地奇觀充分表現了古人的智慧和創造精神,令人歎為觀止。

撒哈拉沙漠壁畫

撒哈拉壁畫的發現

撒哈拉壁畫位於阿爾及利亞境內撒哈拉沙漠中一個名叫塔西裏的荒涼高原上,故又名塔西裏壁畫。從已能確定年代的岩畫和岩雕來看,撒哈拉地區最古老的作品已有12000年以上的曆史,而南部非洲最古老的作品則有 28000年的曆史。而在遙遠的古代,這裏曾有過豐富的水源,茂密的森林和廣闊的牧場。

然而,很長時間以來,這裏早已是河流幹涸,荒無人煙,空留下河流侵蝕而成的無數溪穀和一座座雜亂無章聳立著的鋸齒狀小山,以及巨大的蘑菇狀石柱。

20世紀初,法國殖民軍的科爾提埃大尉和布雷南中尉等幾名軍官,在阿爾及利亞阿爾及爾南部5000米處一個尚未被征服的地區巡查時,偶然地發現了這些不為人知的壁畫,他們感到十分好奇。

1933年,布雷南率領一個駱駝小分隊偵察塔西裏高原時,接二連三地發現了幾幅壁畫,內容有獵人、車夫、大象、牛群以及宗教儀式和家庭生活的場麵。布雷南花了大量時間用速寫描下了這些壁畫。

當布雷南將這些速寫畫拿給法國的考古學家和地理學家們觀看時,他們都感到非常興奮。因為這無疑將證明,撒哈拉大沙漠絕非像人們所想象的那樣,一直是荒無人煙的,那裏曾有過水源,有過牧場。

撒哈拉壁畫疑雲

1955年,洛特得到法國一些科研機構和政府部門的支持與資助,組建了一支考察隊。

1957年,洛特把複製的1500平方米的壁畫帶回巴黎,這些都是迄今所發現的史前最偉大的藝術的臨摹抄本。

隨即,在羅浮宮展出,塔西裏壁畫令遊客流連忘返。來到塔西裏觀光的遊客,環顧一望無垠的大漠,不能不發出這樣的奇想:茫茫大漠中還會有神秘的岩畫和不為人知的寶藏嗎?

是誰在什麼年代創造出這些碩大無比、氣勢磅礴的壁畫群?刻製巨畫又為了什麼?尤其令人不解的是在恩阿哲爾高原丁塔塞裏夫特曾發現一幅壁畫,畫中人都戴著奇特的頭盔,其外形很像現代宇航員頭盔。為什麼頭上要找個圓圓的頭盔?這些畫中人為什麼穿著那麼厚重笨拙的服飾?

美國宇航局通過對日本陶古的研究,竟意外地披露了一點撒哈拉壁畫的天機。

日本陶古是在日本發現的一種陶製小人雕像。這些陶古曾被許多曆史學家認定為古代日本婦女的雕像。可是經過美國宇航局科研人員鑒定,認為這些陶古是一些穿著宇航服的宇航員。這些宇航服不但有呼吸過濾器,而且有由於充氣而膨脹起來的褲子。

假若日本陶古真的是宇航員,那麼,撒哈拉壁畫中那些穿著宇航服的宇航員到底來自哪裏呢?他們是當地的土著,還是來自外星球的天外來客?若是外星人,他們到撒哈拉沙漠來幹什麼?是傳播文明嗎?這一切都還是一個謎。

我還想知道

在非洲北部的大量國家,都發現了大量石器時代的岩畫和岩雕。這些非洲史前藝術珍品具有獨特的魅力,表明了非洲古代居民具有高度的創造力和豐富的想象力。

英格蘭巨石陣

神秘的英格蘭巨石陣

在英國倫敦西南100多千米的索爾茲伯裏平原上,一些巍峨巨石呈環形屹立在綠色的曠野間,這就是英倫三島最著名、最神秘的史前遺跡——巨石陣。

巨石陣占地大約11公頃,主要是由許多整塊的藍砂岩組成,每塊約重50噸。這些石柱排成圓形,最高的石柱高達10米,不少橫架在兩根豎直的石柱上。

自從巨石陣被發現以來,人們對它的出現一直在猜測。這麼巨大的石頭究竟是怎麼搭建起來的呢?這成為長久無法破解的一大謎團。

巨石陣建造之謎

巨石陣是人類早期留下來的神秘遺跡之一,科學家經過多次詳細的考察之後,已經大概估計出它建造的年代和建造過程:巨石陣可能最早在四五千年以前開始動工,整個工程前後進行了數百年,才成為現今的格局。據估計,建築巨石陣總共花了3000萬個小時的人工,相當於10000人工作一年。

