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中的女人(1 / 3)

貂蟬,正史上並無此人,是我貂蟬陳好版國民間傳說中人物,為東漢末年司徒王允家的義女,為拯救漢朝,由王允授意施行連環計,使董卓、呂布兩人反目成仇,最終借呂布之手除掉了惡賊董卓。之後貂蟬成為呂布的妾,董卓部將李傕擊敗呂布後,她隨呂布來到徐州。下邳一役後,呂布被曹操所殺,貂蟬跟隨呂布家眷前往許昌,從此不知所蹤。

關於貂蟬的出身,有野史這樣交待:其人本姓霍,無名,今SX忻州人。自幼人才出眾聰敏過人,因而被選入漢宮,任管理宮中頭飾、冠冕的女官,故稱‘貂蟬’官。因遭十常侍之亂,避難出宮,為司徒王允收留並認為義女,方才成就了離間董卓、呂布父子的壯舉。關於貂蟬的結局,有評話這樣敘述:呂布死後,貂蟬被曹操帶回許昌,作為侍女留在丞相府中,關羽屯土山約三事暫時降曹之後,曹操為了籠絡關羽之心,特賜美女十人,貂蟬便是其中一位,當關羽聽到貂蟬報出姓名之後,感其膽識,撩髯稱了一聲“好”之後,閉目不言揮手令去,貂蟬聽後,明白關羽全其名節之意,回房後遂自盡而亡。有傳說叫關公月下斬貂蟬關公月下饒貂蟬

人物故事折疊編輯本段貂蟬與西施、楊貴妃、王昭君為中國古代四大

傳說貂蟬降生人世,三年間當地桃杏花開即凋;貂蟬午夜拜月,月裏嫦娥自愧不如,匆匆隱入雲中;貂蟬身姿俏美,細耳碧環,行時風擺楊柳,靜時文雅有餘,貂蟬之美,蔚為大觀。正是因了這種美貌,讓弄權作威的董卓、勇而無謀的呂布反目成仇,使得動亂不堪的朝野稍有安寧之象。然而,令人遺憾的是貂蟬以侍婢出現,以死者家屬退身,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隻敘列呂布白門樓殞命,便以一句“妻女運回許都”作結,自此,貂蟬生死成了千古之謎

一點櫻桃啟絳唇,兩行碎玉噴《陽春》,丁香舌吐衠鋼劍,要斬奸邪亂國臣。

司徒妙算托紅裙,不用幹戈不用兵,三戰虎牢徒費力,凱歌卻奏鳳儀亭。

董卓無端擅大權,焚燒宮闕廢墳原。兩朝帝主遭魔障,四海生靈盡倒懸。

力斬亂臣憑呂布,舌誅逆賊是貂蟬。世間造惡終須報,上有無窮不老天。

帷中敵國笑中刀,纖手能將賊命操;雖是司徒施巧計,論功首屬女英豪。

昭皇後甄氏(183年1月26日-221年),魏文帝曹丕之妻,被封為甄夫人,魏明帝曹睿之生母,曹睿即位後追尊為文昭皇後,中山無極人,上,蔡令甄逸之女。《三國誌·魏書·後妃傳》注列舉了甄逸的三男五女的名字,唯獨沒有她的名字。因為曹植描寫宓妃的《洛神賦》被一些人認為是寫給甄氏的愛情篇章,故此她一般被稱為“甄宓”或“甄洛”,有時又稱為甄妃、洛神宓妃等。

