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千年不倒之謎
長城整個布局有主幹,有分支,沿線設立許多障、堡、敵台、烽火台等不同等級、不同形式和不同功能的建築物,構成了一個完整的防禦體係。
城牆是聯係雄關、隘口、敵台等的紐帶,牆身是防禦敵人的主體,牆基平均寬約6.5米,頂部寬5.8米,斷麵上小下大成梯形,使牆體穩定不易倒塌。牆身由外簷牆和內簷牆構成,內填泥土碎石。
外簷牆是指外皮牆向城外的一麵。構築時有明顯的收分,能增加牆體下部的寬度,增強牆身的穩定度,加強它的防禦性能,而且使外牆雄偉壯觀。
內簷牆是指外皮牆城內的一麵,構築時一般沒有明顯的收分,構築成垂直的牆體,關於外簷牆的厚度,一般是以垛口處的牆體厚度為準,這裏的厚度一般為一磚半寬,根據收分的比例,越往下越厚。磚的砌築方法以扁砌為主。因此,長城能夠曆經千年的風霜雨打,依然屹立不倒。
我還想知道
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偉大的奇跡,是我國悠久曆史的見證。它與天安門,兵馬俑一起被世人視為中國的象征。長城於1987年12月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疑雲重重的秦始皇陵
秦始皇是我國古代的第一位封建皇帝,是一位對後世影響很深的曆史人物。他自13歲即位起就開始為自己在驪山修建陵墓,統一六國後,又從各地征集了70多萬人繼續修建,直至他50歲死去,共修了37年。
考古學家們對始皇陵做了多次大規模的考古發掘和調查,但整個秦始皇陵依然充滿了秘密。深埋地下的秦始皇陵保持得怎麼樣?它真的早在秦朝滅亡之時就遭逢浩劫,被項羽焚毀了嗎?秦始皇陵墓裏的刀劍是當時工匠鑄造的嗎?
青銅刀劍是當時工匠鑄造的嗎
兵馬俑坑裏麵發現了兵器達到10萬多件了,兵器的種類如戈、矛、劍等很多,這些基本上都是青銅的,鑄造成型然後加以細加工形成的。
秦俑坑出土的青銅劍非常鋒利,它的刃部是經過打磨拋光的,打磨的痕跡紋是平行的,一條一條平行的,沒有交錯,打磨痕都是平的,如果用手來打磨的話一定有錯紋。
很多專家得出一個結論,在打磨的時候借助了一定的機械。一定有簡單的車床,這是金屬加工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兵馬俑裏有大量三棱型的箭頭,而且,任意兩個箭頭的三棱的三邊等長最大的誤差0.55毫米,最小的誤差0.02毫米,這樣精細程度令人驚歎。
另外秦俑坑出土的很多青銅鈹和短劍一樣,上麵有花紋,這個花紋不是刻上去的,是和金屬融在一起的,呈雲頭狀或者火焰狀,這是什麼工藝,至現在還沒有比較認可的結論。
還有青銅劍埋在地下2000多年為什麼沒有生鏽,拿起來還閃閃發光?專家也做了各種各樣的測試,直至現在沒有得出令人信服的結論。秦俑在科學技術上有很多謎團值得進一步的探討。
兵馬俑是秦始皇的陪葬嗎
兵馬俑一直被認定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幾乎成為一種公論。但近些年來,有學者卻對這一公論提出了質疑,認為兵馬俑的主人根本不是秦始皇。那麼兵馬俑的主人到底是不是秦始皇呢?如果不是秦始皇又是誰呢?
秦始皇陵的內城、外城及封土等都是死後的工程。而且,驪山上洪水嚴重,幾乎每隔3年就會下一場暴雨,開挖的地宮也不可能不顧積水而在秦始皇死前的幾十年前就開始預修。
曆史上,秦始皇曾經下令將陵墓向外擴展“300丈”,但秦時的“300丈”隻有690米,所以在秦始皇陵封土之東近2000米的兵馬俑,不可能被包括在這一個“300丈”的界址之中,因而也不可能成為秦始皇陵的一個組成部分。
既然秦始皇陵不在驪山,那麼位於驪山腳下的兵馬俑又是誰的呢?有專家認為兵馬俑其實是秦始皇的高祖母秦宣太後的。根據史料記載,秦宣太後陵墓就在秦始皇陵的東側偏南,距驪山山腳約1000米處的西楊村、下和村一帶,也就是人們現在所熟知的秦俑坑附近。
此外,在兵馬俑的身上也發現了一些奇怪之處:一些兵俑的頭頂,梳有苗裔楚人特有的偏於一側的歪髻;秦俑所著衣服,非常鮮豔,與秦王朝的尚黑製度,有顯著差別。
如果兵馬俑真是秦宣太後的陪葬,那麼哪裏是宣太後的陵墓呢?那秦始皇的陵墓究竟在哪呢?秦始皇陵和兵馬俑的研究還在深入探討。
秦始皇地宮被焚毀了嗎
許多史籍中都記載,秦末農民起義摧毀秦帝國後,西楚霸王項羽占據著秦都。他命人掘開了秦始皇的陵墓,盜運陵中的財寶。他調集了30萬人從地宮中向外運了30天也沒運完。當時,尋找羊隻的牧羊人用火點燃了皇陵地宮,秦始皇陵在熊熊的大火中毀於一旦。
這種說法曆來為史學家所接受。可是,在經曆了2000多年的風風雨雨之後,在20世紀70年代,震驚世界的古代軍陣秦兵馬俑出土問世,接著又是令世人為之歎服的精美銅馬車回到人間,這一連串重大的考古發現,引起了曆史學家和考古工作者的懷疑:秦始皇陵真的被毀掉了嗎?