巨石陣的5座石碑坊裏側布置了許多藍砂岩石柱,其中藍砂岩的石柱殘存到了今天。巨石陣的主要材料是藍砂岩,小的有5噸,大的重達50噸。但在索爾茲伯裏地區的山脈中並沒有藍砂岩,最後,考古學家在南威爾士普利賽力山脈中發現了藍砂岩。

科學家雖然知道原始石陣的石頭是來自威爾士,可是沒有人知道,古代的威爾士人是如何把這些幾十噸重的巨石運到上千米之外索爾茲伯裏平原建造這座巨石陣的。

曾經有40名科研人員做了一項試驗,試圖完全依靠幾千年前古代人掌握的工具和方法,把一塊隻有3噸重的岩石從威爾士運到巨石陣的所在地。可是在他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以後,這塊巨石最終還是沉入了18米深的泥潭裏。

一些科學家認為,這些巨石可能根本不是人力搬來的,而是由曾經覆蓋地球表麵的冰川帶來的。但這也僅僅是一種猜測而已,巨石陣這道難題的確切答案誰也說不出來。

巨石陣建造目的之謎

巨石陣也叫圓形石林,位於距離倫敦大約130千米的一個叫索爾茲伯裏的地方,那裏的幾十塊巨石形成一個大圓圈,其中一些石塊有6米之高。據估計,這個巨石陣已經在這個荒原上矗立幾千年了,它到底是用來做什麼的呢?

一些科學家認為,巨石陣是早期英國部落或宗教組織舉行儀式的中心。還有一些專家認為,那裏是觀察天文的地方,很可能在季節變化之際在那裏舉行各種各樣的活動。可是,沒有人能確切知道當初建造它的目的到底是什麼。

我還想知道

1130年,英國的一位神父在一次外出時,偶然發現了巨石陣,從此這座由巨大的石頭構成的奇特古跡,開始引起了人們的注意。在英國人的心目中,這是一個神聖的地方。

獅身人麵像

獅身人麵像的傳說

據考古學家研究,獅身人麵像是在大約公元前2500年,處於古王國時代第四王朝的埃及法老海夫拉統治時期修建的。這個國王的陵墓內部雖然比其父胡夫的金字塔遜色,卻以其外部分布有致的建築群而略勝一籌。

據說,海夫拉巡視墓碑時,為沒有一個體現其法老威儀的標誌而不滿,一位石匠投其所好,建議利用工地上一塊2000噸重的巨石雕一座象征法老的威嚴與智慧的石像,遂有了馳名世界的斯芬克司獅身人麵像。

在古代的神話中,獅身人麵像是巨人與妖蛇所生的怪物:人的頭、獅子的軀體,帶著翅膀,名叫斯芬克司。斯芬克司生性殘酷,他從智慧女神繆斯那裏學到了許多謎語,常常守在大路口。每一個行人要想通過,必須猜謎,猜錯了,就要被它吃掉,蒙難者不計其數。

有一次,一位國王的兒子被斯芬克司吃掉了,國王憤怒極了,發出懸賞:“誰能把他製服,就給他王位!”

有一位名叫狄浦斯的青年,應國王的征召前去報仇。

他來到了斯芬克司把守的路口。斯芬克司拿出一個最難的給他猜:“有一種東西,早晨用4條腿走路,中午用兩條腿走路,晚上用3條腿走路,這是什麼?”

