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洛瓦底江——雨神之河(2 / 2)

伊洛瓦底江的中遊是從曼德勒到第悅茂,這裏有兩個大山脈,由於山脈的阻擋作用,這一帶成為全緬甸降水量最少的地區,再加上天氣酷熱,水分蒸發量大,使得該段有將近一半的河水被蒸發掉。而一旦有雨,往往就是急風暴雨,這造成中遊的河水泥沙含量大增,平均每年有2億多噸的泥沙被帶入下遊地區,於是該江沿岸成了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之一。

穀地是伊洛瓦底江中遊曆史最悠久的地區,其中最著名的是曼德勒和蒲甘。曼德勒是緬甸古都和民族文化中心,全國第二大城市。它的地理位置適中,是緬甸的心髒部分,而從它身邊蜿蜒而過的伊洛瓦底江就是一條延續民族生命的動脈。1857年,緬甸最後一個王朝在這裏建都,敏東國王給它賜名為“亞得那崩”,意為“萬寶之城”。

曼德勒城北有一座曼德勒山,高約300米。它舊稱羅刹女山,相傳2000多年前,佛祖宣揚佛法時曾路過此地,並預言說:“2400年後,這裏必會出現一座繁華的大城。”因為佛祖的登臨,曼德勒山也因此成了聖山。

伊江下遊——富饒的三角洲

說過上遊和中遊,接下來就是下遊了,伊江的下遊是富饒的三角洲。從地圖上看,三角洲上的水係就像散落分開的線條,每條線都筆直地伸向安達曼海。三角洲東西寬約242千米,南北長約90千米,麵積約有3萬多平方千米,類屬現代衝積平原。這一帶地勢低下平坦,千裏奔騰而來的伊洛瓦底江每年帶來近3億噸的泥沙,使得三角洲向外伸延的速度快得驚人。據測量,三角洲約以每年66米的速度在擴張。

說到弊和利,伊洛瓦底江中遊嚴重的水土流失,到了下遊的三角洲得到了補償,換來了一個緬甸人口最稠密、經濟最發達的地區。該地區的種植麵積占據全國的一半,同時產出的均是緬甸的主要出口商品,並換來了大量外彙。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緬甸一直是世界上稻米出口最多的國家,著有“稻米國”之稱,而伊洛瓦底江三角洲是緬甸的稻米第一中心,更是享有“緬甸穀倉”之盛譽。

拓展閱讀

柚柞的故鄉是緬甸,其號稱“樹木之王”,又被譽為“緬甸之寶”,過去被緬甸封建王朝定為皇家木料,曼德勒皇宮所使用的全是柚木。在曼德勒市區南方約11千米處,有一座建於1851年的大橋,全長1200米,由1086根實心柚木搭成,以一個“之”字形跨越陶塔曼湖。在幾百年的時間裏,該大橋承受住了大水的強烈衝擊,一直完好無損的保存到現在,並安然保護了湖兩岸的百姓生生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