一些科學家利用汞量技術測出了秦始皇陵地宮位置的中心的汞含量,超過正常土層含汞量的280倍。而有這種現象的土層分布麵積達12000多平方米。
科學家們認定:這種汞含量異常的現象是人工灌注水銀,造成水銀蒸發,經過漫長的歲月積聚的結果。而在《史記》中確實記錄了秦始皇墓中“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的情況,這和現在的發現正好吻合。
據此,史學家們推測:如果當年項羽真的燒了秦始皇陵的地下宮殿,那麼,汞早就揮發幹淨了,現在的這種汞異常現象也就不會出現。這也像是在給後人傳遞著這種信息:秦始皇陵墓可能仍然完好無損地沉睡在地下。
但是,今天也有一些專家對上麵的希望抱有懷疑。他們認為:不能輕易地下結論認定秦陵地宮保存完好。汞異常現象和其他可疑現象有可能是墓中其他物質的理化反應造成的。
看來,真正揭開謎底,隻能等待秦始皇陵被打開的那一天。
我還想知道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上是我國最大的古代軍事博物館。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並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大雁塔和小雁塔
大小雁塔的來曆
西安市的大小雁塔是我國保存較好的唐代古塔,不但在我國,在世界上也頗有名氣。大雁塔位於西安大慈恩寺內,是我國佛教名塔之一。唐王朝為了請當時聞名遐邇的玄奘法師擔任大慈恩寺的主持,特令在寺內修了翻經院。652年,玄奘上表,請求在慈恩寺內建塔以保存從印度帶回的佛經和佛像,朝廷欣然同意。小雁塔坐落在西安薦福寺內,是一座典型的密簷式佛塔。小雁塔建於707年,共15級,約45米高。
唐代名僧義淨於671年由洛陽出發,經廣州取海道到達印度,經曆30餘個國家,曆時25年回國,帶回梵文經書400多部。
706年,義淨在薦福寺翻譯佛經56部,撰著《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一書,對研究中印文化交流史有很高的價值。現在薦福寺內僅存有建於唐景龍元年的小雁塔。
大雁塔竟是個不倒翁
遊客到大雁塔細心觀察的話,會發現大雁塔竟然是斜的。至今實際測量後,會得出塔身向西的偏離程度竟達至1.0064米。這是怎麼回事呢?難道大雁塔成為比薩斜塔了嗎?
據史料記載,早在1719年就發現大雁塔有傾斜的現象了,1985年已達到0.998米,現在更達到1米多一點。雖然說:“古塔十有九斜”,但這種傾斜畢竟讓人擔心大雁塔會因此倒塌。為何大雁塔經曆了幾千年的風雨,依然保存完好呢?原來,在設計建築這塔時,地基是橢圓形,就像不倒翁的底部,原理跟不倒翁是一樣,無論風往哪邊吹,塔身會做相應的搖擺,但就是不會倒。後來由於開采地下水過多,導致了大雁塔周邊的地質結構發生了變化,大雁塔出現了倒塌的危險,為了拯救大雁塔,政府又開始往塔身周圍的地下重新注入水分,讓大雁塔又直立起來。所以看到的塔身會有潮濕的現象。
小雁塔裂縫竟能自動愈合
1556年12月12日,陝西省華縣發生了8級大地震,西安距震中僅80千米,有3/10的居民死於地震,房屋與地麵建築大部分遭到毀滅性的破壞,尤其是高大的建築物更是所剩無幾。整個西安城,瓦礫廢墟比比皆是。而小雁塔卻赫然矗立著,令人驚異不已!在此之前,1487年的一次破壞性地震中,小雁塔從頂到底裂為兩半,裂縫寬達0.3米。
1521年的一次地震中,這偌大的裂縫竟在一夜之間彌合了,外觀完整如故。此後,小雁塔又多次裂而複合,合而又裂。至民國年間,小雁塔在一次地震中第四次裂開。
直至1965年,國家撥款進行維修,並用鋼箍加固了塔身,小雁塔反複裂合的曆史方告結束。
小雁塔建成1300多年以來,總共經受了70多次地震,不僅塔身嚴重裂開,塔頂也受震坍落,原為15層,高43米,現剩13層,高43.3米,卻一直巋然屹立。
尤其它的“四裂三合”,為曠古罕見。古人因不知道這是為什麼,便認為塔是神人所造,能昭示世運盛衰,預兆吉凶。
原來,小雁塔的反複裂合都有其特定的規律,即多是大震裂、小震合。值得慶幸的是小雁塔裂開後,下一次地震正巧是小震,小震水平推力不大,不足以將塔推倒。相反,由於分為兩半的塔身重心仍偏向塔中,所以輕微的震動反使它向中間聚攏,由裂變合,而一旦合攏後,當然也就多少增強了其內聯係,提高了抗震能力,以致“四裂三合”。
我還想知道
大雁塔的塔頂,刻有聖潔的蓮花藻井,中央為一碩大蓮花,花瓣上共有14個字,連環為詩句,可有數種念法。壁上玄奘所著《大唐西域記》中,向人們解釋了最可信的雁塔由來之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