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9
小知識大視野
在壺口兩邊的石岸上,分布者著無數個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石窩。石窩是由河水長期衝擊石岸,盤旋琢磨河床凹處而成,所以多呈圓形,由此可見自然的造化之力。
民間相傳,這些石窩乃是當年大禹治水時留下的馬蹄蹤,故又稱“石臼仙蹤”。其實這些石窩水窪並非人工所鑿,而是經過洪水激流數千年來衝擊石塊盤旋磨蝕而成,因此,每個坑從坑沿到坑壁都光滑無比,而且每個石窩裏都有一個圓形石頭。
明代有人作詩讚說:“河底有天涵兔影,山間無物掩蟾光。因其孟門開寶鏡,嫣娥向晚理殘妝。”
江南第一山——天柱山
天柱山又名皖山,安徽省簡稱“皖”由此而來。天柱山屬花崗岩峰叢地貌,地質遺跡豐富。天柱山在長江北岸、安徽省潛山縣境內,其主峰高聳挺立,如巨柱擎天,因而稱為天柱峰,山也因此而得名。
天柱山過去還有潛山、皖山、萬歲山的稱呼。據說,稱萬歲山是因公元前106年漢武帝南巡時,親臨皖山設台祭嶽,敕封皖山為“南嶽”,因此它又被譽為“江南第一山”。
又因該山春秋時為皖國封地,山名皖山,水名皖水,安徽省簡稱“皖”即源於此,所以天柱山又稱為安徽的“源頭山”。
天柱山有42座山峰,山上遍布蒼鬆、翠竹、怪石、奇洞、飛瀑、深潭。
《天柱山誌》稱其“峰無不奇,石無不怪,洞無不杳,泉無不吼”,可見其自然景色之奇絕。
穀口前潛水碧波蕩漾,後依天柱群峰。這裏林木蔥蘢,環境清幽,李白、蘇東坡、王安石等文人騷客都曾在此題詩,現仍保留有“詩崖”勝跡。王安石所題詩文為人盜取,至今“詩崖”上仍有不少處露出四方形鑿坑,讓人惋惜。
天柱峰如擎天巨柱,雄偉壯麗,氣勢非凡。在天柱峰前正麵崖壁上,有“孤立擎霄,中天一柱”八個大字,橫書其上,“頂天立地”四個大字直書其下。其氣魄宏偉,令人驚歎。天柱峰左、右側有飛來、三台兩峰相峙,更顯得氣勢磅礴。
唐代詩人李白路過宿鬆長江江麵時,望見天柱峰的雄奇壯麗,放聲高歌:“奇峰出奇雲,秀木含秀氣。清冥皖公山,巉絕稱人意。”
白居易也曾詠歎:“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門千仞鎖雲雷”。
宋朱熹大發感歎:“屹然天一柱,雄鎮翰維東。隻說乾坤大,誰知立極功。”
清李庚也讚歎說:
巍然天柱峰,峻拔插天表。
登躋猶未半,身已在蓬島。
憑虛舉鸞鶴,舉步煙雲繞。
天下有奇山,爭似此山好。
天柱峰又叫朝陽峰,屹立在群峰之上,太陽一出地平線,最早的一縷陽光便投到峰尖,最晚一束陽光也在峰尖收散。這裏一天都朝陽,全年多不見。因江淮多雲霧,主峰約有一半時間在雲霧裏。
天柱山又叫司命峰。天柱山是道教名山,稱為第十四洞天、五十七福地,屬司命真君管轄,主峰故稱司命峰。
飛來峰是天柱山的第三高峰,整座山峰為一整塊巨石構成。峰頂有一石長約3丈有餘,圍長30餘丈,高丈餘,渾圓如蓋壓在頂峰,似從天外飛來,石稱“飛來石”,峰因石名。峰頂的飛來石,像一頂華冠端端正正地戴在峰頂。
傳說天柱山在26億年前是一片茫茫無際的西海,西海裏許多蛇妖鱉精在興風作浪,擾得民不聊生。後來太上老君路見不平,運用法力從東海龍王處借來一塊鎮妖石壓在飛來峰上,用來鎮妖。
飛來峰,從南麵看,如帽如笠;從北麵看,如棋如磨;從東看,如球如拳;從西看,則如牛眠虎臥。飛來峰的西部的石壁上,由於泉水的長期侵蝕,形成一塊石鱗斑斑酷似“龍鱗”的斑塊。
在飛來峰南麵的是“寶月峰”,峰頂東西有兩個觸角狀的巧石,中間平躺著一塊方桌狀的石板,兩塊巧石像兩位老者各自向後微微傾斜,好一幅悠閑自得的神態。從東向西望,該峰似一彎新月掛在藍天。真可謂移步換景,妙趣橫生。
煉丹湖在我國名山中可以和天山“天池”、長白山“天池”相媲美。它水質清澈、碧綠如玉,四周群山羅列,環境幽雅,天晴無風,湖如明鏡,藍天白雲,映入其中。其四周群峰、蒼崖青鬆也倒映其中,如錦如織,給這平靜的水麵增添了無限的生機。
微風徐來,湖水蕩漾,波光粼粼,這裏又是一番景象,泛舟其上,如入瑤池。
在“煉丹湖”平靜的水麵之下,原來未修湖以前,稱“良藥坪”,又叫“上煉丹”。漢末名道左慈曾在此采藥煉丹,現在的“煉丹湖”名即來源於此。
左慈當年煉丹住過的煉丹房與煉丹起爐的煉丹台還在。在煉丹台舉目四望,西關群峰,曆曆在目,飛來如墜,寶月如錫,銜珠欲墜,天柱在望。獅峰聳於左,青龍背橫於右,登仙打鼓諸峰在其東,麟角、覆盆、迎真諸峰峙其南,遠瞻近矚,可盡天柱一山之勝。
天柱山的千年古鬆不下萬棵,尤以“十大名鬆”最具特色。作為群鬆之首的天柱鬆,又被稱作“天柱鬆王”,它屹立於絕壁之上,紮根於石縫之中,下臨萬仞,上逼藍天,剛直挺立,確有不可一世之概。
探海鬆用其彎曲的軀體,伸出長長的手臂,去探秘浩渺的雲海。五妹鬆、虯龍鬆、雙掌承露、鷹鬆、舞女鬆等,千姿百態,婀娜多姿。
天柱山的景點中,最具特色的莫過於神秘莫測的洞府了。這裏有知名洞府53處,而且多聚集在千米以上的主峰景區。它們疊石天成,自然成趣。如馬祖道一修煉的嘉平館,大宋顧柬之宿過的柬之洞,迎真峰上的迎真洞等。但規模最大、結構最為奇特的洞府應首推被譽為“全國花崗岩第一秘府”的神秘穀,由峰巔墜下的巨石,無序疊置於峽穀之中,便形成了這神秘的洞穴。
該洞穴分逍遙宮、迷宮、龍宮三大部分。神秘穀從狹窄陡峭的洞口而入,左右環繞,上下迂回,時而步道斷蹤,時而又別開洞天,真是神秘莫測,其樂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