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他的弟弟孫權戰略不如其兄,就表現在其比較混亂,沒有一個清晰的思路,而且對時機的把握也不行。這個孫策臨死時的一番話,說的最清楚。什麼你不如我,我不如你,不過是客氣、是鼓勵罷了。
不過當年,孫堅孫策打天下時,孫權還沒有長大,一個小孩自然沒有什麼好色的表現,而當天下三分的局勢初定,孫權還得在魏蜀之間周旋,更不敢像曹操一樣恣意放縱自己的欲望。陳壽評價孫權時這樣說:“孫權屈身忍辱,任才尚計……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業。”
此時的孫權,正仗著父兄留下的基業,戰戰兢兢地對抗來自北方的強大軍事壓力。孫權不是那種臨陣決戰的君主,以其兄孫策死前對他的評價就是:“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一句話完成了孫權的定位:守成之主。
創業容易守業難,孫權的處境比父兄時代更有挑戰性。“生子當如孫仲謀”(仲謀是孫權的字)曹操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可想而知孫權在當時是很受世人好評的。他襲父兄基業,自己也任人為才,禮賢下士,風格與其父兄大大不同。
後來曹操拿下荊州後下書招降孫權,他極力主張抗曹,這時的曹操可以說是很可怕的,之前幾乎戰無不勝,這說明孫權做人很有主張很勇敢,和保住父兄基業的堅定信念。後期孫權稱帝後,可能因年邁,也做了很多錯事傻事,這可能是曆代帝王的通病吧。總體來看孫權還是個了不起的人物,也很孝順,應該算是一個一代明君了。
二 父子是虎父無犬子 兄弟是龍兄帶虎弟
在公元229年春,孫權正式登基稱帝後,追諡他的父親孫堅為武烈皇帝。“喝水不忘打井人”,孫權之所以能夠跟曹操劉備平分天下,當然不能忘記是父親和兄長幫他打下了三分之一壁的江山。
人才其實就是培養出來的,如果一個聰明的孩子從小能夠得到很好的教導,那麼等他長大了,他就是一個人才了。孫權就是這麼一個聰明人,再加上他父親的正確教導,他還不能成為個“人才”嗎?
孫權的老爸孫堅,《三國誌》陳壽評論說他“勇摯剛毅,孤微發跡,導溫戮卓,山陵杜塞,有忠壯之烈”。 裴鬆之也說他於興義之中,最有忠烈之稱。縱觀孫堅一生,這些評價中肯切實,洵非虛語。
史書《三國誌?吳書?孫破虜傳》記載孫堅少時為縣吏,性闊達,好奇節。他十七歲那年,隨其父一起乘船去錢塘,途中,正碰上海盜胡玉等人搶掠商人財物,在岸上分髒。商旅行人,一見此情此景,都嚇得止步不前,過往船隻,也不敢向前行駛。孫堅見狀,對父親說:“此賊可擊,請討之。”他父親說:“非爾所圖也。”
孫堅提刀,大步奔向岸邊,一麵走,一麵用手向東向西指揮著,好像正分派部署人眾對海盜進行包抄圍捕似的。海盜們遠遠望見這情形,錯認為官兵來緝捕他們,驚慌失措,扔掉財貨,四散奔逃。孫堅不肯罷休,追殺一海盜而回,其父親大驚。孫堅卻因此聲名大振,郡府裏召他代理校尉之職。
那時會稽郡人許昌在句章興兵作亂,自稱陽明皇帝,與其子許韶一起四處煽動諸縣,聚集起同夥數以萬計。孫堅以郡司馬的身份召募精良勇敢的壯士千餘人。會同州郡官兵,協力討伐,擊潰了這股勢力。這一年,正是漢靈帝熹平元年(172年)。刺史臧曼向朝廷呈報了孫堅的功勞,於是,孫堅被任命為鹽瀆縣丞,數年後,又相繼改任盱眙縣丞和下邳縣丞。
孫堅曆任三縣縣丞,所到之處,甚有聲望,官吏百姓也親近順服。同他往來的人,常常達到數目。這裏有鄉裏耆舊名人,也有任俠好事的少年。孫堅對他們,像對待子弟親友一樣。接待撫養,盡心盡力。
孫權的老爸孫堅作戰也很悍猛,常置生死於度外。一次,他乘勝追敵,單騎深入,失利,受傷墮馬,臥於草中。當時,軍眾分散,不知他在什麼地方。虧得他所乘戰馬跑回軍營,咆哮嘶鳴。將士們隨馬找去,才在草中發現了孫堅。孫堅回營養了十幾天,傷勢略好,又奔赴疆場。可見孫權的父親是個智勇雙全的人物。
又據《吳錄》記載,廬江太守陸康的侄兒當時任宜春縣令,被敵兵所攻,派人向孫堅求救。主簿勸孫堅不要越界征討。孫堅回答:“太守我沒有什麼文德,隻以征伐為功。越界征討,是為保全郡國。倘若以此獲罪,我無愧於天下!”於是,整頓部伍,起兵馳援,敵人聽說孫堅要來,聞風逃遁。漢靈帝檢錄知道了孫堅前後戰功,封他為烏程侯。
當時,關東州郡長官,為了擴大勢力地盤,紛紛兼並割據。袁紹、袁術雖為兄弟,可互相也爾虞我詐,勾心鬥角。袁術派孫堅去攻打董卓,作戰在外,袁紹卻改派周昂(一說為周禺)為豫州刺史,率兵襲取曾作為孫堅豫州刺史治所的陽城。
孫堅得此消息,十分感慨:“我們同舉義兵,目的是為了挽救江山社稷。如今逆賊將被掃滅,內部卻如此爭鬥起來,我跟誰戮力同心,回天轉日呢?”說完,仰天長歎,淚如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