鸚鵡螺是生活在海底的頭足綱軟體動物。它的殼很大,灰白色的殼表麵有許多橙紅或褐色的花紋,殼內麵有極美麗的珍珠光澤。它有數十條絲狀觸手,白天潛伏海底,夜間群遊海中。肉可供食用,殼可做裝飾品或製作器物等。
在古生物學和天文學研究領域,鸚鵡螺可說是大名鼎鼎。這是由於一種大膽而新奇的理論——可以從鸚鵡螺的化石中得知月球的發展史所引發的結果。提出這種理論的是德國古生物學家卡恩和美國天文學家龐比亞。卡恩研究鸚鵡螺的生長史,寵比亞研究月球發展史。月球和鸚鵡螺這兩種東西,一個在天上,一個在海底,相距十萬八千裏,可說是風馬牛不相及。可是,兩位探索者就在這兩種毫不相幹的東西之間,發現了一種料想不到的聯係。
你隻要取一個鸚鵡螺來觀察,就可以看到螺殼內分隔成許多小室。最末的一個小室是它居住的地方,稱為“住室”;其餘的小室可貯存空氣,叫做“氣室”。鸚鵡螺在慢慢地成長著,小室的數目也在不斷增加。每個新小室築成後,鸚鵡螺就抽出海水充入空氣。它通過調節室內的水分使身體在海裏浮沉。小室與小室之間有隔板隔開。小室的壁上有一條條清晰的環紋,這就是它的生長線。
卡恩考察過不少鸚鵡螺,發現它們盡管種類不同,但隻要是生活的地質年代相同,那麼每個小室壁上的生長線的條數就都一樣少。拿現代鸚鵡螺來說吧,平均每個小室壁上都有30條生長線,這個數字剛好與當前月亮繞地球一周(即太陰月)的天數相符合。卡恩馬上意識到,是不是這種海螺的螺殼每天產生出一條生長線,而每個太陰月又形成一個小室呢?假如是這樣的話,那鸚鵡螺的化石一定記錄了古太陰月時間的長短,而至今尚不清楚的月球逐漸遠離地球的曆史也就能從中得知了。
為了證實這個設想,卡恩把多年來從各地收集到手的鸚鵡螺都逐一進行了仔細的研究。這些鸚鵡螺從42億年前的化石到今天的活體都有。有趣的是,它們生長的地質年代越古老,每個小室壁上的生長線的條數就越少。例如,6950萬年前的鸚鵡螺每個小室壁上有22條生長線,而326億年前的鸚鵡螺化石每個小室壁上隻有15條生長線。如果按照鸚鵡螺每天產生出一條生長線的假設來計算,那麼6950萬年前每一個太陰月的時間可能是22天,而326億年前則是15天。使卡恩感到鼓舞的是,這個推斷與天文學家龐比亞發現的月球過去離地球較近,因而繞地球公轉一周所需時日較少的情況是一致的。這也就是說,在鸚鵡螺殼的小室裏,記錄著月亮在億萬年漫長歲月裏的變化,說明月亮原來離地球是比較近的,那時月亮繞地球一周隻需15天,後來它越轉越遠了,繞地球一周需22天,而現在月亮繞地球一周約需30天,將來還會不斷地遠下去。
但是,這是否就是揭示月球發展史奧秘的鑰匙呢?目前還缺乏更有力的證據,例如鸚鵡螺究竟是不是每天產生出一條生長線,是不是每30天形成一個小室?現在還無法從實驗研究中加以切實證明。另外,使人遺憾的是,過去曾經分布較廣的鸚鵡螺,如今隻剩下生存在西南太平洋洋底的幾個極少品種了,因而要完全揭開鸚鵡螺之謎也就更加困難了。海獅和海豹吞石之謎
海獅和海豹都是生活在海洋中的獸類,它們的前後肢變成鰭狀,以魚類、頭足類、甲殼類和貝類等為食。
在對海洋獸類的研究中,動物學家發現海獅和海豹都有吞石的習性。它們吞食那些光滑的小鵝卵石,有時也吞食像高爾夫球大小的海灘石。人們曾在一頭海獅的胃裏發現約有11千克重的石頭。海獅和海豹為什麼要吞食石頭?人們的說法不一。
