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草與大豆是近親。屬豆科植物,葉子由三片組成複葉,隻是中間的葉片特大,長圓形。兩側的小葉特別小,像兩隻兔子耳朵,能經常自發地進行轉動。一般約1分鍾轉動一次,而中間的大葉上下成6—20度角地擺動。奇妙的是,這種搖擺運動完全是在沒有任何觸動和刺激下自動發生的。舞草在荒蕪寂寥的野外自尋娛樂,不斷地舞動著自己的葉片。到了晚上,“跳舞”自然停止,消除一下一天來的“疲勞”。舞草的運動,有人認為是由植物內部的生理變化,影響到葉基兩半部分組織的膨壓不均衡而引起。這種運動,叫植物生理學的自發膨壓變化運動。

早在18世紀,科學家第一次在電鰻中發現了生物電。現代發現認為,在動植物體內,包括在人體內都有一種生物電流,隻是很微弱就是了。為此,有些科學家認為,捕蟲草受到了昆蟲的觸動,首先產生生物電流,來傳達信號引起捕蟲動作。在不同的植物中,生物電傳導的速度是不同的,如在葡萄和輪藻中,傳導速度大約是每秒鍾隻有1厘米,而在含羞草中,每秒鍾可達30厘米左右。因此,當一觸動含羞草的葉子,它的葉枕很快就能感覺到了。這種說法,對上述接觸運動的植物是可以解釋的,但對自動不停地“跳舞”的舞草來說,又如何解釋呢,這仍然是個謎。動植物共存互益之謎

植物與動物之間,有的是你死我活的鬥爭,如動物吃植物,人們能看到的例子很多,這已不是什麼新鮮事了。有的植物為了抵禦動物的攻擊,生長著銳利的刺或毛,有的溢放出怪味、臭味甚至有毒。有的植物還敢於“捕食小動物”,如毛氈苔和狸藻等植物。

可是,植物與動物之間還存在著一種“友誼”關係,如大象給大王花植物傳播種子,鳥給槲寄生樹去種皮播種,蜜蜂給無花果傳粉,這隻是“友誼”的一個方麵。還有一種共存互益和更為親密的“友誼”呢。

法國植物學家埃爾馬諾·來翁1931年在古巴發現了一種棕樹,並定名叫蝙蝠棕。它樹高15米左右,莖杆直立高聳,樹頂集生著許多能蔽蔭的形狀又長又大的複葉,形成下垂瀟灑的傘狀樹冠。由於它枝葉繁茂,白天枝葉間藏匿著成千上萬的蝙蝠,夜幕降臨,蝙蝠紛紛出窩找食,第二天早晨又重新回棕樹棲息。就這樣長年累月地往返,樹下周圍已覆蓋了9寸左右厚的蝙蝠糞便,成為蝙蝠棕樹生長的最好肥料。蝙蝠和棕樹之間,它們結成長期共存友好的“感情”,彼此理解,相得益彰。

更有趣的是,生長在巴西森林中的一種蟻棲樹,它與我國桑樹是同一個“家族”,都屬於桑樹科。

蟻棲樹能“邀請”一種益蟻,並讓它住在自己中心空的莖杆裏,莖杆上有笛眼大小的孔,益蟻正好從這裏出入。在當地,有一種專愛齧食各種樹葉子的螞蟻,當它們來到蟻棲樹時,益蟻就會群起而攻之,直至把這些害蟲全部趕跑為止。益蟻為什麼甘當蟻棲樹的“衛士”呢?它不是為了討好,是蟻棲樹的葉柄基部長著一叢毛,毛中生長著一種蛋白質和脂肪構成的小球,益蟻把這些小球搬回當作自己的糧食。奇怪的是,益蟻搬走不久又可長出新的小球。這樣,益蟻既有“房子”住,又有吃不完的糧食。為此,益蟻願成為蟻棲樹的“終身衛士”。

在自然界中,像這種動物與植物共存互益的“朋友”究竟有多少,它們之間有哪些微妙的關係,仍有待於人類去進一步探討和揭開。