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撞擊的結果
6500萬年前的大碰撞
6500萬年前,一個直徑為10000米的物體撞碎在尤卡坦半島和墨西哥灣的北端。據估計,它的爆炸力是地球上現存全部原子彈和導彈爆炸力的1000倍。
這次大爆炸造成了一個直徑180千米的深坑,它揚起的灰塵雲團把太陽遮蔽了5年之久,引起強烈的地震,使整個地球經曆了幾十年的餘震和火山爆發。
這次天體大衝撞比起發生的彗木相撞規模要大得多,對於地球來說,造成的後果無疑是災難性的。
碰撞後的大災難
恐龍在地球上消失了,同時滅亡的還有翼龍、蛇須龍、魚龍等爬行動物,以及菊石、箭石等海洋無脊椎動物。
中生代末地球上有動植物2868屬,至新生代初僅剩1502屬。75%的物種滅絕了,這是真正的生物界的大毀滅。不僅如此,地動山搖的災變對地質海洋和氣候也都有難以估量的影響。
碰撞後地質變動
地殼受到小行星猛烈衝擊後,破壞了地殼構造的均衡性。一般情況下,地殼各點受的力相等,地殼穩定,相安無事。當這種平衡被破壞後,地球必須重新調整,即一係列的造山運動和構造運動開始了。
向南美板塊擠壓,形成美洲最高山,即安第斯山,這就是地質上有名的喜馬拉雅運動。
碰撞後氣候變遷
以前,沒有大山和高原時,冷空氣和暖空氣暢通無阻,全球溫差不大,氣候暖濕,到處是繁茂的植物。自中生代以後,大山高原拔地而起,南北溫差越來越大。中部地區出現大麵積幹旱和半幹旱地區。氣候格局的變動,使得生物分布也改變了,造就了一些生命力更強的哺乳類和鳥類。靈長類的祖先就是在這次大劫難以後誕生的。
可見,環境的惡化,對生物進化是一種催化劑,它雖然是恐龍時代的結束,卻是高等動物,即人類出現的前奏。
我們的地球是在漸變和災變演化過來的,漸變是緩慢的變化,是宇宙中任何星體共有的規律,也是地球自身演化的基本規律。但古生物和古地質在短時間發生的巨變現象,用漸變很難解釋,滄海桑田,生物滅絕等翻天覆地的變化,對地球而言,就是災變。
宇宙天體碰撞學說
20世紀80年代以來,宇宙天體碰撞學說風行一時,科學家開始相信,在地球曆史中所發生的重大事件都與碰撞密切相關,這些事件的爆發造成了地球環境的災變,從而導致了生物的大規模的絕滅。這種絕滅又為生物的進一步進化鋪平了道路,一些生命消失了、衰落了,另一些生命誕生了,進化了。
閱讀點擊
●菊石屬於軟體動物門頭足綱的一個亞綱。是已絕滅的海生無脊椎動物,生存於中奧陶世至晚白堊世。它最早出現在古生代泥盆紀初期,距今約4億年,繁盛於中生代,距今約225億年,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地的三疊紀海洋中,白堊紀末期,距今約6500萬年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