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海鳥為什麼會有這種特殊的生理機能呢?科學家們仍然不能確切地回答這個問題。目前有兩種假設。一種假設認為,光照周期可能是其中的關鍵因素,所有海鳥體內都有生物鍾,這些生物鍾始終保持著與它們出生地或攝食地相同的太陽節律。另一種假設則認為,海鳥高超的導航本領,是由於它們高度發達的眼睛能夠測量出太陽的地平經度,這兩種假設都還沒有結論,仍在進一步探索之中。

現在還有一種理論認為,鳥類的遷徙習性是由史前時期覓食的困難造成的。為了尋找食物,鳥類不得不進行周期性的長途旅行。這樣年複一年,世世代代,經過漫長的演化過程,各種遷徙習性被記錄在它們的基因遺傳密碼上,然後通過核糖核酸分子一代一代傳了下來。像那些很早就被它們父母拋棄了的幼鳥,在沒有成鳥帶領、也沒有任何遷徙經驗的情況下,竟能成功地飛行幾千裏,抵達它們從未到過的冬季攝食地。看來,對於鳥這種內在的遷徙本領,隻能用遺傳密碼來作解釋。

另外,人們知道,在星象導航中,最重要的條件莫過星星的位置了。然而,天體卻並不是永恒不變的,像我們地球所屬的太陽係裏就有許多晝夜運行著的行星。那些利用星象導航的海鳥為什麼不會被這些明亮的運動著的行星所迷惑呢?鳥類的遺傳密碼又是如何補償行星的逐年變化的呢?這又是至今人們尚未揭示的奧秘。

在研究中,人們還發現,海鳥除了利用星象導航以外,它們的紅外敏感性、對地球磁場的反應以及它們的嗅覺和回聲定位係統,可能也在導航中起了作用。但對於海鳥的這幾種導航的機製,人們也還沒有完全搞清楚。海底美人魚之謎

挪威華西尼亞大學的人類學家萊爾·華格納博士認為,美人魚(或稱人魚)這種動物的確存在。他的研究報告中,提到新幾內亞的土著人曾目睹人魚出現的事實。這類生物的頭和上身與人相似,而下半身則有一條像海豚那樣的尾巴。據那些土著人描述,人魚和人類最相似之處就是它們有很多的頭發,其肌膚十分嫩滑,而雌性的乳房和人類女性的乳房更是相似。所以,華格納博士認為,有足夠的證據證明人魚的存在。

有關目睹人魚的報道並不限於新幾內亞,在英國的蘇格蘭也有這樣的報道。1974年,蘇格蘭的一位教師威廉·馬龍曾看到過人魚。他在報告中說,發現人魚的地方是蘇格蘭一處名叫基斯尼斯的海灘。他在那裏散步時,突然之間見到海中出現一個“裸體美女”。它長有長長的褐色頭發。但當它躍出水麵時,他清楚地看到,它的下身是一條魚尾。這條美人魚在水麵上大約遊了4~5分鍾,並且還向他凝視了一會兒,才消失在大海中。

有關美人魚的傳說很多。發現美人魚的地方包括南太平洋、蘇格蘭、愛爾蘭一帶的海麵,以及北海、紅海等。1960年,英國海洋生物學家安利斯汀·愛特博士曾發表了一篇有關人魚的論文。他認為,人魚可能是類人猿的另一變種。他在論文中提出,嬰兒出生前生活於羊水中,剛一出生時就可以在水裏遊。因此,一種可以在水中生存的類人猿動物的存在,並不是一件十分奇怪的事。事實上,在古代希臘的畫中,也畫有一種半人半魚的怪物。

在人類曆史上,有不少民族記載了人魚的存在。或許在那茫茫大海之中,的確存在著一種自古就流傳下來的人魚生物。這一千古疑謎,相信終有一天會被人們揭開。動物“裏”之謎

“裏”是新幾內亞新愛爾蘭島上的巴洛克部落對一種似人的海洋動物的稱呼。這種動物有與人相似的頭和軀幹,但沒有腳,尾部呈鉤形,叫聲也與人相似。在巴洛克部落中,許多人都見到過“裏”,有的人還抓到過“裏”。