甄氏是上,蔡,縣令甄逸的女兒,母為張氏。三歲喪父。建安中期,袁紹為次子袁熙納之。建安四年(199年)袁熙出任幽州刺史,甄氏留在冀州侍奉袁紹的妻子劉氏。建安九年(204年),冀州鄴城被曹操攻破,甄氏因有姿色,被曹丕納為姬妾。甄氏初有寵於曹丕,生下兒子曹睿和女兒東鄉公主。甄氏對曹丕後宮有寵的姬妾勸勉她們努力上進,對無寵的安慰開導,並常常建議曹丕為子孫昌盛多娶妻妾。曹丕要廢黜嫡妻任氏時,甄氏曾“流涕固請”,為任氏求情。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逝世,其子曹丕繼任為魏王。六月,曹丕南征,甄氏被留在鄴城。同年,曹丕逼迫漢獻帝劉協退位而成為皇帝,即魏文帝。退位為山陽公的劉協將兩個女兒獻與魏室為嬪。除獻帝二女外,曹丕在洛陽,後宮愛幸者有三:貴嬪郭煦,位次皇後;李貴人,生有皇子曹協;陰貴人,東漢大族南陽陰氏女。

早在曹丕初即王位時,便進郭氏為夫人,封號等同甄氏。到曹丕稱帝,攜郭氏到洛陽,進封貴嬪,地位僅次於皇後;甄氏則被留在鄴城,仍為夫人,不立為皇後。甄氏愈發失意,有怨言。郭貴嬪向曹丕進讒,曹丕遂遣使者至鄴城將甄氏賜死,據傳殯葬時披發覆麵,以糠塞口。黃初三年(222年),曹丕冊立郭氏為皇後,令甄氏之子曹睿奉郭皇後為母。之前黃初二年(221年),曹丕曾請術士周宣解夢,周宣答:“天下將有貴族女子冤死。”曹丕聞言後悔,派人追回賜死甄氏的使者但已不及。

226年,曹睿繼承帝位,即魏明帝,甄氏才被追封文昭皇後。

情感經曆折疊編輯本段甄宓和三曹的逸事:江南有二喬,HeB甄宓俏。可見甄宓與大、小喬在當時並列為傾城美女。

甄宓原是袁紹的兒媳婦。官渡之戰後,曹操早就聽聞甄宓的美麗,並在戰後派重兵包圍府邸。但曹丕卻喝退士兵,進入帶走甄宓,並護其安全。戰後,向曹操請求迎娶,曹操見後,不好與其子爭妻,便順水推舟送給曹丕。

而當時,曹植也表態想娶甄宓,未果。

甄宓是位賢淑的女人,從不和曹丕爭執,並對其妻妾以禮相待。但魏國立後,甄宓以其子為繼承者,遭到妒忌,被郭夫人陷害而死。

相傳,曹植的《洛神賦》便有愛慕甄宓之意。

大喬(喬字古作“橋”),生卒年不詳,三國時期梁國睢陽(今HeN省商,丘市)人,中國漢末三國時期的女性,係橋公長女、孫策配偶、孫權之嫂,小喬之姊。在我國長篇古典名著《三國演義》中也曾登場。與小喬並稱為“江東二喬”,據傳為絕世美女。

大喬東漢末年,東吳世家喬玄,即後世所稱之“喬國老”,家業豐實,與孫堅家為世交,往來頻仍,相互支持結親。喬玄生有兩位出水芙蓉般美麗的女兒,皆有沉魚落雁之容,姐妹倆兒都知書達禮,通音律,曉詩文,尤其女紅一事更是名聞遐邇。後來喬家大姑娘(世稱大喬)嫁給孫策,二姑娘(小喬)嫁給周瑜!東漢獻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孫策於打獵時遇刺受重傷,大喬日夜和衣陪伴,不眠不休,不食不飲,全心照顧,然孫策仍藥石罔效逝世。大喬傷痛欲絕,數度昏厥,並欲投江殉夫。但想到孫策臨終前曾拉著她的手,要她照顧幼弟孫權(18歲),助他接掌大權,並除奸討逆,使大喬隻好打消原來念頭。後來孫權對皇嫂仍萬般尊重,也在大喬與眾臣如張昭周瑜魯肅等人的輔佐下,很快地團結江東各股勢力,建立威望,進而重新掌控大局了。

據說大喬在孫權稱帝(公元229年)之後,即不再過問俗事,深居簡出,青燈古佛,寧靜詳和,安享天年矣!

