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孫權遷都建業,征召上大將軍陸遜輔佐孫登鎮守武昌,並讓他兼任宮府留事。孫登時常出去打獵,本來應該走近道,但為了避開農民的莊稼,他寧可多走幾裏地。倘若在他打獵的地方有人種地,即使野獸橫行,飛禽撲麵,他也要換個地方,就是因為他不想打擾百姓種地。
孫登的母親出身卑賤,而徐夫人對孫登從小就有養育之恩。後來徐夫人被廢黜,住在吳郡,步夫人開始得寵。步夫人,臨淮淮陰人,與步騭同族,早年“以美麗得幸孫權,寵冠後庭”,且不妒忌,故久見愛待,意欲立為皇後,終因朝臣以徐夫人相抗而未成。步夫人對孫登經常有所賞賜,孫登隻是恭敬地接受,從不推辭。徐夫人派人來賜給他的衣服,他必要沐浴之後才穿。
孫權要立其為太子時,他卻推辭道:“本立道才生,要立太子,應當先立王後。”孫權笑道:“那麼,你媽媽現在在哪兒呢?她又不在。”孫登回答:“母親在吳郡。”孫權不說話了,他本以為孫登會說是步夫人。徐夫人雖然被廢黜了,但在孫登心裏,一日為母,終身為母。其恭孝之道,在宮廷那樣的環境下實在是難得。
在關於這位仁義太子的傳說中,有一件事是經常被人拿出來傳誦的,就是彈丸事件。有一次,孫登出外打獵,騎馬飛馳時,忽然一顆彈丸從他耳邊擦過。眾人大驚失色,迅速將其圍在中間,另外一批人找凶手。恰好有一人手提彈弓正在四處瞄準,這批人就把此人綁了拖來見孫登,此人已經是魂不附體。
證據似乎確鑿,孫登的手下決定先將此人棒揍一頓,然後找棵樹吊死他。孫登叫人找到了從耳邊飛過的彈丸,又把那人所使用的彈丸放在一起比較,發現此人用的彈丸要遠遠小於那顆彈丸。於是,就把嚇得魂不附體的人放了。
孫登手下的人說,即使不是此人所為,必有人要對殿下不利,還是殺一儆百的好。孫登卻說:“國家有國家的法度,如果我以太子的身份將此人處死,那麼,我就是明知此人冤枉而濫殺。我不但犯了國家法度,還留下了罵名,一舉兩失,你們說,天下的百姓如果知道了這件事會怎麼想我和父皇呢?”
有人曾將孫登辨彈丸一事放進智書裏,認為孫登很聰明。其實,但凡是個人就知道應該拿來彈丸比較一下,而這件事之所以被人人傳誦,無非是因為孫登的美德,在三國時期,這種行為在一個儲君身上所體現出來的不僅僅是智慧了,形而上地認為,這該是一種仁德。
此事過去不久,又一件事被史家記載了下來。
有一天,孫登起來想吐痰,但找不到了那個可愛的盛水金馬盂。本來,這隻是一件很小的東西,貴重就貴重在它是太子的私人物品。經過偵察,孫登找出了那個盜竊的人,他的手下人還是給他出主意,先棒揍一頓,然後砍腦袋。孫登很生氣地將小偷責備了一番,然後讓他滾蛋,並且告訴手下的人永遠不要再提這件事。
當他的弟弟孫慮去世後,父親孫權痛苦不堪,兩天才吃一頓飯。孫登得知此事後,晝夜兼程趕到父親所在地,對孫權說:“孫慮走了,這是命運。如今北方的土地還沒有統一,四海之民都在翹首盼望得到解救。老天把這樣的重擔子交給父親,可父親卻一點也感覺不到,反而不思飲食,我真是為父親憂慮不安。”
孫權這才開始大吃大喝起來,十幾天後,孫權覺得自己沒事了,就打發他回駐地。但他卻懇求說:“兒子不能早晚向父親請安,這就是不孝。陸遜在那裏,難道父親還不放心嗎?我想再多陪父親一段時間。”
孫權想了想,就把他留了下來。不久,孫權出征新城,讓孫登留守,全麵主持留守的政務。在此期間,因為諸多地方糧食歉收,盜賊滋生,孫登明確法令,從而防範了諸多想要趁勢作亂的人。
也算是天妒英才,江東優秀的準接班人太子孫登當了多年的仁義太子之後,突然就過世了。在他死後,孫權按照孫登的意思將另一個兒子孫和立為太子,這位第二任太子小時候就因母親王氏得寵,很為孫權喜愛,十四歲時,孫權就為其安排宮廷禁衛,並找大臣傳授其經傳。
孫和喜歡學習,對才學之士也很有禮貌,因而很受朝廷內外讚頌。成為太子後,他對政事的處理並不亞於孫登。但還有另外一種說法卻是,因為沒有了孫登,才顯出了孫和的才能。
十 皇帝老爸太子兒子,一個晚死,一個早逝
若孫權早一點死,或者孫登晚一點死,吳國的發展和三國的曆史必有完全不同的麵貌。一個老而不死,一個英年早逝,注定了東吳政權日薄西山的命運,覆滅隻是早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