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敘利亞古城

古埃伯拉王國古都

1958年,一個敘利亞農民在沙漠中偶然挖掘到一個用灰色玄武岩雕成的獅子和一個刻有圖案的盆子,當時人們對這一發現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

直至1964年9月13日,意大利考古學家馬蒂埃帶領一支考古隊來敘利亞考察,發掘工作正式開始。不久,一塊玄武石雕刻成的無頭男人像被發掘了出來,雕像的兩肩之間,刻有阿卡德楔形文字。

有些專家將這些文字譯成了現代文:“埃伯拉國王伊貝特·利姆,把這尊雕像貢奉給阿斯特爾神殿。”這行字跡令馬蒂埃激動萬分,挖掘出的各種文物表明,他們找到了古埃伯拉王國古都的遺址。

轟動世界的泥版文書

考古隊先是在古都的一個房間內發現了大約15000塊泥版文書,隨後,又在另外兩個房間裏找到了大約16000塊泥版文書。

數量多得驚人的泥版文書讓馬蒂埃目瞪口呆,這樣大量的泥版文書的發現是史無前例的,它轟動了世界,因為一個早已消亡並沉睡幾千年的文明古國的奧秘將可能由此揭開。

泥版文書上寫有上千個人名,5000多個地名,其中提到較多的是啟什和阿達卜。有一塊泥版文書上寫有260座古代城市的名字,這些城市都是曆史學家聞所未聞的,另一塊泥版文書上寫有70種動物的名稱。

一些泥版文書上還寫有很多指令、稅款和紡織品貿易的賬目以及買賣契約,由此可以推斷,當時埃伯拉王國的工商業相當發達。

泥版文書中蘊含的秘密

由於泥版文書的被認讀,一個文明古國的秘密逐漸展示在現代世界的麵前。從大量泥版文書中可以知道,在公元前3000年前後的一段時間裏,埃伯拉曾是中東最強大的國家,它是以一個城市為中心,聯合附近一些村莊和城鎮而形成的,故被學者稱為“城邦國家”。

公元前2300年前後,埃伯拉王國達到頂峰,成為擁有近30萬人口的大國,僅在中心城市裏便居住著約30000多人。為了繼續擴張自己的勢力範圍,控製幼發拉底河流域,埃伯拉頻繁地發動戰爭,侵占鄰近的城市。

有一塊泥版文書上列舉了260座古代城市的名字,有些學者猜測,這260座城市可能曾被埃伯拉的軍隊征服過。其中有個叫馬利的城邦國家,泥版文書中有500多處提到它,明確地記載下了它是如何在埃伯拉強大的軍隊麵前被征服的。

然而,在這以後的數十年間,埃伯拉卻在與另一大強國阿卡德的戰爭中兩次敗北,埃伯拉城先是被掠奪一空,繼而被徹底燒毀。此後埃伯拉雖幾經興衰,卻再也沒能恢複往日的強盛,至大約公元前1600年左右便在曆史上消失了。

我還想知道

譽為“沙漠新娘”的敘利亞古城台德木爾,位於首都大馬士革東北方的沙漠中。遠眺這一大片綠洲,椰棗樹搖曳,石柱、殘垣掩映其中,阿拉米人稱其為“台德木爾圖”,意為“奇跡”。

神秘的馬丘比丘城

神秘山丘的來曆

1911年7月,美國的探險家海勒姆·賓厄率領耶魯大學考察隊準備考察印加帝國的一個秘密要塞,在考察過程中,發現了馬丘比丘這座“空中城市”。

由於無法得知它的原始名字,考古學家便借用了這個遺跡附近的一座山名,稱其為“馬丘比丘”。其海拔約2300多米,兩側都有高約600多米的懸崖,峭壁下則是日夜奔流的烏魯班巴河。馬丘比丘在1983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為世界遺產,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之一。

馬丘比丘用途探究

多年來,考古學家對這個神奇的古城產生了眾多猜想。

最有說服力的是祭奠神靈。太陽神是印加人最重要的神靈,選擇這樣高的位置,為的是和太陽更近一些。現代考古學者推斷,馬丘比丘並不是普通的城市,而是一個舉行各種宗教祭祀典禮的活動中心。考古學家在城中發現的頭骨中,絕大多數是女人的,他們推斷這些都是為了敬獻給太陽神的祭品。

馬丘比丘城建築疑雲

馬丘比丘城的建築全用巨石建成,見不到灰漿的痕跡,在那個時代,達到如此工藝水平是一個謎。更重要的是那些巨石,是從哪裏用什麼方法搬來的呢?

