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4
小知識大視野
肉蓯蓉是我國沙漠地區特有的名貴藥材,也是傳統的藥用植物。早在《本草綱目》一書中就被列為滋補藥草,具有養筋補腎之功效。鎖陽也可全草入藥,可補腎壯陽、潤腸通便,還因其含澱粉可食用充饑,製作糕點等。
植物與真菌相互依戀
水晶蘭的身上沒有葉綠素,莖上不長葉子,而是覆蓋著無色的小鱗片,形態上很像某些寄生植物。在多年前,這種叫水晶蘭的植物就已經引起了科學家的廣泛興趣。
水晶蘭不具備葉綠素,顯然隻能攝取現成的有機養料,那麼它是如何得到有機養料的呢?是像腐生植物那樣完全依靠自己獲取營養,還是如同寄生植物那樣從樹根上獲取呢?
水晶蘭不是寄生植物,它完全是從土壤裏獲得有機營養。
水晶蘭的根的整個表皮覆蓋著密密麻麻的某種真菌的菌絲,菌絲體比表皮本身厚一兩倍。
小根的末梢是在真菌鞘裏,單獨或成束的菌絲從四麵與真菌鞘分開,這與寄生真菌有所不同,因為後者菌絲隻在根的表麵,而不會侵入至根的組織中去。顯然,水晶蘭是由菌絲承擔了提供水分和營養的任務,在生理上取代了根毛的作用。
水晶蘭中的奇妙現象,使更多的學者開始對蘭科植物進行全麵研究。
他們發現蘭花的種子異常微小,外麵有厚膜包著,裏麵幾乎沒有任何貯存的營養物質,而且它在人工條件下根本不萌芽。
植物學家貝納爾在偶然的機會中檢查了水晶蘭的一個果實,看見裏麵有幾顆已經發了芽的種子,其實嚴格地說,它們已不是種子,而是極小的幼苗。
他發現幼芽細胞裏都有極細的小纖維團,這是進入到蘭花種子裏的某種真菌的菌絲。
當時,蘭花和真菌共生的現象已為人所知,但誰也沒料到長在梭狀莖上的真菌菌絲能穿過莖,傳到裏麵成熟的種子內。
為此,貝納爾提出假設:真菌進入到蘭花的幼芽裏絕非偶然,而是蘭花種子萌芽必不可少的條件。
為了證實自己的假說,貝納爾從蘭花根上取得真菌小團,分別放在營養凍膠上進行培養,最後形成類似黴菌的東西。
與此同時,貝納爾在嚴格消毒條件下對蘭花種子進行人工培養,但沒有發芽,後來他往培養基中加了一小塊黴菌,結果很有效。當真菌菌絲一進入種子裏,種子就開始萌發,幾個月之後就長出了正常的蘭花。這樣,貝納爾第一次證明了蘭花種子萌芽時一定要有共生真菌才行。
小知識大視野
共生真菌從植物體內獲取必要的碳水化合物及其他營養物質,而植物也從真菌那裏得到所需的營養及水分等,從而達到一種互利互助、互通有無的高度統一。因此,這類植物既具有一般植物根係的特征,又具有真菌的特性。
會發光的植物
動物會發光這是大家所知道的,比如螢火蟲便會發光。然而,如果有人告訴你植物也會發光,你會相信嗎?
100多年前,入侵新幾內亞島的荷蘭遠征軍為了防止土著人襲擊,在沿海處建立了一座城堡。一天晚上,城堡上的人驚奇地發現,在一個士兵走過的沙灘上留下了一串可怕的亮腳印。
於是,他們就派人悄悄跟蹤這個士兵,可奉命前去跟蹤的人也留下了同樣的亮腳印。以後,這種現象又陸續發生了幾次,這下人們才知道,凡是風雨之夜,無論誰在沙灘上行走,都會發生同樣的情況。究竟是什麼在發光呢?
現在人們已經弄清楚了。海藻中有許多藻類植物,甲藻便是其中之一。甲藻的不同之處在於它能發出熒光。甲藻細胞內含有熒光酶和熒光素,平時不顯得特別,一旦被觸動、受到刺激或氧氣十分充足時,便會產生光亮。風雨之夜,當甲藻被海浪衝上沙灘後,由於雨水的浸潤,沒有馬上死去,這時如果有人在沙灘上行走,甲藻受到腳踩的刺激後,便會重新發光,亮腳印就是這樣產生的。
據稱,在我國江蘇省丹徒縣發生過這麼一件事:有幾棵生長在田邊的柳樹居然在夜間發出一種淺藍色的光,而且刮風下雨,酷暑嚴寒都不受影響。這是怎麼回事呢?有人說這是神靈顯現,有人說這些柳樹是神樹,一時間鬧得沸沸揚揚。
科學家們得知這一消息後,對柳樹進行了體檢,並從它身上刮取一些物質進行培養,結果培養出了一種叫“假蜜環菌”的真菌。答案找到了。原來,會發光的不是柳樹本身,而是假蜜環菌,因為這種真菌的菌絲體會發光,因此它又有“亮菌”的雅號。假蜜環菌在江蘇、浙江一帶較多,它專找一些樹樁安身,用白色菌絲體吮吸植物養料。白天由於陽光的緣故,人們看不見它發出的光,而在夜晚,人們就可以看見了。其實,不但真菌會發光,其他菌類也會發光。據說,在1900年巴黎舉行的國際博覽會上,有人把發光細菌收集在一個瓶子裏,掛在光學展覽室裏,結果這個“細菌燈”把房間照得通明!
菌類為什麼會發光呢?原來,在它們體內有一種特殊的發光物質叫熒光素。熒光素在體內生命活動的過程中被氧化,同時以光的形式放出能量。這種光利用能量的效率比較高,有95%的能量轉變成光,因此光色柔和,被稱為冷光。
小知識大視野
我國江西省井岡山地區也有一種能閃閃發光的樹,當地人稱它為“燈籠樹”。它是一種常綠闊葉樹,樹葉裏含有大量磷質。每逢晴天的夜晚,樹上熒光點點,恰似高懸著的千萬盞小燈籠,為過往行人照明指路。
植物也要睡覺
人在學習和勞動了一天之後累,晚上便上床閉起眼睛睡眠。貓、狗也是躺下來睡的;鳥類往往棲在樹枝上,膨起羽毛,縮著腦袋做起夢來;魚在水中靜止不動,而鰓還在有規律地一開一合,其實這時它已睡著了。
科學家說,植物也需要睡眠。每逢晴朗的夜晚,我們隻要細心觀察,就會發現一些植物已發生了奇妙的變化。比如常見的合歡樹,它的葉子由許多小羽片組合而成,在白天舒展而又平坦,一到夜幕降臨,那無數小羽片就成雙成對地折合關閉,好像被手碰過的含羞草。
有種小草叫紅三葉草,隻要天一黑它就睡了。在陽光下,它的每個葉柄上的3片小葉都展開在空中,可晚上卻是另一種樣子:3片小葉折疊在一起,垂下了頭。像紅三葉草的葉子那樣,每逢晚上,或在黑暗中出現閉合的現象,一些植物工作者稱之為“睡眠運動”。
植物的葉子會睡,植物的花也會睡。夜晚,蒲公英的小花向上豎起閉合,胡蘿卜的花向下垂頭,都表明它們已進入睡鄉。不過,晚香玉和“夜開花”等植物是在夜晚怒放的,因為它們“上夜班”,所以改在白天睡眠。
選擇白天閉合的植物,可以減小和陽光的接觸麵,降低水分的蒸發,並且還可防止害蟲的侵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