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鹿晨昏活動,生活區域隨著季節的變化而改變。春季梅花鹿多在半陰坡,采食櫟、板栗、胡枝子、野山楂、地榆等喬木和灌木的嫩枝葉和剛剛萌發的草本植物。夏秋季梅花鹿遷到陰坡的林緣地帶,主要采食藤本和草本植物,如葛藤、何首烏、明黨參、草莓等。冬季則喜歡在溫暖的陽坡,采食成熟的果實、種子以及各種苔蘚地衣類植物,間或到山下采食油菜、小麥等農作物,還常到鹽堿地舔食鹽堿。
梅花鹿性情機警,行動敏捷,聽覺、嗅覺均很發達,視覺稍弱,膽小易驚。由於梅花鹿四肢細長,蹄窄而尖,故而奔跑迅速,跳躍能力很強,尤其擅長攀登陡坡,那連續大跨度的跳躍,速度輕快敏捷,姿態優美瀟灑。梅花鹿能在灌木叢中穿梭自如,或隱或現。
在自然條件下梅花鹿是群居的,少則10多隻,多到幾十隻。梅花鹿在寒冷的冬季比其他季節的集群性更大。人工圈養的梅花鹿群其群居性仍然沒有改變,鹿群中的頭鹿常會影響整個鹿群的行動,為逃避傷害,眾多的鹿都會按照頭鹿或少數幾隻鹿的躲避方向和路線奔跑。偶爾因病或其他原因令個別鹿離群單獨飼養,此時的梅花鹿則表現為膽怯不安,在圈內不停地來回走動,甚至拒絕采食和飲水。人們利用梅花鹿的這種群居性,對梅花鹿進行馴養、放牧和控製整個鹿群。每年8~10月梅花鹿開始發情交配,雌鹿發情時發出特有的求偶叫聲,大約要持續一個月左右,而雄鹿在求偶時則發出像老綿羊一樣的“咩咩”的叫聲。
“角鬥”在鹿類中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一隻健壯的雄鹿通常可以擁有10多隻雌鹿。在一個繁殖季節,雌鹿可以多次發情,其發情周期為5天,一旦受孕後便不再發情。雌鹿的妊娠期為230天左右,產仔於翌年五六月,一般每胎僅產一仔,也有少數為兩仔。產下的幼仔體毛呈黃褐色,也有白色的斑點,幾個小時就能站立起來,第二天可隨雌鹿跑動。母鹿覓食時先到林外四處探望,確信沒有危險後,才把幼仔帶出來,發現險情會發出驚叫,帶著幼仔逃進密林。
梅花鹿具有很高的的科學價值和觀賞價值,為了保護這一瀕臨滅絕的珍貴物種,江西省於1981年建立了江西省桃紅嶺梅花鹿保護區。
科研監測是保護區的一項重要的工作。它一方麵對保護區內的野生梅花鹿種群數量、分布、遷移、繁殖狀況等到進行監測,以掌握最新動態,探索其動態變化規律,為保護和發展野生梅花鹿種群提供科學依據;另一方麵它通過對梅花鹿棲息環境、活動規律以及繁殖、食性等生態習性的監測,查清影響梅花鹿生存、繁殖的主要生態因子,為梅花鹿適生係統的恢複營建、資源保護、救護與馴養繁殖等提供科學依據多種方式。
保護區在保護措施上采取了舉辦夏令營、成立宣傳隊、製作視聽材料、製作宣傳標牌及建設標本館等。
保護區組織人員定期到社區作報告、召開座談會,促進雙方對保護知識的溝通與交流;舉辦保護梅花鹿的巡回展覽,在社區采取展示板、牆報、標語等形式開展宣傳教育活動;組織專門人員定期到社區進行自然保政策、法律、法規的宣傳,增強當地居民的環保法律意識。
保護區經常為社區學校提供參觀、實習的條件,使更多的人熟知自然保護的重要意義。提高公眾的保護意識,中小學生是很重要的組成部分,通過舉辦夏令營,組織學生到保護區開展野外活動,使他們認識自然、了解自然、熱愛自然、保護自然。
由於近年保護區在保護措施上加在了力度,成效顯著,野生梅花鹿活動的區域已向桃紅山外圍擴展,梅花鹿繁衍生息的環境得到保護,種群數量由建區前的不足60隻發展到400隻,種群數量呈上升趨勢。
小知識大視野
《彭澤縣誌》有“山有文禽奇獸,美鹿爭鳴”之記。桃紅嶺集日月之精華,得山川之靈氣,鍾靈毓秀,古往今來,文人誌士,涉足其間,留下大量的人文景觀。晉朝陶侃,字士衡。一生宦海,在軍41年,屢立戰功,總領八州都督。晉成帝念其德高望重,以雌雄梅花鹿一對贈之。陶侃退休後,回到潯陽,遍遊故鄉山水名勝。當他來到桃紅嶺時,不禁拍撐叫絕:“江南之鍾靈盡聚於此山,真仙境也!”於是來到此隱居,每日與禦賜梅花鹿為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