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3

植物情感之謎

本世紀以來,蘇、美、日等國科學家在進行大量植物實驗後認為,植物也有“頭腦”,不僅會表露情感,還能忍受痛苦、饑餓,並且具有同情心。蘇聯莫斯科農學院的實驗人員,在把植物根部放到熱水裏時,“聽”到儀器立即傳出植物絕望的“呼叫”。植物的“愛”,使它們可以共生:洋蔥和胡蘿卜,大豆和蓖麻、玉米和豌豆、紫羅蘭和葡萄……,不但可以“和平共處”,而且還能造成互為有利的生態環境。

植物的“恨”,又使它們“水火不容”:卷心菜和芥菜,水仙和苓藍,甘藍和芹菜,黃瓜和番茄,蕎麥和玉米,高粱和芝麻,白花草木樨和小麥、玉米、向日葵……都是“冤家對頭”。

人們對植物情感的研究,還處於經驗積累和實驗階段,理論上的解釋,有的在進行,發現某種植物的“氣味”可以被另一種植物“喜歡”或“拒絕”,更多情況卻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了。果樹種子的怪脾氣

北方落葉果樹種子不經過層積處理在春天播種不發芽,隻有經過層積處理後播種才能發芽。種子為什麼會具有這種奇怪脾氣呢?

人們知道,種植果樹一般先要用種子培育出苗木作為砧木,然後進行嫁接。一般情況下,落葉果樹的種子采集後,即使給予適宜的水分、溫度、通氣等發芽條件也很難發芽,這種現象稱為種子的自然休眠。休眠的種子需要在一定低溫(1-7℃)濕潤和通氣條件下,緩慢吸水,在酶的參與下,把複雜的有機物質轉變為簡單的有機物質,逐步完成後熟過程,才能具有發芽力。層積處理正是使種子完成這一後熟過程。秋播的種子是在田間自然條件下完成後熟過程。春播的種子須經人工層積貯藏才能完成後熟過程。

北方落葉果樹的種子具有這種自然休眠特性,這是由於種子秋季成熟後,很快就遇到嚴寒的氣候,如果當時萌發,即會遇到凍害而被淘汰。因此經過長期係統發育而形成了種子休眠特性,它是果樹與環境條件矛盾統一的結果,這對樹種的生存和繁殖是有利的。南方常綠果樹的種子,一般沒有休眠期或休眠期很短,隻要采種後稍晾幹,立即播種,在溫度、水分、通氣良好的條件下隨時都能發芽。

生產上采用的層積方法,主要分地麵層積和挖溝層積兩種。層積場所,須選擇地勢高,排水好,通風陰涼的地方,按1份種子與3—20份濕沙的比例進行混合或把兩者分層層積。沙的濕度以手握成團,觸之即散為度。少量種子放置冰箱中(1—7℃)沙藏也可起到同樣作用。同時,在種子沙藏期間要注意經常檢查,以防止種子黴爛、幹燥和鼠咬。

由於不同的樹種的種子,需要的後熟天數不同,層積處理的開始時期,可根據各樹種需要的層積天數和當地的春播的時期向前推算。層積時間過短或過長,都會降低發芽率。一般果樹種子層積天數,大粒種子如山桃、山杏等為90天左右,小粒種子如海棠,杜梨等為60天左右。也有特殊情況,如山楂種子由於種皮厚、質地致密,透水性差,用一般層積方法,需隔年才能萌發。所以,種子須經特殊處理後再進行層積沙藏。

種子層積處理雖然已廣泛應用於生產中,但層積處理能克服種胚休眠的生物學機製尚未完全清楚。雖然有許多試驗報道了在低溫冷藏期所發生的變化,包括種子吸水力的提高,酶活性增強,酸性增加和複雜的貯藏物質轉化等等。這隻是標誌著種子提高了發芽能力,而不是控製休眠機製因素的解除。到目前為止,還未發現一種生長促進劑和生長抑製劑本身,能誘導或解除休眠。這些方麵還有待於進一步研究。人參複活之謎

人參這一珍貴的中藥材,無論野人參還是人工栽培的人參,都是長在土裏的根莖,離開了土,它們就“死”了。

近年卻發現兩起人參“複活”的事:

1985年9月,陝西銅川礦務局工人邢廣華喝剩的一瓶“吉林牌”人參酒中兩株人參長出新芽。又續了些酒後,到第二年,新芽已長到三四厘米,而且根須叢生。

1987年5月,山東文登縣農民於奧國家中,一支酒泡過的人參也發芽長葉了。

水中栽培,隻有少數陸上植物能適應,難道在酒中也能生長嗎?為什麼不是所有的人參都能在酒中發芽長葉呢?葵花向陽的奧秘

葵花向陽是人們所熟悉的植物運動現象。過去的研究認為,這種運動是由陽光造成的,即在陽光照射下,葵花生長點裏的細胞電極化,負電荷趨向陽麵,正電荷趨向背麵,而葵花體內的一種帶負電荷的生長素就會被吸引到帶正電荷的背麵細胞裏,於是造成生長素多的背麵生長快於陽麵,產生向光彎曲。但是最近國外有人研究提出,葵花向陽運動是溫度的作用。他們做了許多試驗發現,把葵花置於溫室中,以冷光代替陽光,或將陽光遮起來,花頭一動也不動;而用一盆火取代冷光,葵花則不分早晚,不辨東西地亂轉起來。那麼為什麼向日葵變成了向“熱”葵了呢?原來葵花是菊科植物,具有典型的頭狀花序,即大花的邊緣為舌狀花(又稱不完全花),中間的小花是筒狀花(又稱完全花)。葵花筒狀花的纖維非常豐富而敏感,當它們受到陽光照射之後,溫度便逐漸上升,基部的纖維因熱而收縮,使花朵產生一種“動力”,不斷迎著熱源——太陽而轉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