秘魯科學家認為,印加人並沒有在懸崖峭壁上搬運巨石,而是在山巔就地取材。他們在選定的山巔就地采集岩石製作砌塊,在山頂開出了一片90000平方米的開闊平地壘築古城。然後把剩餘的石塊、碎礫全部扔下了山崖,在山巔留下了這座奇跡般的古城。關於印加古城的懸案和猜想還有很多,等待人們去探索。

我還想知道

有學者認為馬丘比丘是“太陽聖女之城”,因為這個城市居民中,婦女比男人多兩倍。這些女性因為容貌豔麗,被選為太陽聖女,從全國集中到這兒,過著隱居生活。

巨石神廟是誰建造的

比金字塔還古老的神廟

馬耳他共和國的馬耳他島和戈佐島上有幾十處神秘的史前巨石神廟,有“地中海心髒”之稱,麵積316平方千米,是聞名世界的旅遊勝地,被譽為“歐洲的鄉村”。

戈佐島為馬耳他群島的第二大島。主要城鎮維多利亞在該島中部,巨石神廟廢墟位於城東。建於5500年以前的馬耳他巨石廟,是世界上時間最長的不需要支撐的石頭結構。存在於這裏的史前石頭結構,遠比埃及的金字塔要古老得多。

在馬耳他群島的島嶼上,以及在馬耳他和戈佐島嶼上,都可以看見巨大的岩石結構,這些岩石結構堪稱巨石文化中最為複雜,結構最為奇特的古代岩石建築。該建築屬於純粹的土著文化,迄今為止,它們沒有摻雜一點外部文化。

不可思議的建築

在馬耳他共和國的這些巨石建築中,最先引起人們注意的是戈佐島上的吉幹提亞神廟。這座神廟經考證建於公元前2500年前,當地人稱之為“巨人的傑作”。它麵向東南,背朝西北,是用硬質的珊瑚石灰岩巨石建成的。

這座神廟正麵高達8米以上,用緊密銜接的石灰石板拚成,被稱為世界建築史上最早運用拚接技巧建成的傑作。神殿內部使用的是軟質石灰岩,有多處精美的裝飾,神殿最早隻有南廟後部的3個穹頂,後來又增建了兩個小穹頂。

最令人難以理解的是,神殿外牆最後部分所用的石材竟然高達6米。在人類還沒有發明任何機械的史前時代,這樣巨大的石塊是怎樣運送到工地的,至今還無人能夠回答。

坐落在馬耳他島嶼上的哈加琴姆神廟也是用巨石建成,是當時建築技術的極品,也是最複雜的巨石遺跡之一。

考古人員發現,這裏很多石頭的位置都是精心安排的,似乎有著令人難以理解的宗教意義。其中一塊長達660米用做鋪路石的大石板,是馬耳他群島所有的神廟中最為巨大,也最令人矚目的超巨型石塊。

在這座巨石神廟中,人們可以看到,在通往神殿門洞內的兩側,有一些用巨大的石塊做成的石桌,這些石桌到底是祭台還是柱基,至今仍未定論。在這座神廟中,考古學家還發現了多尊母神的小石像,有人據此估計這座神廟與當時的母神崇拜有關。

神廟的未解之謎

由於年代久遠,塔爾申神廟隻有較低的外圍牆和地基還基本保持完整。但通過艱難細致的考證,考古學家們終於把這座約建造於5000年前的廟宇的原貌重新拚砌出來。

通過反複考證,考古學家認為,塔爾申神廟的頂蓋似乎是用橫梁加樹枝再覆以黏土或者石灰石造成的。神廟的大廳前有個前院通往廟內,神廟厚厚的外牆嵌有石灰石板。

有關人員發現,石牆上的石頭與石頭之間沒有灰漿粘合,牆頂上砌有石磚及其楣石。那麼,馬耳他島上的這些巨石神廟到底是什麼人建造?又是如何建造的呢?它們建造的目的和用途又是什麼呢?還有待進一步的調查考證。

我還想知道

馬耳他群島上已發現了30座神殿。除傑剛梯亞神殿外,還有5座神殿於1992年被收入為世界文化遺產。其中的哈格爾基姆神殿,因技術更先進,巨石之間吻合得天衣無縫,令人歎為觀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