高唱大江,誰把黃金鑄銅雀;

方遷喬木,忍拋紅豆打流鶯。

巴蜀人空悲夜雨;

女貞木落吊秋風。

小喬,正史作小橋,原名:喬倩,大喬則原名:喬瑋,橋公(《三國演義》中稱為喬公或喬國老)之幼女,大喬之妹,周瑜之妾。根據《三國誌》記載,“瑜時年二十四,吳中皆呼為周郎。以瑜恩信著於廬江,出備牛渚,後領春穀長。頃之,策欲取荊州,以瑜為中護軍,領江夏太守,從攻皖,拔之。時得橋公兩女,皆國色也。策自納大喬,瑜納小橋。江表傳曰:策從容戲瑜曰:“橋公二女雖流離,得吾二人作婿,亦足為歡。”

小喬,三國時期的主要女性人物之一。在史書《三國誌》中名字寫作“小橋”(古時喬橋二姓相通)。生卒年不詳,廬江皖縣(今安慶潛山)人。

小喬在三國時歸屬吳國,國色流離、資貌絕倫。是當時有名的東吳美女,同時她與姐姐大喬,合稱“二喬”,據傳都為絕世美女。小喬為喬公(喬/橋國老)次女,大喬之妹,周瑜之妻。

基本資料折疊編輯本段小喬,廬江皖縣(今AH潛山)人也。父橋國老德尊於時。小喬國色流離,資貌絕倫。建安三年,周瑜協策攻皖,拔之。娶小喬為妻。後人謂英雄美女,天作之合。

孫策與周瑜同年,都是少年英雄;大喬與小喬這對姊妹花同是江東國色。周瑜納小喬,孫策納大喬,雄姿英發的天下豪傑,得與亂世佳人相結合,這麼完美的故事自然要傳為千古佳話了。

人們在京劇裏看慣了諸葛亮由須生(老生)飾演、周瑜由小生飾演的場麵,並有周郎之稱,總以為諸葛亮(公元181—234年)的年齡大於周瑜(公元175—210年),實則周瑜比諸葛亮大上六歲,但周瑜享年確實不長。後世又稱兩人才力匹敵者為“一時瑜亮”,這也是出於《三國演義》寫周瑜臨終時,仰天長歎“既生瑜,何生亮”的故事,實則亮與瑜生前並沒有多大的直接交涉。

周瑜與孫策同年,瑜居舒城(今屬AH)時,擴道南大宅以寓策,升堂拜母,有無相通。

建安七年,曹操挾勢迫使孫權委任子(以親屬作人質),大臣有猶豫不決者,孫權本人原不想遣質,便獨領周瑜至母前定議,瑜力陳送質之弊,權母曰:“公瑾議是也。公瑾與伯符同年,小一月耳,我視之如子也,汝其兄事之。”遂不送質。可見周瑜之於孫吳,不僅有政治上的效忠,還有倫理上的比附。權母即孫堅之妻吳氏,也是孫吳的女主。孫策在世時也說:“周公瑾英俊異才,與孤有總角之好、骨肉之分。”

談到周郎,自然會想到小喬,如東坡《赤壁懷古》詞說的:“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但這位小喬,究竟是誰家的女兒?據《三國誌·周瑜傳》:瑜從孫策攻皖城(今AH潛,山縣北),“時得橋公兩女,皆國色也。策自納大橋,瑜納小喬”。喬、橋二字,漢代通用。當時孫、周年二十五。裴注雲:“策從容戲瑜曰:‘橋公二女雖流離,得吾二人為婿,亦足為歡。’”則二喬正是亂世佳人,識豪傑於江湖,她們的身世卻引起後人的懷疑。

東漢建安四年,孫策從袁術那裏得到三千兵馬,回江東恢複祖業,在同窗好友周瑜的扶持下,一舉攻克皖城。皖城東郊,溪流環繞,鬆竹掩映著一個村莊——喬公寓所,後人稱之為喬公故宅。喬公有二女國色天香,又聰慧過人,遠近聞名。因遣人禮聘,得邀喬公允許,送入一對姊妹花。於是,便有了孫策納大喬、周瑜娶小喬的韻事。在喬公故宅的後院有一口古井,水清且深。相傳二喬姐妹常在此梳妝打扮,可謂“修眉細細寫春山,鬆竹蕭簫佩玉環”。每次妝罷,她倆便將殘脂剩粉丟棄井中,長年累月,井水泛起了胭脂色,水味也有胭脂香了。於是,這井便有了胭脂井的雅稱。有詩曰:【喬公二女秀色鍾,秋水並蒂開芙蓉。】