1983年6月,美國《潛動物學》雜誌主編理查德·格林威爾、人類學家羅伊·瓦格納、地理學家蓋爾·雷蒙特三人,出發去新幾內亞的新愛爾蘭島,對“裏”進行了一次實地考察。以下是發表在《潛動物學》雜誌上的格林威爾寫的關於考察“裏”的一篇文章的摘錄:

到達新愛爾蘭島,我們馬上去巴洛克部落的村莊裏訪問。我們所遇到的巴洛克人都堅持說“裏”是肯定存在的。後來,我們在拉瑪特海灣觀察了兩三個星期,但沒有看到“裏”。有人建議我們到諾工灣去,說那裏的村民每天都能在海麵上見到“裏”。

我們朝南走了80千米路,到達了諾工灣。諾工灣約有460米寬,兩邊都是高聳的岩石,海水呈青綠色,海灘上零零落落有幾座茅草小屋。

我們詢問當地人有關“裏”的事情。他們回答說不知道。後來我們才弄清楚了,居住在諾工灣的是蘇蘇拉加族人,在他們的語言中,這種動物叫“伊爾卡”。他們對“伊爾卡”的描述與巴洛克人對“裏”的描述完全相同:與人相似的兩個手臂長在身體兩側,兩隻眼睛在頭部前方,嘴小而突出,下半身與魚相似,沒有鱗,皮膚很光滑。

從這些描述來看,這是一種哺乳動物。也許這不過是儒艮,我知道有一種儒艮就生活在澳大利亞和新幾內亞一帶海域。奇怪的是,當地人都知道儒艮是另一種動物,不是“裏”或“伊爾卡”。在蘇蘇拉加族人的語言中,儒艮叫做“內拉西”。

7月5日,我們一清早就出發了。因為據當地人說,清晨和黃昏常可見到這種動物。太陽剛露麵,我和瓦格納就到了諾工灣邊的崖石上,雷蒙特留在村莊附近觀察。

突然,海灘上有一群孩子向我們招手。我們趕緊飛奔到那裏,原來他們正在觀看一頭“伊爾卡”!我朝海麵望去,隻見一個黑色的、光滑而又細長的動物曲線狀地躍出水麵,然後又鑽入水下,露出水麵的時間隻有約兩秒鍾。我沒有看到它的頭、肢體或脊鰭,但看到它能輕易地朝背後彎曲,這是我所知道的任何海洋哺乳動物所辦不到的。

10分鍾後,它又出現了,以後每過10分鍾它就露出海麵一兩秒鍾。後來,它露麵的時間間隔越來越短,很明顯,它已發現我們了。有一次,我看到了它的美麗的鉤狀尾巴。瓦格納趕緊按下照相機的快門,但由於海麵波浪滔滔,距離也遠,所拍的照片很不清楚。我們離那怪物15米時,它不見了。

回到村莊後,我們才知道雷蒙特比我們先看到“裏”。我們在崖石上時,他已觀察了“裏”20分鍾。他說那是一個細長的、淺棕色的動物,沒有背鰭,在水中遊得很快,像魚雷。

以後的幾天中,我們整天在海灣水麵觀察,但再也沒有機會能那麼近、那麼長時間看到“裏”。我們在海灘和崖石之間布設了一張大網,捕到不少魚,但沒有捕到“裏”。

返回美國後,我走訪了夏威夷海洋研究所。在那裏,我把各種海洋哺乳動物與“裏”進行比較,但沒找到相似的動物。隻有兩種海豚是沒有背鰭的,但它們的習性和行為與“裏”相差很大。至於海豹,那個地區根本沒有。儒艮倒是有可能,但儒艮在水下隻能呆1分鍾左右,而“裏”每隔10分鍾才到海麵呼吸。再說儒艮遊得很慢,而且隻吃素食,它在水麵時身體並不彎曲,而“裏”幾乎能成直角狀在水麵垂直站立。

我請教了不少海洋生物學家,但至今沒人能肯定我們看到的究竟是什麼。也許我們發現了一種新的海洋哺乳動物,也許“裏”才是傳說中的美人魚?我相信,總有一天,“裏”的秘密會被揭開。鸚鵡螺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