“這是人。”聰明的狄浦斯很快地猜了出來。狄浦斯勝利了,他揭開了謎底,於是斯芬克司隻好用自殺去贖回自己的罪孽。

科學家和地質學家研究了獅身人麵像的年代後,認為其存在年代比海夫拉時代可能要早。而且,獅身人麵像和同年代鑿造的建築物相比,其侵蝕程度也要比後者嚴重得多。

獅身人麵像比金字塔還要古老

獅身人麵像是刻在石灰石床岸上的,所以它坐落在一個壕溝裏。壕溝的四壁給地質學家提供了令人感興趣,又不確鑿的證據。它們被水嚴重侵蝕的事實,表明這個壕溝是在公元前5000年前開鑿的,因為曆史上這一地區的降雨量,隻有那時是最高的。

同時,地質學家還進行了超聲波穿透岩石的地震研究,使科學家們了解到了岩石受風化和侵蝕的程度,從而知道岩石暴露在暴風雨中的時間有多長。

研究揭示,獅身人麵像的尾部是在海夫拉統治時期刻在石床上的,它的年齡隻有巨像前麵及兩邊的壕溝年齡的一半。也就是說,海夫拉隻是對已經有幾千年曆史的獅身人麵像進行了整修,並納入他的墓群之中。

這一結論令考古學家大吃一驚,因為這說明了獅身人麵像的頭部在海夫拉出世時就屹立在那裏幾千年了,顯然,這與他們所持的觀點是相矛盾的。

獅身人麵像難解之謎

1991年10月22日,地質學家在聖迭戈舉行的美國地質學年會上提交了他們的研究結果,認為巨像的實際修建年代在公元前7000年至公元前5000年之間。

針對這一觀點,考古學家爭辯說:就他們所掌握的知識來看,在海夫拉統治埃及以前的幾千年間,生活在該地區的人根本不可能掌握建造這一建築物的技術,甚至沒有這種願望。顯然,地質學家的結論與考古學家和埃及學家對埃及了解的一切情況都是背道而馳的。

考古學家們堅持說,獅身人麵像的修建技術比已確定年代的其他建築物的技術要先進得多,因此,將獅身人麵像建築年代再提前幾千年是不可思議的,也是不可能的。除非修建這一建築的不應是當時的埃及人,而是另一群高級智慧生物。

獅身人麵像到底是地球人建的,還是外星人建的,這個問題也同金字塔一樣成為當今的難解之謎。

鼻子的失蹤之謎

獅身人麵像誕生幾千年以來,飽經風吹日曬,臉上的色彩早已脫落,精工雕刻的聖蛇和下垂的長須,早已不翼而飛。然而,最叫人痛惜的是,它的鼻子怎麼掉了呢?這又是一個謎。

一種至今廣為流傳的說法是,1798年,拿破侖侵略埃及時,看到它莊嚴雄偉,仿佛向自己示威,一氣之下,命令部下用炮彈轟掉了它的鼻子。可是,這種說法並不可靠,早在拿破侖之前,就已經有關於它缺鼻子的記載了。

還有一種說法是,500年前,獅身人麵像曾經被埃及國王的馬木留克兵,當做大炮轟射的靶子,也許那時已經負了傷,鼻子掛了彩。

但是,又據某些記載,埃及的曆代法老和臣民,視這尊石像為“太陽神”,朝拜的人往來不絕。後來,風沙把它慢慢地掩了一大半,這時,一名反對崇拜偶像的人,拿著鎬頭,爬上沙丘,狠狠地猛鑿露出沙麵的鼻子,毀壞了它的容貌。奇怪的是前來拜訪獅身人麵像的遊客,都可以看到它胸前兩爪之間的一塊殘存的記夢碑。

碑上記載著一段有趣的故事。3400年前,年輕的托莫王子,來這裏狩獵。大概是奔跑得筋疲力盡了,便坐在沙地上歇息。不知不覺竟然睡去,並在蒙矓中夢見石像對他說:“我是偉大的胡爾·烏姆·烏赫特,古埃及人崇拜的神,意為神鷹,沙土憋得我透不過半點氣來,假如能去掉我身上的沙。那麼,我將封你為埃及的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