從二喬方麵來說,一對姐妹花,同時嫁給兩個天下英傑,一個是雄略過人、威震江東的孫郎,一個是風流倜儻、文武雙全的周郎,堪稱美滿姻緣了。郎才女貌,諧成伉儷,當然兩情相愜,恩愛纏綿。然而,二喬是否真的很幸福呢?其實大喬的命是很苦的。孫策娶大喬的那年是二十四歲,可惜天妒良緣,兩年後正當曹操與袁紹大戰官渡,孫策正準備陰襲許昌以迎漢獻帝,從曹操手中接過“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權柄時,孫策被許貢的家客所刺殺,死時年僅二十六歲。大喬和孫策僅過了兩年的夫妻生活。當時,大喬充其量二十出頭,青春守寡,身邊隻有繈褓中的兒子孫紹,真是何其淒惶

從此以後,她隻有朝朝啼痕,夜夜孤衾,含辛茹苦,撫育遺孤。歲月悠悠,紅顏暗消,一代佳人,竟不知何時凋零!小喬的處境比姐姐好一些,她與周瑜琴瑟相諧,恩愛相處了十二年。周瑜容貌俊秀,精於音律,至今還流傳著“曲有誤,周郎顧”的民諺。小喬和周瑜情深恩愛,生活在一起,隨軍東征西戰,並參加過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戰。戰後二年,“瑜還江陵,為行裝,而道於巴丘,病卒,時年三十六歲”。在這十二年中,周瑜作為東吳的統兵大將,江夏擊黃祖,赤壁破曹操,功勳赫赫,名揚天下;可惜年壽不永,在準備攻取益州時病死於巴丘,年僅三十六歲。這時,小喬也不過三十歲左右,乍失佳偶,其悲苦也可以想見。美人命薄,二喬在如詩如畫的江南,過著寂寞生活。吳黃武二年小喬病逝,終年四十七歲(年齡有爭議,一說其為周瑜守墓十四載)。明人曾有詩曰:“淒淒兩塚依城廓,一為周郎一小喬。”小喬墓有封無表,平地起墳,漢磚砌成。到1914年,嶽陽小喬墓上還有墓廬。現在尚有刻著隸書“小喬墓廬”的石碑。小喬究竟有多美?《三國誌》沒有寫,杜牧沒有寫,羅貫中也沒有寫,這種美實在太模糊了。可是,千百年來,這“模糊美”一直動人心魄。SH博物館藏清代吳之璠竹雕《二喬並讀圖筆筒》、王世襄《竹刻鑒賞》一書有照片及拓本,說刻的是“兩婦高髻,一持扇坐榻上,一坐杌子,手指幾上書卷,似在對語。榻上陳置古尊,插牡丹一枝,旁有籠、篋、壚、硯、水盂、印盒等文房用具”。筆筒背刻陽文七絕一首:“雀台賦好重江東,車載才人拜下風。更有金閨雙俊眼,齊稱子建是英雄。”作為豔名傾動一時的美女,江東二喬很自然地成了文學藝術的對象。古代女人美不美全靠曆代筆墨渲染而定,未必可靠。明代高啟的《過二喬宅》雲:【孫郎武略周郎智,相逢便結君臣義。奇姿聯璧煩江東,都與喬家做佳婿。喬公雖在流離中,門楣喜溢雙乘龍。大喬娉婷小喬媚,秋水並蒂開芙蓉。二喬雖嫁猶知節,日共詩書自怡悅。不學分香歌舞兒,銅台夜泣西陵月。】可歎曹操有生之年未能取江東,不然二喬或許就在銅雀台裏度過餘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