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8

西紅柿的由來

西紅柿,也叫番茄,顧名思義,它來自“番邦”。其果實外表豔麗,而且肉多,汁酸甜,內含多種維生素,是蔬菜中的上品。在16世紀以前,人們卻對它極為畏懼,不把它當蔬菜,認為它是一種毒果。西紅柿是半生半長在秘魯的叢林中。不知何故,當地土著居民認為它是一種有毒的植物,連碰也不敢碰,並給它取名叫“狼桃”。到了16世紀,英國有一位名叫俄羅達拉裏的公爵遊曆來到了秘魯,非常喜歡當地這種果實累累、色彩鮮豔的“狼桃”,於是,他把它帶回英國皇宮,作為珍貴的禮品奉獻給他的情人——當時的英國女王伊麗莎白。從那以後,西紅柿在異國他鄉的土地上被大量的種植。但隻限於觀賞,人們認為它是“毒蘋果”,吃了要長“毒瘤”,仍然不敢入口。

到了18世紀,法國有一位畫家禁不住誘惑,決心冒死嚐一嚐這“狼桃”果的滋味。他勇敢地吃下一口之後,感到酸甜可口,但想到人們的警告,仍不免心驚肉跳。於是,他穿好衣服躺在床上等死。時間在焦慮、恐懼中慢慢過去,他沒有感到任何不舒服,反而食欲大增,12小時之後,這位冒險的畫家仍好好地活著,從此他忍不住經常吃起來。這位畫家不畏犧牲、勇敢嚐試西紅柿的趣話在各地傳播開來,而西紅柿也逐漸成為世界人民喜愛的佳品。

到18世紀後期,意大利人開始嚐試用西紅柿做菜,並傳至世界各地。韭菜的由來

六朝有個名士周頤,文才出眾,清貧素食,南齊的文惠太子問他:“菜食何者為佳?”他答曰:“春初早韭,秋末晚菘。”後人認為他的看法確有見地。杜甫所吟的“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已成為膾炙人口的佳句。

韭菜,屬百合科的草本植物,因它含有一種叫做“蔥化硫”的元素,吃來略有辣味,更有特殊芳香,可刺激食欲。保加利亞民間婦女,當丈夫生日時,特意用韭菜、牛肉煎餅,合家共敘,為他祝壽。在廣州民間也有類似的習俗。家中有人過生日,則以韭菜、大豆芽(不去根)、蝦(不去鬢)炒成一碟,以取“長長久久,有頭有尾,紅皮碩壯”之吉兆。據《本草拾遺》記述,“韭能溫中下氣補虛”,有滋陰補腎、壯陽固精、散淤消腫等功效。

韭菜原產於我國,約有3000多年的栽培曆史,南北各地都可種植。每年收割七八茬,故民間曾有“剃韭菜,寅時割了卯時來”的民諺。它品種資源相當豐富,比如天津的卷毛韭、雲南的早花韭、廣州的細葉韭等都是國內一流的土產。在北京還發現了一種俗稱“野雞脖”的五彩韭菜,具有黃、綠、白、紅、褐等顏色,堪稱韭中奇種。辣椒的由來

辣椒原產於南美洲的墨西哥、秘魯等地,首先種植和食用它的是印第安人。16世紀傳入歐洲,17世紀由歐洲引入我國。辣椒在我國雖然隻有400多年的曆史,但是我國已經擁有了世界上最豐富的品種,如櫻桃椒、圓錐椒、牛角椒、朝天椒和燈籠椒。北京產的一種深綠大柿椒,個大肉厚,甜而不辣,實屬炒肉之佳品。此品種已引種全國各地,並傳入美國,被譽為“中國巨人”,深受人們的喜愛。茄子的由來

栽培的茄子起源於野生茄。早在《山海經》中就提到“茄子浦”,說明在我國的自然環境下,茄子的分布甚廣。

據考察,我國西南山區,包括金沙江河穀如甘孜、川滇交界的渡口一帶,野生茄分布很廣,西雙版納有可食的多年生茄樹。早在晉代,《南方草木狀》對茄樹已有記載,書中說:“……種茄宿根有三五年者,漸長,樹幹乃成大樹,夏秋成熟,則梯樹采之。”野生茄屬植物尚有紫花茄、水茹、蔓生的藤茄等。分布在嶺南熱帶地區。我國栽培茄子的曆史非常悠久,並形成許多品種,其中也有從鄰國傳入的,如印度茄種約在5世紀前經西域傳入我國內地。又據宋《本草衍義》記載:“新羅國(今朝鮮)出一種茄,形如雞,淡光微紫色,蒂長味甘,今中國已遍有之。”外來茄種的引入更增添了我國茄的品種、果形、果色的變異。香蕉的由來

香蕉,香味清幽,肉質軟糯,甜蜜爽口,是人們喜愛的佳果之一。傳說佛教始祖釋迦牟尼吃下香蕉後獲得智慧,因此把它尊為“智慧之果”。

香蕉原產於印度和馬來西亞等地。我國在漢武帝時就已栽培。漢代《三輔黃圖》中說武帝元鼎6年(公元前111年),建扶荔宮。“以植所得奇草異木,有芭蕉二木”。西非到7世紀才有香蕉,是由阿拉伯商人傳去的。傳到西歐和美洲那就更晚了。蘋果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