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大氣,其實可以看做是一個簡陋的雲室,當地球內部產生輻射時,大量穿透力極強的離子穿過地殼進入大氣,在適宜的條件情況下,水滴沿輻射軌跡凝聚成雲,這就是所謂的地震雲。這個假說叫“地震的核爆炸假說”。

目前,對於地震雲的形成原因眾說紛紜,雖然各有道理,但是都不能完整的解釋地震前出現的這種現象,所以至今還是個謎。

閱讀點擊

●輻射狀地震雲:這種雲從某一點向外呈指狀輻射,主要出現在早晨和傍晚,由於霞光的關係可以有不同的顏色,雲的輻射中心多位於震中的上空。這種地震雲可能主要與近距離的地震有關。

●肋骨狀地震雲:這種雲像是一些排列整齊的肋骨,沿一方向呈寬帶狀分布。它可能是長蛇狀雲的“寬化”,很可能是由於同時來自大致相同方向的兩次地震共同激發的結果。

氣候的冷熱與太陽有關嗎

氣候的變化

寒冷的冬天,人們進屋後總要烤烤火爐或暖氣。而且,大家都懂得離火爐或暖氣越近,溫度越高;離火爐或暖氣越遠,溫度越低。

地球在公轉過程中離太陽的距離在不斷發生變化。每年1月3日是日地距離最近的一天,7月4日是日地距離最遠的一天。按理說,應該1月份熱,7月份冷,可是,實際情況卻恰恰相反。其實,地球離太陽實在是太遠了,兩者平均距離是15億千米,而日地之間最遠和最近的時候隻相差500萬千米。這個距離,對於地球獲得太陽熱量的影響是不大的。

高山上為何比山下冷

那麼,高山上離太陽近,為什麼要比山下冷呢?這是因為地球周圍的大氣是從太陽那裏得到熱量的,但空氣增溫不是直接靠太陽輻射,而是靠地麵輻射。空氣中的水汽、塵埃等對太陽輻射吸收能力很差,對地麵輻射的吸收能力卻很強。

通俗點說,太陽先曬熱地麵,地麵再放熱,使空氣增高溫度。地勢高的地方雖然離太陽較近,但空氣稀薄,吸收太陽和地麵的輻射就少。空氣中二氧化碳有吸熱保溫作用,高原空氣稀薄,含二氧化碳少,所以吸熱保溫能力差;同時空氣升高時,壓力減少,體積膨脹,本身還要消耗一部分熱量。所以地勢越高的地方,氣溫越低。一般來說,地勢每升高100米,氣溫降低06度。

閱讀點擊

●地球表麵在吸收太陽輻射的同時,又將其中的大部分能量以輻射的方式傳送給大氣。地表麵這種以其本身的熱量日夜不停地向外放射輻射的方式,稱為地麵輻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