獵捕海獅和海豹的人們長期以來一直認為,海獅和海豹吃石頭的目的是調節體內的平衡。石頭的重量,可降低海獅和海豹體內脂肪的浮性。不過,大多數科學家不同意這種意見。他們認為,海獅和海豹胃裏的石頭,如同鳥類嗉囊裏的用以磨碎穀物的小碎石一樣,是用來幫助弄碎食物的。海獅最喜歡吃的烏賊、魷魚像橡膠似的,海豹常吃的甲殼類和貝類都有很硬的外殼,這些食物都不好消化,胃裏有了石頭,有利於將食物弄碎,促進消化吸收。
還有一種解釋是,海獅和海豹吞石,是為了打掉胃裏討厭的寄生蟲。海獅和海豹都會受到絛蟲和線蟲的折磨,它們用胃裏的石頭把這些寄生蟲磨爛。不過,絛蟲一般是寄生在小腸中,線蟲除寄生於胃部外,還寄生於腸、肺、肝、眼、肌肉、皮下組織等處,胃裏的石頭對寄生在其他器官和組織中的線蟲和絛蟲不會有什麼作用,因而這一說法也難以使人信服。
海獅和海豹是不可能把吞下去的石頭消化掉的。石頭在發揮了作用之後,不是通過腸道和肛門排出,而是由胃中上反到口裏吐掉,然後它們再吃進新的石頭。因而有人認為,海獅和海豹吃石頭隻是為了填飽肚子,以解饑餓之苦。也有人認為,它們隻是吃著玩,把吃石頭和吐石頭當做一種樂事。
到目前為止,對海獅、海豹為什麼要吞石頭這一現象,還沒有一個令人信服的定論。珊瑚礁失蹤之謎
近幾年來,科學家們發現海洋中出現了一種反常的現象——在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廣大海域中有一大批珊瑚礁神秘地消失了!
珊瑚礁是由珊瑚蟲死亡後的骨骼形成的。珊瑚蟲是腔腸動物門裏的一個大家族,稱為珊瑚蟲綱,它們生活在溫暖的海洋裏,擁擠地固著在岩礁上。新生的珊瑚蟲就在死去的珊瑚蟲的骨骼上生長。它們有的生成樹枝狀,有的像一個個蘑菇,有的像人的大腦,有的像鹿角,有的似喇叭,顏色有淺綠、橙黃、粉紅、藍、紫、白等等,真是五花八門、五顏六色,非常好看。珊瑚蟲的觸手很小,都長在口的旁邊,海水流過時,觸手將海水中的食物送進口中,然後在消化腔裏被吸收。珊瑚蟲有從海洋裏吸收鈣質製造骨骼的本領。老的珊瑚蟲死去了,新的珊瑚蟲又長了出來,就這樣一代一代地繁殖下去,它們的石灰質骨骼也不停地積累下去,逐漸地形成了珊瑚礁。因此,珊瑚礁的存在,依賴於億萬個活著的珊瑚蟲。一旦這些珊瑚蟲大批地死亡,珊瑚礁本身也就會失去生機,在海水的衝擊下,會逐漸分化、瓦解,以致消失。
但是,為什麼珊瑚蟲會大批地死亡呢?
有的專家認為,海水汙染是珊瑚蟲大批死亡的主要原因。據科學家的觀察研究,有一種海藻類植物總是伴隨著珊瑚蟲一起在珊瑚礁裏生活。海藻可以從珊瑚蟲那裏獲得所需要的二氧化碳,而珊瑚蟲則可以從海藻身上得到氧、氨基酸和碳水化合物。但當珊瑚礁附近的海水被汙染以後,海藻就無法繼續生存和繁衍。一旦海藻消失,與海藻共生的珊瑚蟲也隨之死亡,於是引起了珊瑚礁的瓦解、消失。
但有的專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們人為,珊瑚礁消失的原因,不是由於汙染,而是由於氣候變化所引起的。因為在一些沒有受到汙染的海域,也發生了珊瑚礁消失的現象。實驗表明,海水溫度在26℃左右時,最適合珊瑚蟲和海藻的生存。而發生厄爾尼諾現象時,由於氣候異常,引起海流發生異常,使某些海區海水溫度驟然升高,有的海區水溫可超過30℃,珊瑚蟲和海藻不能適應這樣高的水溫而導致死亡,珊瑚礁也隨之而消失。
珊瑚礁大量消失之所以引起人們的關注,是因為珊瑚礁可以為魚類和其他海洋生物提供較為理想的棲息場所,還可以保護海岸地區不受到海浪的衝擊。所以,有關的專家正在進一步地調查研究,以便解開珊瑚礁消失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