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第六皇帝老爸 魏武帝——曹操(3)(2 / 3)

曹操的兒子們最終沒有辜負他的期望,同時也說明曹操的教子之道是科學的,對於今天的我們仍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七 曹操的節儉與教子

曹操一生主張節儉,反對奢侈。《魏誌?武帝紀》注引《魏書》說:曹操“雅性節儉,不好華麗;後宮衣不錦繡,侍禦履不二采,帷帳屏風,壞則補納,茵蓐取溫,無有像飾。”《傅子》也說:“太祖湣嫁娶之奢僭,公女適人,皆以阜帳,從婢不過十人。”

曹操的《內誡令》和《遺令》,真實地記載了曹操反對奢侈靡費,提倡儉樸節約的不懈努力。如《內誡令》中有如下幾條:

孤不好鮮飾嚴具,所用雜新皮韋笥,以黃韋緣中。遇亂無韋笥,乃作竹方嚴具,以帛衣之,粗布作裏,此孤之平常所用也。內中婦曾置嚴具,於時為之推壞。今方竹嚴具緣漆,甚華好。

吾衣被皆十歲也,歲歲解浣補納之耳。

吏民多製文繡之服,履絲不得過絳,紫金黃絲織履。前於江陵得雜彩絲履,以與家,約當著盡此履,不得效作也。

孤有逆氣病,常儲水臥頭。以銅器盛,臭惡。前以銀作小方器,人不解,謂孤喜銀物,今以木作。

昔天下初定,吾便禁家內不得熏香。後諸女國家為其香,因此得燒香。吾不燒香,恨不遂初禁。今複禁不得燒香,其以香藏衣,香著身亦不得。

上述五條的大意是:

我不喜歡裝飾美麗的箱子,所用的是摻雜新皮製成的皮箱。遇到亂世沒有皮箱,就用竹子做成方箱,用絲帛罩在外麵,粗布做裏,這就是我平時所用的。王宮內婦人當時曾經置辦箱子,已經搞壞。現在的方竹箱加上漆很漂亮。

我的衣服棉被都已經使用十年了,年年把它拆洗縫補一下罷了。

官吏和百姓多製作刺繡衣服,鞋子的絲線顏色不能超過朱紅色,(要用)紫、金黃色的絲線織鞋子。從前,我在江陵得到過各種花色的絲鞋,把它給了家人。和他們約定,穿完這些鞋子,不準再仿作。

我有逆氣病,常常準備好水來浸頭。用銅器盛水,時間長了有難聞的氣味。從前用銀作成小方形器皿,人們不理解,說我喜愛銀製物品,現在就讓用木製作。

從前天下剛平定時,我便禁止家裏熏香。以後,三個女兒作了貴人,為他們熏香,因此才燒起香來。我不燒香,遺憾的是沒能實現當初的禁令。現在,再一次禁止熏香,把香放在內衣或者把香帶在身上也不行。

雖說曹操終其一生未能登上九五之尊,但自“挾天子以令諸侯”以來,牢牢抓往軍權不放,用畢生的努力統一了北部大半個中國,其威望聲譽不敢說天下獨尊,至少也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然而看看他用的箱子,瞧瞧他的衣服鞋子與棉被,還有用於治病的盛水木器,再看點根香熏熏穢氣也覺奢侈的的做法,大老百姓的我們,難道不覺汗顏嗎?

曹操的節儉,還可用他對待後事的態度來說明。他認為世俗喪葬之俗“繁而無益”,所以在生前便根據四季的不同各做了四季送終的衣服,盛放在四個箱子裏,並在箱子上分別寫了春夏秋冬四字以示區別,並遺言“有不違,隨時以斂。金珥珠玉銅鐵之物,一不得送。”

在建安二十五年臨終前留下的“遺令”中,他諄諄告誡他的臣子:天下還沒有安定,不能遵照古代喪葬的製度。我死後,穿的禮服要像活著時穿的一樣。文武百官應當來殿中哭吊的,隻要哭上十五聲即可,安葬以後,便都脫掉孝服;那些駐守各地的將士,都不要離開駐地;官吏們要各守其職。他還再次重申死後“斂以時服,無藏金玉珍寶。”對葬地的選擇,在他死前一年多點的建安二十三年,便下《終令》申明:“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規西門豹祠西原上為壽陵”,並強調“因高為基,不封不樹”,即依照原來的高度作為壙基,不堆土,不植樹。從這些記載看,後人因曹操的“奸”而指責他死後營造了七十二疑塚,可以說真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詞”了。

曹操的薄葬做法,也被魏文帝曹丕接受並效仿。《三國誌?魏書?文帝紀》說:“(黃初三年)冬十月甲子,表首陽山東為壽陵,作《終製》。”曹丕在《終製》中說:安葬在山林,目的是要與山林合為一體。植樹的禮製不是上古就有的,我也不采取這種做法。我的壽陵要因山而成體,不要植樹,不建立寢殿,不造陵園,不修神道。安葬就是要將屍體隱藏起來,使他人不能發現。因此我在這不生長糧食的地方營建陵墓,是想使幾代以後的人不知道陵墓所在。不要填塞葦炭之灰,不要斂藏金屬器皿,隨葬用品一概用瓦器。內棺油漆隻要三遍,含在口中的東西不要使用珠玉;不要放置珠襦玉匣,不要按照各種愚昧的習慣去做。

魏文帝曹丕之所以會這樣,跟曹操的教子有方是分不開的。

曹操有二十多個兒子,曹丕、曹植、曹衝的知名度很高,此處僅以少為人知的曹袞為例。《三國誌?曹袞傳》說,曹袞“少好學、年十餘歲能屬文。每讀書,文學左右常恐以精力為病,數諫止之,然性所樂,不能廢也。”“每兄弟遊娛,袞獨覃經典。”但曹袞絕不是書呆子,他深知宮廷鬥爭的殘酷。文學防輔相是“受詔”留在他身邊“察會舉措,有過當奏”的“暗探”、“間諜”,因為實在找不到曹袞的過錯,隻好如實上奏,“稱陳袞美”,曹袞知道了,認為“如有善,無患不聞”,這樣做“是適所以增其負累”,“是非益我者”,其戒慎謙虛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